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忠本
【摘 要】語文教學的過程就是審美的過程。學生在獲取知識的同時,得到美感的熏陶,激情的感染,就會使他們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悅耳悅目、悅心悅意、悅志悅神,潛移默化地培養起健康的審美情趣與高尚的審美理想。
【關鍵詞】新課標 小語教學 滲透 美的教育
我們的教育目標是促進全體兒童素質的全面發展。重視審美教育,加強科學素質與藝術素質的融合,開發創造潛能,已成為時代的呼喚。教學活動原本是智慧與情感融合在一起的、人類追求文明的活動。教學的這一本質屬性決定了教學不能沒有美。因為我們的教學對象正是一群天生愛美的兒童,我們的教材更是從不同側面顯示著、蘊涵著自然之美、社會之美或藝術之美。因此,教學理應充分地體現美、利用美?;谏鲜稣J識,結合我在教育教學中的實踐,本著教會學生審美,提高綜合審美素質這一原則,展開以下探討:
一、憑借教材,挖掘教材的審美因素
一套小學語文教材,就像一冊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大到宇宙微到細菌的無所不包的百科全書,它蘊含著極為豐富的審美素質教育的內容。這一篇篇課文,無不以其特有的魅力,發揮著審美素質教育的潛能。
1. 自然環境美。大自然為作者提供了無窮盡的素材,經過作者的審美處理,給人的印象往往比自然更美,如《草原》的風情,《五彩池》的神奇,《美麗的小興安嶺》的綺麗,《海底世界》的奇異,《小池》的幽靜……作者筆下的這些自然景色,不但激發了學生熱愛祖國河山的情感,而且還陶冶了學生愛美的情操。
2. 人文景觀美。小語教材中,作者描寫了很多人工創造的具有文化價值和觀賞意義的建筑物和場所,如《趙州橋》的雄偉,《北京亮起來了》的壯觀,《頤和園》的絕妙,都給人以新穎的美感。作者所表現在這些人文景觀的美,不僅頌揚了我國勞動人民的偉大創造力,而且激發了學生對祖國建設成就的自豪感。
3. 社會生活美。生活處處都有美,語文教材源于生活并再現生活。許多課文描寫的人物事件,甚至場面仿佛就在我們身邊,使人產生一種真實的美感。如寫母女倆關心照顧鄰居老奶奶的《親人》,贊美小姑娘純樸誠實品德的《在金色的海灘上》,寫給旅客帶來了溫暖春意的《小站》,給別人照顧孩子的《窮人》等這些生活的反映,讓學生了解了人際間的友好關系和生活中的真、善、美,是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觀點和欣賞情趣的藝術珍品。
4. 人物形象美。作者往往通過塑造人物形象來流露自己的審美認識和審美評價,這些豐滿的形象是學生學習的榜樣和行動的楷模,能在他們心中樹立起美的豐碑。如《為人民服務》中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張思德,《金色的魚鉤》中忠于革命、舍己為人的老班長,《橋》中無私無畏、不徇私情、英勇獻身的老共產黨員,《夢想的力量》中有一顆善良、堅定執著的金子般的美好童心的瑞恩等這些人物的形象,對于啟迪學生心靈,培養學生良好品質起著“潤物細無聲”的作用。
二、探討教法,培養學生的審美素質
培養學生的審美素質,關鍵是培養學生感受美、欣賞美、創造美的能力。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審美素質,就是要培養學生感受和欣賞祖國語言文字的美以及語言文字所表達的美,并學習運用語言文字來表現美和創造美的能力。教學中我們要因材施教,探討教法,以期達到良好的效果。
1. 引導“美讀”,培養學生感受美的能力。“所謂‘美讀,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讀的時候傳達出來。這無非如孟子所說的‘以意逆志,設身處地,激昂處還他個激昂,委婉處還他個委婉,諸如此類。美讀的方法,所讀的若是白話文,就如戲劇演員讀臺詞那個樣子?!比~老的這段話,是語文教學中關于指導學生“美讀”的經驗總結。
教師進行“美讀”示范,引導學生進行“美讀”訓練,是使學生感受語言文字美的主要方法。教師“美讀”把無聲的文字變為有聲的語言,把抽象的文字變為真實的情感,調動學生聽覺和思維,使文章中的人物,情景躍出紙面,浮現于學生眼前。如我在教學毛澤東七律詩《長征》時:首先有感情背誦全詩,然后引導學生自讀、輪讀,初步感知內容。通過講解,再引導學生默讀、朗讀、有感情美讀,反復感知課文內容,加深理解,在此基礎上學生通過“美讀”練習,出于口,聞于耳,記于心,多方面感知文章的內容,能與作者心靈相通,進而悟出文章的美來。
2. “入境”分析,培養學生欣賞美的能力。語文教學中審美者即學生,審美對象即語文教材,提高學生審美鑒賞能力,必須以教材為依據,引導學生“入境”,分析課文所表達的人和事,美和丑,品味它為什么美,美在何處。如在學生讀七律詩《長征》的基礎上,播放為《長征》詩譜寫的歌曲。那高亢的男高音領唱和幾個聲部的男生合唱顯現出豪邁、樂觀、雄壯、奔放的氣勢,那旋律、節奏、深深地感染了學生。在播放歌曲的同時,我以贊美的詞語描述了紅軍的大無畏精神,強化了學生的感知。聲情并茂的語言描繪,把學生帶到了激昂奮發的情感之中。
3. “勤筆”仿寫,培養學生創造美的能力。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創造美的能力,一般是指學生在感受美和欣賞美的基礎上,教師引導他們對自己所見所聞,對美好的學習生活、集體生活進行構思、加工、提煉,創造出又新又美的藝術形象,并用自己的筆表達出來,這是審美素質教育最主要的環節,也是語文教學讀寫訓練的要求。
從美育觀點來看,這種仿寫借鑒是深化美感的途徑之一,是學生表達美、創造美的良好開端。
如教學課文《我愛故鄉的楊梅》后,我讓學生寫一種自己喜歡的水果。要求用準確的語句,形象的語言來表達喜愛的感情。有個學生在作文中是這樣描寫柑桔的:“剝開飄著蜜香的桔皮,我一眼瞧見里面藏著幾個胖娃娃,它們蜷著身子,挨挨擠擠靠在一起,圍了成一個圓圈?!币粋€“藏”字準確地勾勒出柑桔的可愛,擬人化手法的運用,讀來使人忍俊不禁。
教師既是美的傳播者,又是課堂教學美的創造者。所以語文教學中的美育還具有以美啟善的精神力量。語文教學的過程就是審美的過程。學生在獲取知識的同時,得到美感的熏陶,激情的感染,就會使他們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悅耳悅目、悅心悅意、悅志悅神,潛移默化地培養起健康的審美情趣與高尚的審美理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