陳慧
摘 要:作文教學中,如何發揮作文批改這一環節的作用,對提高學生寫作水平有著重要作用。闡述了這一工作的要點。
關鍵詞:作文教學;作文批改;寫作水平
一、“明確批改”的主體
目前學校的作文課,總是學生寫,老師改。學生普遍認為教師教給我們寫什么,現在我完成了,然后只等教師給個分數,至于批改,那是老師的事情,與己無關,事實上,許多教師工作認認真真,批改學生的作文一絲不茍,他們毫無異議地認為:批改學生的作文是自己的工作,要對得起學生,就要對他們負責,對他們的作文精批細改,雖然,挑燈深夜,卻樂此不疲,殊不知,學生的作文被你改好了,你的水平可能長進了,可學生呢?葉老在這方面曾中肯地說道:“學生不明白為什么而改,你改了也沒有用,他們中有的根本不認真看,勞而無功,勞而無獲。”在作文批改這一環節,也同樣如此,應該把作文批改的重點轉移到“讓學生自己動手批改”上來。
二、提高“批改”的認識
“我寫了文章,還要自己改,教師干啥”,有的學生可能會說,即使不說,也不會認真地去做,所以,要使學生自覺、主動參與文章的修改,首先必須解決好學生批改作文的思想認識。真正高質量的文章,可以使讀者獲得美的享受,這些文章是不是一稿而成呢?絕非如此。明代大文學家顧炎武把自己的書房命名為“七錄齋”意思就是說:自己的每一篇文章必須改頭換面地修改七次以上;我國古代最優秀的小說《紅樓夢》作者曹雪芹“批閱十載,增刪五次”成為我國文學史上的佳話;偉大的文學家魯迅先生在逝世前兩天,曾以驚人的毅力,寫了《因太炎先生而想起的二三事》一文,草稿寫成以后,他自感已經沒有力氣了,但他在生命的最后一刻,還是兢兢業業修改,修改的痕跡竟達63處,其中刪改的達28處。為了端正學生的寫作態度,真正提高寫作興趣和寫作能力,作為教師,要多結合實際事例,闡述這些道理,讓學生從思想上提高對作文“批改”的認識,養成“一絲不茍地寫作,反復錘煉地修改”的良好習慣。
三、掌握“批改”的方法
要學生修改自己的作文,首先要教給學生“批改”的方法和步驟。用正確的方法引導學生“批改”,逐步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和寫作能力。
第一種方法是互批共改法。即學生之間或同桌或以4人為一小組交換批改,互相討論。學生既是習作者,同時也是評論者。教師做操作時,可分三步進行:第一步,粗評:也就是批者把文章讀2~3遍后擬出批改的設想;第二步,研討:同桌或小組4人交換批改的設想,共同研究討論;第三步,批改:批者“批”,改者“改”。以上訓練,教師事先一定要有明確的批改指向。
第二種方法是綜合病文分析法,即教師根據學生某類作文所暴露出來的問題,作一篇有多處缺點的綜合病文,印發給學生,指導學生,和學生一起批改,教給學生批改作文的綜合能力。再讓學生進行詞類病文的批改,我想,這樣一“導”、一“練”,經過長期反復實踐,學生批改作文的能力沒有不提高的。
四、培養“批改”的習慣
“教是為了不教”,這是現代素質教育的目標和宗旨,也是作文教學的理想境界。這個目標體現在作文教學中,當然也可以培養學生良好的批改作文的習慣,從而教學生在今后的工作、學習、生活中,自覺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每一個人都是有成就感的,尤其是青少年學生,他們都希望把自己的學習成績搞好,當然也包括寫好每一次作文,如果完全是學生寫,教師批,學生看一下分數就完,那么,學生作文水平很難有較大的長進。反之,學生寫,學生批,學生改(其間當然有教師的指導),完全由學生自己再加工而后形成一篇篇質量較高的習作。這樣,一次又一次,形成良性循環,爭取成功的內驅力,逐步使學生養成喜歡習作、喜歡批改的習慣,那么,學生的寫作能力、寫作水平將會得到全面的提高和改善。
(作者單位 常州武進劉海粟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