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倩
摘要:當我國交響樂具有顯著的民族性,主要體現在旋律、和聲、標題、主題思想等方面。在實踐中,為了更好的弘揚交響樂的民族性,需要根據需要采取相應的措施,重視交響樂的欣賞、做好交響樂的演奏,并組織學習與交流活動,弘揚交響樂的民族性。
關鍵詞:交響樂 民族性 旋律 和聲 主題思想
盡管我國的交響樂是一個舶來品,但經過多年的發展和演進,不僅已經融入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而且形成自己的特色,具有顯著的民族性,也展現出其特有的藝術魅力。今后應該認識到我國交響樂的民族性,并采取相應的措施,使其得到更好的弘揚,擴大交響樂的影響力。
一、我國交響樂的民族性問題
從《懷舊》、《臺灣舞曲》到《江夜》,我國交響樂取得了不斷的發展,也逐漸顯示出其民族性。同時中國的作曲家也在不斷借鑒西方的演奏技法,探索在交響樂演奏中如何更好的體現民族性。具體來說,中國交響樂的民族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旋律的民族性。在中國傳統音樂中,旋律感是最為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對旋律的重視來自線性思維的審美習慣。正因為如此,在中國當代交響樂作品中,在旋律的選擇和運用上,都重視旋法的民族特色,主要體現在以傳統音樂中流傳的旋律為發展主題。例如《春節組曲》的四個樂章運用的是陜北地區的民間音樂曲調。第一樂章是陜北民間嗩吶曲調和陜北秧歌,第二樂章運用陜北情歌主題,第三樂章運用陜北的傘頭秧歌,第四樂章運用陜北秧歌《大擺隊》、《摘南瓜》、《跑旱船》。在該交響樂當中,通過運用這些曲調,使其具有顯著的地域性特征,而這種地域性正是中國民族特色的一種具體表現。又如小提琴協奏曲《梁祝》就是以越劇《梁山泊與祝英臺》為參照,演奏也取材于其中的音樂曲調,從而具有鮮明的民族性。又如,《云南音詩》在創造和演奏的過程中,大量運用了云南少數民族的音樂元素,其中運用《火把節》的音樂元素最多。《土樓回響》也大量運用民間音樂曲調,交響大合唱《蜀道難》借鑒川劇的音調旋法,這些交響樂中,通過民族元素的應用,形成鮮明的民族特色。
(二)和聲的民族性。中國傳統音樂表現方式上,缺少交響樂為代表的西方音樂特征,20世紀中葉開始,中國作曲家開始意識到這個問題,并在中國五聲性和聲上進行了探索。其中的主要工作是學習具有五聲性特征的東盟國家作曲創造經驗,同時也對中國五聲性特征進行探索。丁善德、樊祖蔭等都是這方面的代表人物,尤其是樊祖蔭還總結了當代整體和聲創造技法,對實際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就當代作曲家來說,他們在運用和聲技法上的顯著特點是:突出五聲性旋律,解決變化音和自然音體系中的矛盾,注重對五聲調式和聲中調性的擴張。在這方面的代表作品包括以下幾種:《主題與變奏曲》、《嘎達梅林》、《鋼琴小協奏曲》、《山林》、《京劇瞬間》等等。這些交響樂作品當中通過對和聲的有效運用,具有鮮明的民族特性。
(三)標題和主題思想的民族性。中國的歷史文化悠久,每個人對文化有著自身深刻的認識和理解,同時作曲家在創作的時候,也會將對文化的理解體現出來。例如,在創作的時候,將對祖先的敬仰、對經典著作的熱愛、對名人的敬仰等都體現出來,在交響曲的作品標題或主題思想上對傳統文化進行直接或者間接的運用,體現出民族性的特征。例如,《詩經五首》源自古代的詩歌《詩經》,《葬花》受到《紅樓夢》黛玉葬花的影響,《水調歌頭》源自蘇軾的詞《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楓橋夜泊》、《蜀道難》等都來自同名詩詞。作曲家在創造的時候,對古代文化加以吸收和利用,并形成自己的交響樂作品,在標題和主題思想上有著自身顯著的民族性。尤其是《蜀道難》,在標題上直接運用李白詩詞的標題,在作品的立意上對李白的作品有全新的理解,整首作品也飽含激蕩的情懷,說明作者在創造的時候,不僅受到傳統文化的深刻影響,還體現出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蘊。在演奏作品的時候,不僅能夠加深對傳統文化的理解,還能夠更好體現民族特性。
二、弘揚我國交響樂民族性的措施
為了更好地弘揚我國交響樂的民族性,擴大我國交響樂的影響力,結合具體工作的需要,今后可以采取以下對策:
(一)加強交響樂的欣賞,增強對其民族性的感悟。在實際工作中,要注重對交響樂的欣賞,利用多媒體播放具有我國民族特色的交響樂,讓人們在欣賞中領悟我國交響樂的民族特性和藝術魅力。例如,通過欣賞《梁祝》,讓人們不僅感受到其中的意蘊和魅力,還能夠加強對越劇的理解與認識,因為《梁祝》取材來自越劇《梁山泊與祝英臺》,也更能夠體現我國交響樂的民族特性。又如,在欣賞交響大合唱《蜀道難》的時候,不僅感受到其中演奏的魅力,還能夠領悟川劇的音調旋法,領悟我國交響樂特有的魅力。
(二)重視交響樂的演奏,提高民族交響樂的演奏技能。在實際工作中,要注重組織對交響樂的演奏,選擇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加深人們對交響樂的理解和認識,讓學生領悟其中的內涵,演奏可以單獨進行,也可以分組進行,還可以采用大家一起演奏的形式,通過實際演奏和鍛煉,再加上對交響樂知識的理解,有利于豐富人們的交響樂知識,拓展人們的視野,加深人們對我國交響樂的理解。
(三)注重組織學習與交流活動,擴大民族交響樂的影響力。例如,鼓勵參加交響樂演奏興趣小組、定期開展培訓和展示活動、組織演唱會、開展交響樂的演出等等,通過組織這些活動,能夠擴大交響樂的影響力,展示我國交響樂的藝術魅力。
三、結語
綜上所述,我國交響樂經過多年的發展,已經形成自身顯著的特點,具有顯著的民族性。在交響樂自身演奏,作曲家不斷的努力的前提下,交響樂的內容和形式都取得了較快的發展,不僅體現了民族特色,還體現了中華文化的魅力。在作曲家的不斷努力,同時通過交響樂欣賞、演奏、對外學習與交流等形式,中國交響樂的民族性將會更加凸顯,其影響力也會進一步擴大。
參考文獻:
[1]李小諾.音樂審美的民族性與時代性[J].天津音樂學院學報(天籟),2010,(03).
[2]賴誠.談交響樂發展 中的“共性” [J].韶關學院學報(社會科學),2006,(08).
[3]武雅蓉.論中國當代交響作品中的民族性[J].黃河之聲,2011,(16).
[4]程超.初探李斯特與勃拉姆斯鋼琴狂想曲的民族性和交響性[J].北方音樂,2013,(0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