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瑞英
【摘 要】語言的教育方法是教師與學生之間,以語言為媒介,來傳遞信息,學習新知識、掌握技能并發展智力。即使在今天多媒體教學時代,語言依然在傳遞知識的過程中扮演者極其重要的作用。在課堂教學運用語言時,要“準”“精”“美”“活”。
【關鍵詞】素質教育 教師語言 課堂語言 語言藝術
教育質量的提高首先源于教師自身素質的發展,因為教師發展是教育發展的保障。教師修養的尺度決定著學生的發展高度,只有教師教育教學技能的不斷提高,才能保證高質量的教學水平。教師除了應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高尚的職業道德外,還應該著力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學技能,提高業務素質。其中教師語言素質的培養絲毫不容忽視。
一、語言教學在課堂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課堂語言
課堂常用的教學方法,主要是根據學生獲得知識、技能的來源與途徑不同而劃分為:語言的方法、實習的方法、直接觀察的方法等幾類,其中的語言的教育方法顯得尤為重要。教師在講課之前,必先經過反復的鉆研,在深入理解課本內容的基礎上,將文字信號轉化為聲音信號,傳遞給學生。這不僅是文字轉化為語言表達的過程,更是知識再造與創新的過程。這個過程處理的好與壞,直接影響到學生的整節課的學習效果,甚至還會影響到學生對該學科的喜好。
(二)生活語言
教學中教師像燈塔是學生的指路明燈,生活中教師又是學生的做人指導者。為了和學生搞好師生關系學生,平時要與學生促膝談心,就要用到課堂語言以外的生活語言。這樣的語言才會具有感染力和吸引力,才能做到潤物于無聲,與學生進行心與心的交融,靈魂與靈魂的溝通。教師對教育事業的無限熱愛,對文化科學知識的強烈渴求,對學生的欣賞鼓勵,是做好教育工作的感情基礎。
二、教師課堂語言的基本標準
教學語言藝術與課堂教學效果有密切的關系。一堂課評價得好與壞,很大程度取決于教師的語言表達水平。從某種意義上說,課堂教學藝術首先是教學語言藝術。而所謂教學語言藝術,就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遵循教學規律和審美性原則,正確處理教學中的各種關系,把所教的知識和信息正確有效地傳遞給學生的語言技能活動。素質教育要求教師是雙師型人才,所謂“雙師型”就是既要有良好的教師素質技能,還要有較高的專業知識技能。所以,要讓課堂教學氣氛活躍起來,真正使學生實現能力與學識雙重提高。基礎教育階段教師的語言藝術使用顯得更加重要,在課堂教學運用語言時,要“準”“精”“美”“活”。
(一)表述清晰準確,語言通俗易懂
教師在講授專業知識時,教師內在的意向和擁有的知識是通過語言傳送給學生的,學生只有理解了教師的語言,才能理解和領悟教師所要講授的內容。通俗易懂的語言是教學語言互動的基礎,它會將教師與學生間的距離拉近。有利于對知識交流。
(二)講解生動形象、用詞簡潔練達
課堂語言可以生動形象,也可以簡潔明了。要想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關鍵在于教師講課能否扣人心弦。調動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積極性,認識到學科的重要性、實用性。因此,教師要廣采博聞,和教材密切聯系的笑話、故事、格言、成語、民間諺語、歇后語等均可引入課堂,隨心所欲,調動自如,游刃有余,以塑造形象,創造氣氛,讓學生感到課堂新奇有趣,知識易于理解,從使學生認真聽講。
教師課堂教學形式單一,照本宣科,語言枯燥無味,學生聽得如同嚼蠟,課堂紀律也變得難以維持,真是“教者勞心勞而無功,學者心煩意亂而無獲”,是教學語言不簡潔的結果。
教學中,要注重知識的實用性,與社會應用的緊密聯系,這就要求教師必須要有一定的社會實踐經驗,以靈活多樣的授課方式,吸引學生。通過課堂藝術語言應用,不僅使學生增加科學知識的積累,更能讓學生加深對科學知識的了解,懂得科學知識在社會中的應用。能把同學們關心的話題引入教學,抓住學生心理,巧妙地運用藝術語言展開課堂教學,以生動形象的語言,引導學生積極發言,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三)言辭熱情誠懇,富于激勵性
做學生的良師益友,是對教師提出的最實際,最基礎的要求。迷茫困惑的時候,教師的責任不僅在于“傳道”,更重要的還在于“解惑”;不僅要“教書”,更重要的還在于“育人”。教師要努力使自己的思想與情感融入自己的言語里面去,使“情郁于中言溢于表”,從而打動學生,與學生產生強烈的共鳴,受到強烈的感染。從而對學生的啟蒙教育,正確人生觀的教育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教育教學改革強調“以人為本”,培養學生的自主意識和創新意識的形成,與教師的課堂引導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此外,還要注意教師語言的啟發性。思維的規律告訴我們,思維的啟動往往以驚奇和疑問開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是把知識的果實塞到學生嘴里,也不是把知識的果實放在學生觸手可及的地方,而是告訴學生獲取果實的方法。
教育改革中,提高教師業務素質,教師語言藝術是亟待提高的基本功之一,優秀的教師,無不得力于教師的語言功力。然而作為教育者的我們提高自己的語言素養,掌握語言藝術,增強語言表現力,讓自己的語言的教育性和審美性達到完美的統一。還需要不斷的學習,不斷的實踐,上好每節課,不斷提高教師語言藝術,才能提高素質教育。
【參考文獻】
[1]袁振國 .教育新理念[M] .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 2002.
[2]教育部.關于加強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的若干意見, 1998.
[3]陶行知. 陶行知全集[M]. 江蘇教育出版社,1996.
[4]趙賢洲. 文化差異和文化導入論略[J].語言教學與研究,198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