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升
摘 要:基于新課程改革的講解教學方式及基本要求、特征進行闡述,以強調“教”服從于“學”服務于“學”的重要性。
關鍵詞:講解方式;教學形式;教師角色
實施新課程,把新課程理念轉化為優質教學過程,必須以學生為本,同時教師的角色也要發生變化。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是學生的幫助者、合作者、指導者,由此使講解形式轉變為幫助式講解、合作式講解和指導式講解。
一、講解的三種形式
1.有效運用幫助式講解,應當研究和探索怎樣講解才能最有效地幫助學生。有效幫助式講解應當有四個前提:(1)產生幫助的需求;(2)分析這種需求的實質性問題;(3)找到需要幫助的解惑點、啟發點、解扣點、關鍵點;(4)選擇最佳最適應的講解內容、講解方法和講解過程。無求不講,這是講解的基本原則。不講則已、講要見效,這是講解的基本目標。針對普遍存在的需求和學習問題,要進行整體性的幫助式講解。幫助式講解的核心在于助力,助學習方法之力,助思維能力之力,助學習習性養成之力,助學習潛能之力,即要有助于改進學習方法,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性,有助于開發學生的潛能。
2.合作式講解是指通過構建師生協同合作的關系,針對學生難以理解的學習內容展開的互動式講解方式。合作式講解首先解決的是講解的針對性問題。要合作,就要互動、就要交流、就要討論、探討,在互動交流,探討合作中講解。
3.以幫助的方式和合作的關系為基礎,才能針對學習問題進行有效的指導式講解。指導式講解的關鍵在于引導中的點撥,宗旨是訓練與提高。
二、講解的基本要求
幫助、合作、指導,是講解過程中的三個方面,而不是相互獨立的三種形式。這不是簡單的講解方法的變化,而是講解理念的根本變化。要體現幫助、合作、指導式講解的最佳效果,有以下四點基本要求。
1.講解要針對學習需求。要求在學生討論、思考后講解,發問后講解,求教后講解,思維活躍后講解,生成有價值的學習問題后講解。這種后講解形式直接針對學生的需求,因而能使幫助有效。
2.講解不是“我講你聽”,而是“你學我講”,想學、善學是講解的前提條件。講是為學服務的,它不僅要解決學生的疑惑,而且要通過解決疑惑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因此,不能把講解的內容與學習內容簡單地等同起來。在某種意義上,講解的內容是駕馭和深入理解學習內容的方法與能力指導,講解的根本在于提高學生的求知能力和開發學生的潛能。
3.講解并非是照本宣科,也不是把準備好的講稿照講不變,而是依據課堂上學生學習的變化和問題,進行即時性的幫助、指導,并以此來調整教學方案的內容。即時性講解要求教師眼光敏銳、頭腦靈活、善于發現有價值的學習問題。從這個意義上說,講解是一種在學習提高層面上的交流與對話。
4.有效的講解并非取決于教師單方面的能力,有效的講解來自于有效的交流與合作,源于貼近學生的生活感悟和體驗。這種合作是師生互動,是教與學的相互配合。這就需要教師把教學的重點放在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上。只有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能力,才能達成有效講解。
三、講解的特征
以上四點變化,體現了新課程理念下講解的四個特征,即互動性特征、指導性特征、訓練性特征和效率性特征。
1.所謂互動性特征,就是講解過程是師生相互推動、相互合作、交流對話、共生共創的過程,學生不僅要參與講解過程,而且在講解過程中始終以學習為中心。
2.所謂指導性特征,就是講解的基本方式是指導性講解,而非灌輸性講解。要依據學生的具體問題、學習的具體需求來講解,具體指導學生的思維方式,提高思維能力。
3.所謂訓練性特征,就是講解并非單純解釋知識,講解的主要內容是訓練學生的學習能力,進而解決學生自身存在的學習問題,貫徹和體現學習的自主性原則。
4.所謂效率性特征,就是從講解的標準上講,要始終圍繞著提高學習效益、提高學習效率這一根本點。換句話說,講得好不好,不僅要看是否語言生動、內容豐富而有趣味,更要看是否側重于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益和學習效率。生動不等于豐富,豐富不等于有感召力、感染力和滲透力,講解的根本標準在于增強學生學習的內化力。
四、講解的變化
上述特征表明,新課程的講解具有以下四個顯著的變化。
1.講解由主教學形式變為輔助教學形式。換句話說,就是以講為主的課堂教學,變為以講解輔助、優比學習過程、提高學習效率的教學形式。
2.講解由前教學形式變為后教學形式。這就是說,學習在前,教學在后;學生思考、提出問題和需求在前,講解在后;學生發問在前,講解在后;學習活動在前,講解在后。
3.講解由灌輸性教學形式變為指導式教學形式。所謂灌輸,就是不講學生的學習態度、情感、價值觀;不講學習過程與方法的優化;不講學生學習意義與需求的建構過程;不講學生的實際可能性,不從實際的學習能力和學習狀態出發。與之相反,指導式講解則是重視學生學習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激發培養;注重優化學習過程和學習方法;堅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提高學習效率和效益;堅持學習的自主性原則,自我建構學習意義和學習需求。只有以此為基礎和前提,才能發揮講解的指導性功能。
4.講解由內容固定式講解方式轉變為應變、即時性講解方式。在習慣性講解中,一般是教師把準備好的固定內容和環節拿到課堂上講解,教師講什么,學生就聽什么。隨著教師角色的變化、學習方式的變化,這種講解方式已經行不通了。要讓學生參與,以學生活動為主,使教服從于學、服務于學,教師的講解內容、講解方式要隨著學生學習的實際變化和需求而定,要在與學生的交流、對話、指導、合作和互動過程中確定講什么、怎么講,這就是應變、即時性講解。
(作者單位 云南省大理州南澗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