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屹嶸
摘 要:從童耕課程的開發緣起、建設綱要、實施策略和實施成效幾方面闡述海門市德勝小學童耕課程開發的立體探索,以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關鍵詞:童耕課程;實踐能力;立體探索
一、童耕課程的開發緣起
現在的小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學習以外的一切幾乎都由大人包辦。教育中發現,學生“五谷不分”的笑話時有發生,城市里屬普遍,農村小學也是屢見不鮮。怎樣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吃苦耐勞精神、堅韌不拔的品質,是一個重要的課題。海門市德勝小學地處農村,土壤肥沃,校園內雖不適合種植大片的莊稼,但開辟小型的菜園、果園,均可作為學生農耕實踐的課堂。為了讓久離地氣的孩子回歸自然,學校籌建開辟了一個集“一帶、一室、五區”于一體的童耕園。
環園宣傳帶:在童耕園四周設置4塊宣傳櫥窗和12塊宣傳牌,宣傳櫥窗按春、夏、秋、冬四季設計,配上精美的圖片和相應的詩歌;12塊宣傳牌上布置的是24節氣、傳統農諺和與農耕有關的奇聞逸事。
童耕文化室:以農耕文化的歷史變遷為主線,以農耕器具、模型、圖片等形式展示在陳列室中。
教材映射區:將教材中涉及的植物分門別類,然后根據植物的生長習性和教學需要,搭建農業試驗大棚,分季節組織相應年級的師生參與種植栽培。
五谷時蔬區:分成若干小塊,由各班認領承包,分別栽種一些適宜種植的五谷雜糧或時令蔬菜,在童耕文化節上品嘗分享。
土特示范區:種植草莓、葡萄、西甜瓜等具有德勝特色的土特品種,讓學生在勞作、觀賞、采摘的過程中掌握農耕知識,培養耕作興趣,塑造樸素人格。
貝母種植區:學校所處地素有“貝母之鄉”的美譽,開辟貝母種植區,從墾地、放種、施肥、除草、摘花,一步步做起,親身經歷貝母生長的整個過程,收獲果實,收獲勞動的苦與樂。
花卉盆栽區:由學校花卉盆栽社團負責栽培和管理,一位有興趣特長的教師負責輔導,另再外聘一位老園藝師定期來校指導。
二、童耕課程的建設綱要
【課程性質】
“童耕課程”是學校在國家課程的基礎上,自主開發的特色課程。發揮農村小學的優勢,結合學校“童耕園”的建設、開發與利用,以知識拓展、實踐探究為活動形式,該課程具有鮮明的實踐意義和可操作性。
【課程總目標】
通過“童耕課程”的實施,幫助學生普及農耕常識,潛移默化地引導學生對中華五千年農耕文化的認同與熱愛;通過開展豐富的實踐體驗活動,引導學生樹立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和諧關系的意識;通過動手動腦的科普教育活動,拓展學生的課堂知識,激發學生的學科興趣,培養實踐能力。
【教材設計框架】
開發的校本教材《快樂童耕》分五谷時蔬、土特瓜果、中醫藥材、花卉盆栽等單元,每個單元下均設有“作物小名片”“知識超鏈接”“微型童耕園”“農具展覽館”“農諺知多少”等欄目,還穿插童耕文化的變遷史等,使教材中既有童耕文化的實踐,又有童耕文化的閱讀,更有古詩誦讀的欣賞、文化育人的滲透,努力讓單一、枯燥的童耕實踐裂變成立體可感的童耕課程。
三、童耕課程的實施策略
1.教學做合一+品牌活動
將校本課程的實施納入學校的教育教學體系之中,每周安排一節地方課程。在班級成立童耕認領責任區域的基礎上,學校專門組建童耕社團,努力讓熱愛童耕的學生有更大的發展。
每年舉行童耕文化節。內容包括農耕文化知多少、農耕詩歌朗誦會、農耕手工擂臺賽、農耕實踐大PK、農耕果蔬共品嘗等若干環節。通過展示、分享、PK、收獲、游藝等,感受田間勞作帶來的無窮樂趣,培養學生熱愛勞動、團結合作的精神。
2.師資建設+多元評價
把提高童耕工作室教師的敬業意識和專業水平作為重要抓手,組織外出參觀學習,邀請有關的專家學者來校作專題講座。
出臺了一系列制度進行總體規范,為課程有效實施保駕護航,學校將教師對于童耕課程的落實情況列入年度考核的范疇,并與文明班隊的評比掛鉤。
四、童耕課程的實施成效
“童耕課程”作為學校自主開發的特色課程,它的實踐研究旨在拓展課堂知識,激發學科興趣,培養實踐能力。該課程的實施達到了課程預設的如下成效。
1.童耕課程促進了知識學習與能力提高的齊頭并進
童耕園里是學生親手種植的農作物,在種什么、怎么種的活動中,學生經歷的過程是復雜的,不管是種與培,都需要智慧與汗水,所以這種實踐體驗活動帶給學生的感悟是豐富的。學生在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過程中,達到知識學習與能力提高的齊頭并進,相得益彰。
2.童耕課程收獲了物質和精神的雙重碩果
童耕園里收獲的蔬菜、瓜果,均為學生自產自食,在每年的童耕文化節上共同分享交流;童耕園里培管的花草、盆栽均用于綠化校園、美化教室,學生自培自賞;貝母種植園里收獲的藥材能獲取一定的經濟效益,這筆可觀的收入成為童耕園里進一步發展的運轉資金。所有這些,對學生的能力發展都具有無可估量的教育意義。
參考文獻:
[1]李家成.敬畏家校合作的力量[J].人民教育,2014(6):33.
[2]曹國慶.讓教育有一點浪漫[J].江蘇教育研究,2014(2B):1.
(作者單位 江蘇省海門市德勝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