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舒婷
摘要:伴隨著時代的發展,合唱這一優秀藝術形式得到迅速提高,具有蒙古族風格的合唱開始越來越多的活躍在人們的視野,尤其蒙古族風格童聲合唱也開始嶄露頭角,它們在創作及演唱風格等方面具有鮮明地方特色,因此在內蒙古這片美麗的土地上得到很大發展,同時也豐富了合唱藝術。
關鍵詞:蒙古族 童聲合唱 現狀 技法 意義
一、蒙古族風格概述
(一)蒙古族民族分布、地域特點
蒙古族人民世代生息在我國北方草原,被譽為“草原驕子”、“馬背上的民族”,主要聚居在內蒙古自治區,其余分布在中國東北、西北地區,少數分布在云南、四川等地。蒙古族使用蒙古語,語言屬于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東部語支,分為內蒙古、衛拉特和巴爾虎布里亞特三種方言。“蒙古”最早始見于唐代,后曾被寫作“蒙?!?、“萌骨子”、 “萌骨”等?!懊晒拧逼鸪跏且粋€部落的名稱,元代后,以成吉思汗為首的蒙古部統一蒙古地區諸部,建立“伊克·蒙高勒·兀魯思”,即大蒙古國,從此,逐漸形成一個新的民族共同體,“蒙古”(mon-gol)變成民族名稱,意思為“永恒之火”。蒙古族是游牧民族,其文化藝術的形成和發展是在融入了包括匈奴、鮮卑、柔然、突厥、敕勒等許多北方游牧民族文化的基礎上延續和發展的結果,并逐漸形成自己獨有的傳統和特點。蒙古族歷史文化形成和發展的史實,造就了蒙古族地域文化的復雜性和多樣化。
(二)蒙古族音樂特點
蒙古族素有“音樂民族”之稱,就其音樂特點來講,大致分為“長調”和“短調”兩大類。長調類音樂屬于反映游牧生活的牧歌式體裁,用蒙古語演唱,字少腔長,悠揚嘹亮,流傳于牧區,篇幅較大,并有獨特而細膩的顫音裝飾,且因地區不同而風格各異。短調類則節奏規則,節拍固定,多流傳于半農半牧區,篇幅較短小,音域相對窄一些,節拍較固定,特點是在音韻上廣泛運用疊字,往往是即興歌唱,靈活性強。
二、蒙古族風格童聲合唱
(一)蒙古族風格童聲合唱現狀
民間音樂中,蒙古族民歌既豐富又頗具特色,沒有嚴格意義上的“合唱”一說,但擁有很多多聲部的歌唱形式及作品。合唱藝術傳入中國不足一百年,進入內蒙古地區是從內蒙古自治區成立后開始的,伴隨著時代的發展,合唱這一優秀藝術形式得到迅速提高,具有蒙古族風格的合唱開始越來越多的活躍在人們的視野,它們在創作及演唱風格等方面具有鮮明地方特色,因此在內蒙古這片美麗的土地上得到很大發展,同時也豐富了合唱藝術。與此同時,童聲合唱也開始嶄露頭角,童聲合唱作品開始出現,但是蒙古族風格的童聲合唱作品,無論是新創作的還是民歌改編的作品,目前都較少,蒙古族風格童聲合唱也沒有形成完備的理論研究體系,可供參考的作品及論文更是非常有限。
(二)蒙古族風格童聲合唱特點
蒙古族風格童聲合唱作品以豐富的蒙古族民歌為素材,運用具有民族特色的節奏型、和聲、民族語匯等,形成于西方傳統室內樂合唱不同的獨特藝術風格。在蒙古族風格童聲合唱作品創作研究中,對民族性的和聲色彩、曲式結構及復調手法進行分析,對各種伴奏織體的采用、器樂化人聲寫作、民歌運用的表現形式及聲部間音響效果進行深入研究和探討,同時吸收西方傳統及現代作曲技法的精華,為蒙古族風格童聲合唱作品創作提供了豐富的理論支持。
蒙古族童聲合唱,羽調式為最主要的調式,宮、徵調式為次要地位,各種調式以五聲音階為基礎。旋律音域廣闊,還經常出現由弱到強的同音進行,兩個同音連接,類似切分節奏,音樂輕盈活潑,個別樂曲還可用到倚音來裝飾旋律。和聲多是在民族風格的基礎上融合現代和聲的手法,由于蒙古族大多采用五聲性調式,所以常采用主旋律與半音化的和聲相結合,形半音化和聲特點。
復調在蒙古族童聲合唱中也有明顯的特點,有模仿式復調和對比復調,可運用的復調技法頗多,有嚴格模仿、自由模仿、擴大模仿、卡農式模仿、性格化復調、呼應式復調、襯托式復調。復調技法的應用突顯出蒙古族童聲合唱的藝術特色和價值,增添了音響層次感,這些復調技法的運用, 不僅是蒙古族多聲部音樂觀念不斷確立和發展的體現, 也是聲樂演唱的表演形式和表演技巧不斷豐富與創新的結果。
作品根據創作的方式,可分為原創童聲合唱作品和蒙古族民歌改編的童聲合唱作品。蒙古族民歌經過久遠的流傳,風格鮮明,本身具有較為完整的曲式結構,所以由民歌改編的童聲合唱則大多采用民歌原有的結構,除了有時增加引子和尾聲之外,為了適應對作品表現的需要,還對民歌主題結構做些有益的擴展或延伸,目的是為了充分體現蒙古族音樂的特色,而原創的蒙古族童聲合唱結構形式則更加豐富多樣。
歌詞內容上,從始至終貫穿了人類最崇高的情感——愛。有描寫家鄉之愛,如《美麗的草原我的家》、《牧歌》;有描寫對親人的愛,如《夢中的額吉》;有對動物的喜愛,如《快樂的小羊羔》、《小白兔》等。還有描寫歷史人物、時代精神以及節日活動的歌曲,內容豐富。
三、蒙古族風格童聲合唱的發展意義
蒙古族音樂歷史悠遠內容豐富,生動反映蒙古族人民生活特點和風土人情,蒙古族童聲合唱的獨特與創新正發揚了優秀的民族精神,很好的繼承和宣揚了蒙古族的傳統文化,增添民族凝聚力和民族自豪感,體現了少數民族的兒童藝術風貌,是蒙古族文化傳承的載體,不僅完善自我的音樂素養,更高層次也是優化人文環境使民族風氣得到改善,同時對少數民族合唱藝術起到積極的促進和表率作用。近年來,蒙古族風格童聲合唱開始越來越活躍在大眾的視野,讓人們越來越感受到蒙古族厚重的文化積淀。
參考文獻:
[1]吳黎晗.蒙古族風格無伴奏合唱藝術研究[D].呼和浩特:內蒙古大學,2012年.
[2]孫涵奇.蒙古族民歌改編的多聲部合唱中復調因素[D].呼和浩特:內蒙古師范大學,2012年.
[3]梁璐琳.蒙古族無伴奏合唱音樂的創作[D].北京: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4]常婧.淺談開展童聲合唱的意義及常見問題的解決[J].時代文學(下半月)2010,(0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