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婕
【摘 要】聽力是高中學生要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但由于種種原因,聽力教學中存在教法單一,聽力材料乏味,學生能動性少,聽、說、寫脫節,忽視學習策略、情感的培養等問題。針對這些問題,結合平時的教學和新課程理念,本文旨在積極探索出一些符合新課改要求并行之有效的策略。
【關鍵詞】聽力技能;新課標;高中英語教學
1.高中英語聽力教學中的主要問題
1.1教學設計單調,教法單一,氣氛沉悶。在日常教學中,由于受高考升學率、工作及社會壓力等的影響,很多教師的聽力課堂教學只是為了應付考試,他們認為學生聽力水平的提高通過多做高考模擬試題就可以達到。于是大部分的聽力課都會采用較單一的教學模式:放錄音—做練習—對答案,教學活動的設計基本上以選擇題為主。這種單調而又機械的聽力課如同走過場,與其說是在進行聽力教學,不如說是在進行聽力測試。這只能把學生培養成考試機器,片面提高其對信息的篩選和細節的分析能力,但對于語言的推斷或揣摩說話者的意圖、觀點和態度的把握作用不大,使得聽力學習喪失了在語言能力方面的交際功能。課堂的學習氛圍自然是沉悶,毫無生氣。
1.2聽力材料選擇范圍狹窄,脫離生活。教師在課堂上所采用的聽力材料一般來源于教材或一些與教材配套的資料,或是現成的配套聽力練習套卷。有的材料內容與學生學習和生活沒多大關系,缺乏真實性,學生自然感到無味。還有的材料偏重書面語,口語化不強,難度較大,如不作一定的修改和調整,學生基本上無法完成聽力任務。
1.3學生處于被動地位,不能發揮主動性。長期以來,學生在聽力課上周而復始地重復著兩個動作——聽和做,師生、生生、生本缺少交流與互動。學生總是在被動地參與教學,無法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久而久之,學生慢慢地對聽力課產生厭倦情緒,甚至會覺得聽力課無關緊要,可上可不上,更談不上發揮其主觀能動性。
1.4忽視對學生學習策略的指導。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忙于完成繁重的教學任務,根本沒對學生進行聽力學習策略的有效指導。英語教學過于強調大腦的理性和認知功能,忽視了非理性方面的發展,造成情感空白,由此導致相當部分學生英語學習的失敗。這種傾向在語言教學中表現為過分強調語言學習的認知因素,忽視情感態度因素對語言學習的影響。久而久之,有利于學習的積極情感因素如動機、興趣、自信等逐漸失去,消極情感因素如焦慮、內向、害羞、膽怯、缺乏動機和興趣、怕困難等不斷增加。
2.新課程下高中英語聽力教學的策略
2.1教學活動和形式的多樣性。為了切實提高聽力教學效率,教師可以把整堂課設計為聽前、聽中和聽后三個環節進行教學。在聽前活動中,教師可安排背景介紹、生詞學習、難句和跨文化差異指導、介紹與聽力內容相關的材料等內容,作為后面活動的引子和鋪墊,同時激發學生的興趣。在聽中活動中,教師根據聽力材料安排多樣化的教學活動,如正誤判斷、選擇、完形填空、填表、填圖、填詞、補全對話、回答問題、搶答競賽等活動穿插進行,由易到難,有層次性。在聽后活動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適當的詞匯或語法練習、角色扮演或寫作,還可以就材料設計問題要求學生回答、口頭轉述、復述、發現問題、寫作等。如此形式多樣的教學活動穿插進行,學生不會覺得厭煩,而且可提高學生運用英語解決問題的能力和用英語思維的能力。另外,在聽力教學中穿插英文歌曲、幽默或笑話等,不但可以調節課堂氣氛,使學生適當放松,有效提高教學效果,而且可以作為聽力素材來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也給學生提供了積極參與的巨大動力,使學習成為一種更加愉悅的體驗。
2.2教學內容的豐富性和趣味性。聽力課上除了教材提供的材料外,教師可根據需要補充些熱門的、學生感興趣的、能體現時代氣息并與學生的學習生活息息相關的聽力材料。如在教學外研版《英語》BOOK 5 Module 5 這一模塊的聽力課時,筆者課前特意安排一篇介紹Michal Jordan 的文段,并配有動畫。學生的學習熱情很高,由此可想該堂課的教學效果是不錯的。VOA、BBC、英語學習頻道、在線英語聽力室、可可英語等英語學習網站上有許多Special English或Standard English的聽力素材也可以作為平時聽力教學的補充。在高一年級,由于學習任務比較少,學生學習熱情高,每周特意安排一段 VOA 或BBC 的慢速英語來讓學生接觸地道純正的英語,有利于幫組學生糾正發音,同時還可以了解英語國家的歷史、文化、政治、教育、體育、經濟、詞匯、校園生活等。教學內容的選擇更要注意有趣。
2.3改變聽力方式,精聽與泛聽相結合。大多數高中英語教師往往都把聽力課上成精聽課。精聽課要求學生注意力集中,學習強度較大,長期這樣學生易感到疲勞、吃力,心理上常產生消極對待的情緒。所以,應在精聽的基礎上增加一定量的泛聽,材料不必太多,語速可稍快或稍慢些,題材豐富多樣,以貼近學生學習與生活的真實英語為主。也可把教材中部分較難的聽力材料做適當的處理,改為泛聽。外研版《英語》每個單元都有一篇有關文化的文章,均可作泛聽材料,稍難的要求學生聽懂主旨大意,易的則要學生聽懂關鍵細節,教師只需在聽后解釋幾個比較難的語言現象便可。在高一每周安排10分鐘來聽New Concept English第二冊的一篇文章或來自網上的對話、獨白,長約300—500詞為宜,第一學期主要訓練學生捕捉重要信息、抓關鍵詞的能力,第二學期主要培養學生抓主題和大意的能力;高二則兩者結合,側重理解作者的意圖、觀點和態度。由于泛聽任務較少,難度較低,只須聽懂文段或對話的大意和中心思想,抓住文章或對話的主要細節,說話者身份、職業,故事發生的地點、起因、結果等,學生常能在一種寬松的學習氣氛中,情緒極為放松的狀態下去聽、去完成任務,從而增強了學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使學生在享受聽力帶來的樂趣的同時,培養了學生對英語的感知能力。
3.結語
聽的過程在本質上是學生進行信息加工的過程。有效的聽力取決于學生對所聽材料主動積極進行感知、解碼與加工的能力。在當前新課改背景下,高中英語教師要努力提高自身業務素質,盡可能用流利得體的英文組織課堂教學;培養學生聽英語的濃厚興趣,增強他們提高聽力的自信心;善用多媒體、網絡等現代教育技術,拓寬聽力素材和渠道,擴大“聽”的輸入量;經常反思自己的教學方法,掌握學生對聽力教學的反饋信息,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做到因材、因人施教。總之,充分利用一切積極因素提高聽力教學的有效性,學生的聽力能力和水平就一定會得到提高。
【參考文獻】
[1]尹世寅.“過程寫作”在高中英語寫作教學中的應用[J].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6):108-112.
[2]張建華.高中英語聽力教學現狀與對策研究[J].基礎教育研究,2010(9):56-57.
[3]楊善江.元認知策略在高中英語聽力教學中的運用[J].中小學外語教學(中學篇),2007(5):146-147.
(作者單位:甘肅省民樂縣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