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植
摘要:中國傳統音樂中,各族民間音樂班社組織使各民族相關傳統音樂品種和音樂作品得以生存、發展和傳播。本文通過對我國有關民族民間音樂班社具有代表性的文章進行搜集和整理,對國內民族民間音樂班社的發展及現狀作一回顧。
關鍵詞:中國傳統音樂 民族民間音樂 班社 樂隊 民間禮俗
一、關于班社
(一)班社的概念
音樂班社也可稱其為音樂社團、樂社、樂班、樂隊。從中國傳統音樂來看,是指一個民族支系或社區內部與某一特定的傳統音樂的實踐活動在一起共同操縱某一類音樂品種,在結構上相對穩定并處于音樂生活最基層的最小群體。
(二)班社的淵源
關于班社,應當從樂戶說起,從歷史的角度來看,樂戶是中國歷史上特殊的社會群體,是樂籍制度的產物,是社會對編入樂籍的樂人的歷史性稱謂。古籍《魏書·刑罰志》中記載“樂籍制度是始于北魏時期,止于清雍正元年。”隨著朝代的變更,對樂戶有很多稱謂,如樂人、樂工、女樂、營戶、等都是對這一群體的稱謂,這一群體是傳承傳統音樂的主要力量,是樂籍制度的主體。在中國封建社會中,樂戶遭受嚴重的歧視和壓迫,一人為樂戶,全家皆入“賤籍”,子孫世代從事“賤業”。在社會功能層面而言,樂戶不僅為祭祀、朝會、宴饗、軍事活動等官方禮節奏樂、還為婚喪嫁娶等民間禮俗活動場合演出助興。官方和民間的各種活動給樂戶提供了廣闊的舞臺和有力的支持,樂戶則有力地支撐著禮樂傳統的延續并保障了傳統音樂的主脈傳承,對中國傳統音樂文化有著深遠的影響。盡管樂籍制度被廢除,但樂戶文化在中國并沒有徹底消失。樂戶的后人們在適應新形式的同時也找到了新的定位,中國的傳統音樂在他們手中得到了發展,他們適應了新的社會需求,組成了不同類型、性質的班社,生生不息的傳承著中國傳統音樂。在當代社會中,班社的組織類型多種多樣,有器樂班社、說唱班社、歌班、民間樂隊、戲曲社團等。
筆者首先對我國有關民族民間音樂班社的研究進行文獻收集。目前,我國研究各地區各族民間音樂班社的學者們,研究方法主要有田野調查法、文獻資料法等,筆者認為田野調查法可以直接深入各地區各族民間音樂班社之中,通過對直接或間接的參與到相關傳統音樂文化活動之中,可以收集大量的原始資料和采訪文本等具有參考價值的資料,而這些資料則為筆者研究和分析提供了最真實又客觀的理論基礎。
二、中國民族民間音樂班社的研究成果主要有以下
(一)有關我國南方地區的民族民間音樂班社研究成果
期刊類:張振濤在《民間樂師研究報告-冀京津笙管樂種研究之二》一文中,從成員統計與年齡分段、血緣宗族關系與藝術傳承關系、同宗村社的文化背景對傳統文化的保護作用、樂師素質的高文化品格和從民間樂師的知識結構談音樂文化類型五大方面進行論述和分析。白莉在《中國傳統音樂的存在-以河北安新縣圈頭“音樂會”與吹打班社為例》一文中闡述了在河北安新縣圈頭村既有北樂會的“音樂會”也有南樂會的吹打班社。二者各有異同,但它們都共同建立在民間禮俗和民間信仰的基礎上。并提出中國傳統音樂該如何去保護和傳承。楊紅在《鄉俗禮儀中的民間戲班研究—對兩個民間戲班的田野調查》一文中,作者通過對活躍于當年山西河曲西口路鄉俗禮儀中二牛家族劇團和曲峪戲班的隨班考察,分別對其構成和規模、師承關系與成員流動、經濟運作、表演形式與劇目等方面作了概要描述、分析和比較。從中探索戲班的發展機制,揭示它與地域文化的互動關系。
論文類:王超在《皖北鄉村嗩吶班社的傳承與演變-以李莊鎮嗩吶班為例》碩士論文中,通過對張連生支系的嗩吶班社的傳承和演變進行實地調研和理論分析,從嗩吶藝術和嗩吶班社的淵源、流傳區域及內部結構和嗩吶班社的樂師生存現狀和傳承狀況等進行分析和描述,揭示嗩吶班社與當地人文背景的內在關聯,民俗儀式與傳統民間藝術的傳承和保護之間的內在的共生關系。謝穗在《河北徐水縣遷民莊南樂會研究》碩士論文中,主要闡述了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由于特殊的歷史和社會原因,這個默默無聞的民間樂社,被主管文化的京城官員冠以了帶有那個時期鮮明特征的響亮名稱“躍進吹歌會”一夜之間成了全國婦孺皆知、影響廣泛的民間班社。康寧的《魯西南張氏鼓吹班研究》和黃晶晶的《嘉祥“魯西南鼓吹樂”班社的傳承與演變》都從鼓吹樂班社的生存環境、發展狀況、流派及音樂傳承方式、等進行探討,呼吁有關部門加強對樂師的保護,改善樂師的生存狀態,是傳統音樂班社的以良性發展。
專著類:項陽編著的《山西樂戶研究》從對歷史上樂籍最為集中區域之一山西省所存樂后人的實地考察入手,以文獻學、社會學、民俗學、音樂學、歷史學、考古學等層面對這一群體在歷史上各個時期的自下而上方式、社會地位、信仰崇拜、組織形式、進行全方位的研討,力圖做出新的解釋。張伯瑜編著的《河北安新縣圈頭村“音樂會”考察》以音樂會的歷史、樂會及樂人、演奏場合及主會功能、會神、會旗及其他用品、傳承、樂器及樂調、樂隊的座位次序、樂譜及樂曲等方面進行詳細的論述。莊長江編著的《泉州戲班》主要從班社史跡、戲班風俗、掌故傳說、劇壇人物、繁盛流風等五大方面進行了詳細的闡述。楊惠玲編著的《戲曲班社研究:明清家班》在考察與研究家班的腳色體制時,將它與家伶的配備情況結合起來,從而總結出了家班腳色體制與職業戲班在構成形式上的不同特征,并通過對有關史料的詳盡排列與考察,總結了明清家班在演出劇目上的一些特征,并且分析了其內在的原因,提出了一些建議。
(二)有關我國北方地區的民族民間音樂班社研究成果
期刊類:梁志剛在《關中影戲及其班社組織》一文中,通過文獻梳理和田野調查,從組織結構,傳承形式,行規習俗等方面給予研究,并兼歷史淵源,地域特點等。王建朝在《和田地區十二木卡姆的傳承現狀調查》一文中,在田野調查的基礎上,對流傳至今的和田地區十二木卡姆的流傳區域、藝人狀況、班社組合、伴奏樂器等傳承狀況作初步總結。
論文類:布外加爾·買買提依明在《喀什市維吾爾族民間音樂班社的實地調查與研究》碩士論文中,通過對喀什市維吾爾族民間音樂班社的實地調查,對班社的內部構成、生存的自然和社會生態背景、班社成員的概況、演出場合、班社的性質和社規、演出時使用的樂器和曲目、傳承方式等生存現狀的考察和描述,探討了民間班社的當前文化生態概況,如何維持和發展,及一些音樂現象的反思。穆特拜爾在《哈密地區伊吾縣淖毛湖鎮木卡姆班社研究》碩士論文中,通過對班社音樂建構過程的描述了解哈密地區維吾爾民間音樂體系的地方性特點。董冰在《哈密木卡姆班社調查研究—以伊吾縣下馬崖鄉木卡姆班社為個案》碩士論文中,通過對下馬崖鄉木卡姆班社成員的社會地位,身份,表演形式及其在民俗活動中的整體表現進行分析研究,論證了木卡姆班社對哈密木卡姆的傳承價值。endprint
專著類:劉純 、劉哲 、羅順慶等編著的《秦腔戲班》主要從秦腔戲班的發展歷程、秦腔戲班的管理及演出、主要班社、附錄:業余班社一覽表四大部分進行詳細的闡述。
三、我國民族民間音樂班社的研究存在的問題與啟示
筆者通過對研究成果的歸納和分析,對目前我國民族民間音樂班社研究存在的一些問題提出以下淺見:
(一)充分認識我國民族民間音樂班社的發展現狀
從當前全國民族民間音樂班社的發展狀況來看,各地的民間音樂班社如雨后春筍般紛紛涌現,呈現出強大的生命力。為中國傳統音樂的傳承與傳播和現代社會精神文明建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同時,也有不少民間音班社在不知不覺中銷聲匿跡,這些班社的傳承方式主要以血脈相傳,對內不對外。這種政策導致后繼無人,促使他們走向滅亡。而擁有強大生命力的音樂班社則徹底的拋棄了門戶之見,接納音樂愛好者或異姓人士入社,解決了長期困擾各類民間音樂班社的最重要、最關鍵的后繼無人問題,是一次歷史性的跨越。民間音樂班社作為中國傳統民間音樂文化的傳承工具,已不是單一的解決養家糊口的物質問題,更重要的是傳承保護和發展中國傳統音樂文化。從筆者搜集的文獻可以看出,全國各地區的民族民間音樂班社南方明顯多于北方,南方無論從理論方面還是實踐方面都超前于北方。隨著多元文化和人類生存環境的沖擊,我們必須清楚的意識到,部分傳統文化正在不斷的丟失,各個地區的音樂班社成員總數也在不斷減少,不能正常的演出活動,以及部分樂曲失傳,嚴重的影響了中國傳統音樂班社的生存和發展,使那些零零散散的民間音樂班社受到毀滅性的挑戰。
(二)充分認識我國民族民間音樂班社的研究價值
中國民族民間音樂班社屬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范疇,盡管國家針對傳統文化流失嚴重的現象采取了保護政策,而我國的傳統文化浩瀚如海,若只是單一的通過申請文化遺產來保護,則需要漫長的時間才能完成。傳統文化是我們自己的精神文化,無論是否申請文化遺產,都是不可遺棄的寶貴精神財富,我們都應該自覺地去保護這份遺產,因為它一旦消失便是永遠。因此我們應當承認民族民間音樂班社在我國傳統音樂文化中的地位,充分認識到班社研究的價值,并且對該領域要給予更多的關注和研究。
(三)進一步提高我國民族民間音樂班社研究水平
(1)拓展我國民族民間音樂班社的研究視野
目前我國對民族民間音樂班社的研究空間還非常廣闊,中國學者們應該運用多種研究方法進行研究,如文獻資料法、田野調查法、音樂學的分析法、人類學調查法、民俗學分析法,考古學調查法等科學的研究方法,對我國各地民間音樂班社從各方面進行研究,從而全面深入調查與研究,這將有助于提高我國民族民間音樂班社研究的水平和質量。
(2)對我國民族民間音樂班社的保護措施
我國目前對音樂班社的研究,多以個人研究為主,由于我國地域寬廣,民間各個地區的音樂班社數不勝數,并且分布較為分散和偏僻,若以個人的能力去研究,很難做到全面的深入研究,使得目前的研究成果零零散散。若能聯合政府和各地區的研究機構及各界學者的力量,有規劃的對各地區的民間音樂班社進行專項調查研究。對面臨后繼無人,瀕臨失傳的民間音樂班社從各個方面、各個角度進行全面調查研究,并做好文字、圖片、音像資料的記錄。為了達到重點保護的目的,還需要政府投入資金使之能生存下來,從而獲得發展,只有這樣才能把它們從死亡邊緣上拉回來。有些民間音樂班社還可以向國家申請“非遺”,力爭每年都有民間音樂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項目。
四、結語
在社會劇烈變革的今天,保護傳統音樂的呼聲不絕于耳,這其實就是對“全盤西化”的反思。我國民族民間音樂面臨著十分嚴峻的挑戰,應該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我們看到,在我們腳下的這片土地—新疆,至今仍然在節日喜慶,典禮儀式中保存著傳統音樂的音樂形式,這些場合增強了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這些健康的音樂民俗形式,我們必須要有效地保護和扶持,使得它們能在中國傳統音樂文化中繼續遨游。
參考文獻:
[1]張振濤.民間樂師研究報告——冀京津笙管樂種研究之二[J].中國音樂學,1998,(01).
[2]白莉.中國傳統音樂的存在——以河北安新縣圈頭“音樂會”與吹打班社為例[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下半月),2008,(S1).
[3]楊紅.鄉俗禮儀中的民間戲班研究——對兩個民間戲班的田野調查[J].中國音樂學,2005,(03).
[4]王超.皖北鄉村嗩吶班社的傳承與演變-以李莊鎮嗩吶班為例[D].武漢:中南民族大學,2012年.
[5]謝穗.河北徐水縣遷民莊南樂會研究[D].北京:中國藝術研究院,2006年.
[6]康寧.魯西南張氏鼓吹班研究[D].北京:延邊大學,2011年.
[7]黃晶晶.嘉祥“魯西南鼓吹樂”班社的傳承與演變[D].天津:天津音樂學院,2009年.
[8]項陽.山西樂戶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年.
[9]張伯瑜.河北安新縣圈頭村“音樂會”考察[M].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05.
[10]莊長江.泉州戲班[M].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
[11]楊惠玲.戲曲班社研究:明清家班[M].福建:廈門大學出版社,2006.
[12]梁志剛.關中影戲及其班社組織[J].文化遺產,2008,(03).
[13]王建朝.和田地區十二木卡姆的傳承現狀調查[J].新疆藝術學院學報,2008,(03).
[14]布外加爾·買買提依明.喀什市維吾爾族民間音樂班社的實地調查與研究[D].烏魯木齊:新疆師范大學,2012年.
[15]穆特拜爾.哈密地區伊吾縣淖毛湖鎮木卡姆班社研究[D].烏魯木齊:新疆師范大學,2010年.
[16]董冰.哈密木卡姆班社調查研究—以伊吾縣下馬崖鄉木卡姆班社為個案[D].烏魯木齊:新疆師范大學,2012年.
[17]劉純,劉哲,羅順慶等.秦腔戲班[M].西安:太白文藝出版社,201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