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逸舟
摘 要 當代大學生政治參與的呈理智性、實用性、矛盾性的特點。社會轉型時期的特殊性、大學生自身的不同成長環境以及網絡新媒體形式的發展等對大學生政治參與產生重要影響。對大學生政治參與進行有效地引導,就要把握當代大學生政治參與發生發展的規律;切實提升大學生的政治主體意識;完善和拓寬政治參與的制度化渠道;加強網絡的政治導向和對自媒體的管控。
關鍵詞 大學生 政治參與 引導
中圖分類號:G445 文獻標識碼:A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and Guide
HU Yizhou
(Nanchang University, Nanchang, Jiangxi 330031)
Abstract College students'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was sensible, practical, contradictory characteristics. Particularity of social transition, the students themselves different environment for the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the network, such as new forms of media have an important impact on college students'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effectively guide, it is necessary to grasp the laws of the development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of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effectively enhance the political consciousness of college students; improve and broaden the institutionalized channels of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strengthen political oriented of networks and self- media control.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guide
政治參與是社會發展進程中民主政治建設的一個重要的組織部分。大學生的政治參與,是指大學生在特定政治思想觀念的支配下,通過一定的方式去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公共政治生活的政治行為。大學生是青年群體中的精英部分,其政治參與將對社會政治生活產生重大的影響。引導大學生積極有效地參與政治生活,幫助大學生健康成長,對于推進我國公民政治參與的現代化和制度化建設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為了全面了解當代大學生的政治參與的現狀,切實把握他們的政治參與的形成與發展的規律,筆者在2013年初采用問卷調查的形式對華東部分高校大學生的政治參與的現狀進行了調查和訪談。以此為依據,分析探討當代大學生政治參與的特點,并提出引導當代大學生政治參與良性發展的有效對策。
1 當代大學生的政治參與的特點
從一般意義上看,政治參與的重要途徑包含有政治投票、政治選舉、政治結社、政治表達等。當代大學生的政治參與主要形式有:加入黨團組織、參加校院或班級團干部的選舉和被選舉、參與各類有政治色彩的社會活動、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公開發表政治觀點或闡明政治立場、選舉基層人大代表等。通過對調查數據以及訪談記錄資料的分析研究,可概括出當代大學生政治參與的以下特點:
(1)理智性。當代大學生對政治理論和政治事實的關注度較一般人群更高,形成較高的政治認知與價值判斷,其政治參與較一般民從能夠做到更加理性和自制,能避免對某些社會現象做出輕率的評判,能夠通過理性的分析比較,抓住敏感的政治事件的內在本質。在一些突出事件發生時,他們一般不會輕率地做出沖動的行為,而是能夠理性地評判和應對。理智是能夠導致人的內心層面發揮作用的重要因素,這使得當代大學生的政治參與行為具有可控性,為引導大學生的有序參與提供了可能。
(2)實用性。中國傳統的實用理性觀念和市場經濟的功利性特征對當代大學生的政治參與活動產生直接的影響。當代大學生面臨的就業壓力和人才競爭的壓力較以往任何時候都要大得多。這在他們的政治參與上表現為大學生首先考慮的是自己的參與行為能否為自己帶來實際好處,他們往往傾向于權衡政治參與帶來的好處是否與自己的付出成比例,由此判定否則參與和參與付出的時間和精力的多少。就這種思想傾向直接導致了他們在政治參與的功利性,這種傾向在學生入黨問題上表現得最為典型。很多學生踴躍向黨組織遞交了入黨申請書,新生中的很多班級有超過六成的學生積極要求入黨,但其中相當一部分學生的入黨存在存在著投機性和功利性。
(3)矛盾性。當代大學生的政治事實性掌握程度較高,但對政治價值理解較低;當代大學生對國家出臺的重大政治方針政策關注程度較高,但對自我政治參與的效能感偏低;當代大學生政治參與愿望較強,且越來越多地利用網絡等新媒體來參與對政治事件的關注和對中國民主法治的推進,但往往政治參與行為的積極作用與消極作用并存。當代大學生中的大多數具有較強的民族國家意識和政治責任感,對于國家的大政方針及政局穩定能夠表現出應有的理解,但實際的參與行為卻又更多地關注個體價值的實現。他們具有較高的政治評判能力,但在政治參與中所體現的自覺性和主動性較差。這種矛盾性表明當代大學生雖然在總體上有較高的政治參與意識和政治參與的實踐活動能力,但也明顯表現出一定程度上的政治冷漠和政治功利性特征。
2 影響大學生政治參與的要素分析
(1)社會轉型對大學生的政治參與意識的影響。隨著社會經濟體制的轉型,政治民主化法治化進程的加速推進,公民的政治參與環境和條件發生深刻的變化,公民政治參與的總體水平和層次的提高對增進大學生的政治參與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但隨著我國經濟和社會深刻變化,各種社會矛盾也日益突出,全球化時代多元并存的文化多元化格局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極大的挑戰。多元思想文化的必然會引發學生多元價值觀,導致學生對主導的核心價值體系的接受產生了一定的心理抵觸,加之分析、判斷和選擇能力的缺失,從而引起政治價值的迷失和政治參與活動出現偏離和錯位。當代大學生一方面期待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和實現個人價值的有機統一,但面對理想與現實之間的激烈沖突,他們更加注重個人價值的實現,社會責任感相對減弱,政治參與務實化的傾向更加突出。
(2)網絡新媒體的發展對大學生政治參與的影響。作為具有較高文化水平和較強網絡技術運用能力的特殊群體,大學生們能熟練地利用各種形式的網絡論壇、QQ群、微博、微信等發布政治言論、表明政治立場。某種程度上看,網絡大學生已成為傳播政治消息、引發政治議論的重要渠道。作為一種政治參與的新平臺,網絡具有分享和分權、平等和自由探討等特點,極大地拓寬了大學生政治參與的形式和手段,網絡信息的公開和傳遞的暢通也為其政治參與提供了可能。但網絡信息的雜亂性虛擬性、無限復制的特點,使大學生群體對信息的真相難以辨別,很容易被一些情緒化的見解所煽動,影響了其政治參與扼制了理性的表達,易于出現極端化傾向。
(3)自身的不同成長環境對其政治參與的影響。大學生作為政治行為主體的家庭背景、成長環境各不相同,且由于學校、專業、個性差異的不同而產生了理論水平、思維方式、政治價值和政治參與的理念和方式各不相同,對其政治參與的目標、方式和活動也產生了較大的影響。進入新世紀以來,大學生政治參與的意識、參與實踐和參與能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作為政治參與消極方式的政治冷漠現象也十分突出。大學生出于社會和個人方面的原因,對政治參與表現出消極應對或不參加政治活動的傾向,其政治價值判斷和政治參與行為存在較大偏差。
3 引導大學生有序政治參與的對策
大學生作為擁有較高知識基礎和創新意識的群體,將成為社會進步的主要推動力,擔負著對社會變革和創新的職責。對大學生的政治參與行為的進行必要的引導和規范,激發大學生政治參與熱情,促進大學生政治參與的良性發展,必須著力解決幾個方面的問題:
(1)深化對大學生政治參與發生發展的規律的認識,為大學生成長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要加強對當代大學生的政治參與進行全方位的整體研究。大學生的政治參與是大學生的政治心理、政治意識、政治觀念的必然表現,同時也受到特定的外在環境和條件的影響。因此,要對當代大學生的政治參與進行全方位的研究和把握。一方面要在當代大學生的政治心理、政治意識與政治參與的相互關聯中去考察和研究大學生的政治參與的發生和發展;另一方面,要從其成長環境、成長歷程等制約因素中分析和考察當代大學生的政治參與的變遷。既要從普遍意義上把握當代大學生政治參與的一般性,也要把握大學生不同群體、個體的政治參與的差異性。要促進當代大學生形成良好的、有序的、積極理性的政治參與,就要千方百計為他們的政治參與行為的發生發展創造良好的社會大環境。不斷推進社會民主政治的發展和法治化進程,才能從根本上消除現實的社會政治問題對他們的政治參與的消極作用。
(2)切實提升大學生的政治主體意識。培育大學生的公民意識,積極引導其有序的、理性的政治參與,提高大學生有序政治參與的能力,才能真正促進大學生的政治社會化過程,實現其由“自然人”向“政治人”轉變。高校要充分利用其學術思想活躍、學術氛圍濃厚的特點,形成崇尚理性、追求真理的政治價值。利用各種有效手段和途徑,引導學生養成關心政治、關心改革、關心國家改革和發展的政治思維;要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教育課的內容和形式,增強其說服力、感召力和針對性,使之成為提高學生政治理論水平和政治參與能力的重要平臺。
(3)完善和拓寬政治參與的制度化渠道。在大學生政治參與的組織與指導方面,應充分發揮高校黨團組織的政治核心作用,及時準確地把握大學生的政治參與的思想動態和目標要求,創建各種制度化的平臺引導和規范大學生的政治有序參與。政治參與實踐活動是大學生提高政治認知和形成政治信仰的重要途徑,要創造條件提高當代大學生參與政治的實踐能力。高校應立足于豐富學生的政治參與渠道,鼓勵學生自主創辦各類社團組織,對其組織和開展活動的資金投入給予政策扶持,引導通過社團組織自行制定章程、民主選舉、民主決策,實現自主治理,從而提高大學生對政治參與效能感的認知。要不斷完善和創新相應的管理制度、組織制度,用制度建設和組織氛圍的營造,引導更多的大學生積極、健康、有序、高效地開展政治參與實踐和各種類型的志愿者服務活動,在了解國情中增長才干,在奉獻社會中塑造品格。
(4)加強網絡的政治導向和對自媒體的管控。以網絡為代表的大眾傳媒對當代大學生政治參與的形成的影響正變得越來越深刻和廣泛。高校應正確認識大學生網絡政治參與對高校管理帶來的挑戰,完善與發展大學生網絡政治參與的制度,使網絡政治參與和高校穩定在摩擦系數最小的軌道上健康發展。一方面要加強校園網站建設和管理,充分發揮互聯網開放、交互等優勢,對大學生的政治參與進行有效積極的引導,對于學生中的不良情緒及時進行疏導,引導學生以理性地表達政治訴求。鼓勵校內知名專家學者開微博,培育“意見領袖”,化解學生困惑。另一方面,要加強網絡輿情的掌控能力,加強對微博、微信等形式的自媒體的管控,加大對各種網絡信息管理和技術防范力度,依靠技術手段,及時解除、過濾不良信息,從而構建和諧網絡輿情環境,促進學生合理利用網絡資源,做負責任的表達者。
參考文獻
[1] 王輝.當代大學生政治參與現狀分析及對策探討.人民論壇,2012(20).
[2] 婁淑華,張麗敏.高校大學生政治參與研究綜述.經濟與社會發展,2012(1).
[3] 王雁.大學生網絡政治參與的困境探討.中國青年研究,2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