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新
摘 要:職業教育是我國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承擔著為經濟建設培養高技能人才的重任。隨著大學生就業難問題的加重,職業學校畢業生懂技術,好就業,能創業,更加突顯了職業學校的重要性和辦學優勢。要使職業學校培養的學生更加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和企業的崗位需求,就需要對職業學校學生的培養模式不斷進行改革和創新。有效的形式就是通過校企合作方式培養高技能人才。《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提出職業教育要走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辦學道路,培養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
關鍵詞:校企合作;培養人才;職業教育
校企合作是職業學校為謀求自身發展,適應經濟社會需要和企業生產、管理、服務等一線崗位需求,與企業合作共同培養技能型人才的一條有效途徑,是注重學生在校理論學習與企業實踐,注重學校與企業資源、信息共享的雙贏模式。校企合作做到了應社會所需,與市場接軌是一種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培養技能人才的全新理念。通過校企合作,全面提高學生職業能力,使學生在校學習專業知識與企業實踐有機結合通過采取一體化等教學模式,充分發揮學校和企業的設備、技術、師資等各方面優勢,切實提高職業學校教育培養目標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提高技能型人才的質量。
一、職業教育校企合作的模式
2005年《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明確提出各類職業學校要“大力推行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培養模式”。各職業學校都進行了探索,校企合作種類繁多,歸結起來主要模式有:
1.訂單培養模式
學校按照企業的崗位需要,與企業簽訂定向培養協議。如我校與十堰市先鋒模具公司簽訂聯合培養協議,每年招收150名學生,冠名“先鋒模具班”,學制三年,為該企業培養中高級模具人才。該班采取“雙元制”教學,課程按企業汽車模具設計制作的要求設置,企業技術人員到校上課;學生定期到企業頂崗實習;學生畢業后直接到企業上崗就業;企業參與學生管理過程,設置先鋒獎學金,對品學兼優的學生進行獎勵;我校機械學科老師到企業協助改進模具制造工藝,優化模具制造過程。這種培養模式讓學生入學就有工作,畢業就是就業,實現了招生與招工同步、教學與生產同步、實習與就業聯體。
2.工學交替模式
工學交替即頂崗實習,實施方式有三種:①工讀輪換制,把同專業同年級的學生分為兩部分,一部分在學校上課,一部分到企業頂崗實習操作實習,按學期或按月輪換;②全日勞動、工余上課制,學生在企業全日頂班上崗,利用工余進行學習,通過講課、討論等方式把學習和勞動的內容聯系起來,學生在學校學習系統的課程,到企業去進行技能提升訓練;③學生在校學習兩年理論課和教學性實習課,第三年到企業頂崗實習。工學交替模式,讓學生把學習的理論知識運用于生產實踐,使技能水平得以提升,同時轉變了學生的生產觀念,增強了學生愛崗敬業的意識,還積累了工作經驗,為將來就職適應企業生產需要奠定了基礎。
3.引企入校模式
職業學校引進企業在校內辦廠,直接組建生產性實訓基地,是校內實行的理論學習和頂崗實訓相結合的辦學模式。這種模式既可以解決企業場地不足的問題,同時也解決了學校實習實訓設備不足的問題,真正做到企業與學校資源共享,是產學研相結合的多贏途徑。如我校引進十堰市捷茂工貿有限公司和十堰市利豪汽車服務有限公司等多家企業在校內辦廠,分別從事機械加工和汽車維修業務。生產原材料、流動資金、設備、產品銷售及市場開發由企業負責;廠房、部分機器設備、工卡量具及動力由學校負責。數控技術、機械加工、汽車運用專業學生在真實的企業生產環境中實習,實現了學生實習實訓與企業崗位的零距離對接;學校派專業教師到企業任管理人員和技術人員,參與企業的管理和技術研發,有效地提高了專業教師的“雙師型”素質和研發能力。學校通過 “學校工廠化、工廠教室化”的全新的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模式,使學生、教師、企業和學校共同實現了多方共贏局面。引企入校企業年產值合計達4000萬元。
二、校企合作存在的問題
校企合作固然是實現學校、企業、學生三方共贏的一種良好的辦學模式,但在實施過程中還存在如下問題:
1.缺乏政府主導和法制保障
目前我國職業學校的校企合作還處于校企雙方自愿結合的層面上,大部分屬于自發的、短期的、不規范的較低層次的合作,還沒有上升到政府行為上。盡管政府有關部門制定了一些相關政策支持校企合作,但沒有正式法律制度保障,政府也沒有專門負責和監督校企合作的協調機構。校企合作中的學校、企業雙方的權利和義務缺乏必要的監督和約束,校企合作中的土地、稅收、資金等缺乏支持力度。這些都影響著校企合作的層次和深度。無經費保障,勞動準入制度執行難到位。
2.企業參與的積極性不高
企業的主要任務是生產經營,追求利潤的最大化。有的企業認為培養技能人才是政府和職業學校的事,企業參與培養人才,費時、費力、費錢,不如直接招聘人才,即使不通過校企合作也可以獲得所需人才。這樣用現成的畢業生,可以攤薄企業的人力資源成本。同時如果在企業中開展教學活動,既要保證企業正常生產又要完成教學任務,勢必會影響企業的生產效率;由于中職學生技能偏低,缺乏操作經驗,生產中會造成材料、機器設備的損失,還存在安全管理的問題,增加了人員管理的復雜性和工作量。鑒于以上原因,大多數企業對參與中職學校校企合作積極性不高,只愿意讓學生參觀,不愿讓學生動手,怕影響生產和經營,使校企合作有“合”不“作”。
3.學校與企業有效溝通不夠
長期以來,中職學校對市場和企業不了解,對企業人才需求認識不深,而且專業設置、課程安排、教學計劃、教學內容、技能人才培養目標與企業嚴重脫節,盲目培養大眾化的技能人才,畢業生的崗位技能與企業的崗位需求相差甚遠,學生到企業后還要經過培訓才能上崗操作,造成了人才培養的浪費。校企合作也只停留在淺層次,學校把校企合作僅僅看作解決學生實習實訓的一種途徑,校企合作的形式和內容沒有取得實質性突破,合作深度不夠。學校對行業標準了解不夠,企業對教學過程不熟悉,導致一些訂單培養流于形式,難以按照教學計劃按時執行,培養的學生難以適應企業的需要。
校企合作是培養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徑,是已經被發達國家實踐證實了的一種培養高技能人才的成功模式。多年來各地各校開展各種形式的校企合作,進行了有益的嘗試。但要全面取得實效,形成一種教育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