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曼甜
【摘要】 目的 研究腎動態顯像法以及雙血漿法共同測定腎小球濾過率的差異。方法 108例腎臟病患者, 利用腎動態顯像完成Gates法核素腎動態顯像, 得到腎小球濾過率, 然后實施靜脈注射99 m锝-二乙三胺五乙酸(Tc-DTPA), 分2h和4h兩個時間段采集患者血液, 統計1 ml血漿中的放射性物質, 采用雙血漿法計算得到腎小球濾過率, 最后就腎動態顯像法以及雙血漿法的測定結果進行分析。結果 腎動態顯像法測定的平均值為49.76, 而雙血漿測定平均值為45.39,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05)。結論 兩種檢測方法無明顯的相關性, 但腎動態顯像法檢測的指標較為全面, 在臨床上可選擇將兩者聯合檢測腎小球濾過率。
【關鍵詞】 腎動態顯像法;雙血漿法;腎小球濾過率;比較
腎小球濾過率在臨床上有極高的價值, 主要是依據其能夠完成患者各種腎病的評價, 當前臨床上主要使用Gates法核素腎動態顯像檢測腎小球濾過率, 能夠較為直觀的反應出腎臟的功能和形態, 不會給患者帶來創傷, 且便于操作, 但是通過長期的臨床實踐, 發現Gates法核素腎動態顯像檢測腎小球濾過率還是存在一定的缺陷[1], 例如并不能適用于全部人群, 并且有12%左右的血漿蛋白結合率, 國內對于此方面的研究還不夠深入, 因此本文將Gates法核素腎動態顯像以及雙血漿法相結合, 旨在研究出腎小球濾過率的有效檢測方式。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本次選擇的108例患者包括男66例, 女42例, 年齡范圍18~81歲, 平均年齡(51.6±14.9)歲, 在檢測前統一接受肌酐以及血清尿素檢查。
1. 2 一般方法
1. 2. 1 腎動態顯像法 接受檢測前半小時患者均飲用400 ml水, 利用單光子發射型電子計算機斷層掃描儀設置盛藥注射器6 s計數。患者體位為坐姿, 準直器位于患者背部, 檢測探頭放置在患者膀胱與雙腎部位, 完成靜脈彈丸注射1 ml 99m Tc-DTPA后開展采集, 后將患者的體重以及身高經過計算機處理得出腎圖, 進而呈現雙腎的腎小球濾過率, 攝取率為[(R-RB)/e-μxR+(L-LB)/e-μxR]/(注射前放射性技術-注射后放射性計數)。將以上結果×100×9.81270-6.82519則為總gGFR[ml/min·(1.73 m2)]。公式中R、RB分別代表右腎以及右腎本底放射性計數;L、LB則表示左腎以及左腎本底放射性計數;e為常數;XR和XL分別為右、左腎臟深度;μ為位于軟組織當中的衰減常數。
1. 2. 2 雙血漿檢測法 首先根據單光子發射計算機斷層成像術得到的計數和分析儀得出的y技術換算數值。通過單光子發射計算機斷層成像術設置盛藥注射器6 s計數, 并把核99m Tc-DTPA以十萬倍稀釋, 選擇1 ml保存在試管容器中并設置計數時間1 min, 單光子發射計算機斷層成像術收集空注射器6 s, 將藥物注射器計數與無藥物注射器的差值與綜合10次y計數的單次平均值乘以十萬的數值比較, 最終得出換算常數, 此過程的分析儀y計數與采集系數相同。靜脈注射99m Tc-DTPA后提取2、4 h兩個時段的靜脈血3 ml, 離心之前進行肝素抗凝, 提取1 ml血漿算出放射性計數。保持單光子發射型電子計算機斷層掃描儀算出的藥物計數與HY-901型儀器計數相同, 通過Dln(P1/P2)/(T2-T1)exp[(TilnP2)-(T2lnP1)]/(T2-T1)公式計算出腎小球濾過率。D代表換算后的y計數;TI、T2為兩個采血時間點2 h、4 h, P1、P2分別為2 h、4 h時血漿的放射性計數。
1. 3 統計學方法 研究檢測均采用SPSS11.5統計軟件, 將兩種方式的檢測結果均值用t檢驗, 得到的腎小球濾過率數值進行相關性分析, 組間比較用單因素方差分析和t檢驗, 關系曲線以最小二乘法直線擬合。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采用腎動態顯像法測定的平均值為49.76, 而雙血漿測定平均值為45.39, P=0.170>0.05, 因此對比結果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見表1。
3 討論
經過長期臨床驗證表明, 腎小球濾過率為腎功能檢測的重要指標, 其原理是利用清除率來反映腎小球的過濾能力, 較為準確的清除介質為菊粉, 但是菊粉本身的成本較高, 并且對于操作有較高的要求, 因此在臨床上使用受到一定限制, 而本文研究的雙血漿檢測法同時兼顧了準確度和簡便度, 具有較高的性價比, 當前已經成為公認檢測腎小球濾過率的有效方式[2, 3]。
腎動態顯像法因其具備無創檢測、操作方便等優勢已經成為當前測定腎小球濾過率最為普遍的方式。腎動態顯像能夠根據腎臟對腎小球濾過顯像劑的提取和去除迅速得到雙腎的腎小球濾過率, 包含Cates以及Piepsz兩種方式, 相對來說Cates因為操作簡便、可避免采血因此具有更高的使用價值[4]。
根據本次研究顯示, 兩種檢測方式無明顯的相關性, 但是腎動態顯像的觀測項目更加全面, 除了得出腎小球濾過率之外, 還能檢測到尿路、分腎的腎小球濾過率等信息, 這一系列指標均是腎病檢測的重要依據。但是如果要全面觀察病情, 還是應該將腎動態顯像法聯合雙血漿法共同測定腎小球濾過率, 此時得出的結果較為全面、準確, 為臨床治療和診斷提供有價值的指導建議。
參考文獻
[1] 司宏偉, 王明明, 趙學峰.腎動態顯像法腎小球濾過率的估算及其主要影響因素.中國醫學裝備, 2013(12):64-66.
[2] 趙新保, 張弘, 蔣寧一.腎動態顯像與Cockcrofl-Gault公式評估腎小球濾過率價值的比較.實用醫學雜志, 2010(14):2556-2558.
[3] 解朋, 黃建敏, 潘莉萍.腎動態顯像法與雙血漿法測定糖尿病腎病患者GFR的比較.中華核醫學雜志, 2010(4):276-278.
[4] 薛鵬, 王祥波, 涂傳全.核素腎動態顯像法測定腎小球濾過率在老年腎癌患者中的應用.臨床泌尿外科雜志, 2010(9):688-690.
[收稿日期:2014-04-15]endprint
【摘要】 目的 研究腎動態顯像法以及雙血漿法共同測定腎小球濾過率的差異。方法 108例腎臟病患者, 利用腎動態顯像完成Gates法核素腎動態顯像, 得到腎小球濾過率, 然后實施靜脈注射99 m锝-二乙三胺五乙酸(Tc-DTPA), 分2h和4h兩個時間段采集患者血液, 統計1 ml血漿中的放射性物質, 采用雙血漿法計算得到腎小球濾過率, 最后就腎動態顯像法以及雙血漿法的測定結果進行分析。結果 腎動態顯像法測定的平均值為49.76, 而雙血漿測定平均值為45.39,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05)。結論 兩種檢測方法無明顯的相關性, 但腎動態顯像法檢測的指標較為全面, 在臨床上可選擇將兩者聯合檢測腎小球濾過率。
【關鍵詞】 腎動態顯像法;雙血漿法;腎小球濾過率;比較
腎小球濾過率在臨床上有極高的價值, 主要是依據其能夠完成患者各種腎病的評價, 當前臨床上主要使用Gates法核素腎動態顯像檢測腎小球濾過率, 能夠較為直觀的反應出腎臟的功能和形態, 不會給患者帶來創傷, 且便于操作, 但是通過長期的臨床實踐, 發現Gates法核素腎動態顯像檢測腎小球濾過率還是存在一定的缺陷[1], 例如并不能適用于全部人群, 并且有12%左右的血漿蛋白結合率, 國內對于此方面的研究還不夠深入, 因此本文將Gates法核素腎動態顯像以及雙血漿法相結合, 旨在研究出腎小球濾過率的有效檢測方式。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本次選擇的108例患者包括男66例, 女42例, 年齡范圍18~81歲, 平均年齡(51.6±14.9)歲, 在檢測前統一接受肌酐以及血清尿素檢查。
1. 2 一般方法
1. 2. 1 腎動態顯像法 接受檢測前半小時患者均飲用400 ml水, 利用單光子發射型電子計算機斷層掃描儀設置盛藥注射器6 s計數。患者體位為坐姿, 準直器位于患者背部, 檢測探頭放置在患者膀胱與雙腎部位, 完成靜脈彈丸注射1 ml 99m Tc-DTPA后開展采集, 后將患者的體重以及身高經過計算機處理得出腎圖, 進而呈現雙腎的腎小球濾過率, 攝取率為[(R-RB)/e-μxR+(L-LB)/e-μxR]/(注射前放射性技術-注射后放射性計數)。將以上結果×100×9.81270-6.82519則為總gGFR[ml/min·(1.73 m2)]。公式中R、RB分別代表右腎以及右腎本底放射性計數;L、LB則表示左腎以及左腎本底放射性計數;e為常數;XR和XL分別為右、左腎臟深度;μ為位于軟組織當中的衰減常數。
1. 2. 2 雙血漿檢測法 首先根據單光子發射計算機斷層成像術得到的計數和分析儀得出的y技術換算數值。通過單光子發射計算機斷層成像術設置盛藥注射器6 s計數, 并把核99m Tc-DTPA以十萬倍稀釋, 選擇1 ml保存在試管容器中并設置計數時間1 min, 單光子發射計算機斷層成像術收集空注射器6 s, 將藥物注射器計數與無藥物注射器的差值與綜合10次y計數的單次平均值乘以十萬的數值比較, 最終得出換算常數, 此過程的分析儀y計數與采集系數相同。靜脈注射99m Tc-DTPA后提取2、4 h兩個時段的靜脈血3 ml, 離心之前進行肝素抗凝, 提取1 ml血漿算出放射性計數。保持單光子發射型電子計算機斷層掃描儀算出的藥物計數與HY-901型儀器計數相同, 通過Dln(P1/P2)/(T2-T1)exp[(TilnP2)-(T2lnP1)]/(T2-T1)公式計算出腎小球濾過率。D代表換算后的y計數;TI、T2為兩個采血時間點2 h、4 h, P1、P2分別為2 h、4 h時血漿的放射性計數。
1. 3 統計學方法 研究檢測均采用SPSS11.5統計軟件, 將兩種方式的檢測結果均值用t檢驗, 得到的腎小球濾過率數值進行相關性分析, 組間比較用單因素方差分析和t檢驗, 關系曲線以最小二乘法直線擬合。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采用腎動態顯像法測定的平均值為49.76, 而雙血漿測定平均值為45.39, P=0.170>0.05, 因此對比結果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見表1。
3 討論
經過長期臨床驗證表明, 腎小球濾過率為腎功能檢測的重要指標, 其原理是利用清除率來反映腎小球的過濾能力, 較為準確的清除介質為菊粉, 但是菊粉本身的成本較高, 并且對于操作有較高的要求, 因此在臨床上使用受到一定限制, 而本文研究的雙血漿檢測法同時兼顧了準確度和簡便度, 具有較高的性價比, 當前已經成為公認檢測腎小球濾過率的有效方式[2, 3]。
腎動態顯像法因其具備無創檢測、操作方便等優勢已經成為當前測定腎小球濾過率最為普遍的方式。腎動態顯像能夠根據腎臟對腎小球濾過顯像劑的提取和去除迅速得到雙腎的腎小球濾過率, 包含Cates以及Piepsz兩種方式, 相對來說Cates因為操作簡便、可避免采血因此具有更高的使用價值[4]。
根據本次研究顯示, 兩種檢測方式無明顯的相關性, 但是腎動態顯像的觀測項目更加全面, 除了得出腎小球濾過率之外, 還能檢測到尿路、分腎的腎小球濾過率等信息, 這一系列指標均是腎病檢測的重要依據。但是如果要全面觀察病情, 還是應該將腎動態顯像法聯合雙血漿法共同測定腎小球濾過率, 此時得出的結果較為全面、準確, 為臨床治療和診斷提供有價值的指導建議。
參考文獻
[1] 司宏偉, 王明明, 趙學峰.腎動態顯像法腎小球濾過率的估算及其主要影響因素.中國醫學裝備, 2013(12):64-66.
[2] 趙新保, 張弘, 蔣寧一.腎動態顯像與Cockcrofl-Gault公式評估腎小球濾過率價值的比較.實用醫學雜志, 2010(14):2556-2558.
[3] 解朋, 黃建敏, 潘莉萍.腎動態顯像法與雙血漿法測定糖尿病腎病患者GFR的比較.中華核醫學雜志, 2010(4):276-278.
[4] 薛鵬, 王祥波, 涂傳全.核素腎動態顯像法測定腎小球濾過率在老年腎癌患者中的應用.臨床泌尿外科雜志, 2010(9):688-690.
[收稿日期:2014-04-15]endprint
【摘要】 目的 研究腎動態顯像法以及雙血漿法共同測定腎小球濾過率的差異。方法 108例腎臟病患者, 利用腎動態顯像完成Gates法核素腎動態顯像, 得到腎小球濾過率, 然后實施靜脈注射99 m锝-二乙三胺五乙酸(Tc-DTPA), 分2h和4h兩個時間段采集患者血液, 統計1 ml血漿中的放射性物質, 采用雙血漿法計算得到腎小球濾過率, 最后就腎動態顯像法以及雙血漿法的測定結果進行分析。結果 腎動態顯像法測定的平均值為49.76, 而雙血漿測定平均值為45.39,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05)。結論 兩種檢測方法無明顯的相關性, 但腎動態顯像法檢測的指標較為全面, 在臨床上可選擇將兩者聯合檢測腎小球濾過率。
【關鍵詞】 腎動態顯像法;雙血漿法;腎小球濾過率;比較
腎小球濾過率在臨床上有極高的價值, 主要是依據其能夠完成患者各種腎病的評價, 當前臨床上主要使用Gates法核素腎動態顯像檢測腎小球濾過率, 能夠較為直觀的反應出腎臟的功能和形態, 不會給患者帶來創傷, 且便于操作, 但是通過長期的臨床實踐, 發現Gates法核素腎動態顯像檢測腎小球濾過率還是存在一定的缺陷[1], 例如并不能適用于全部人群, 并且有12%左右的血漿蛋白結合率, 國內對于此方面的研究還不夠深入, 因此本文將Gates法核素腎動態顯像以及雙血漿法相結合, 旨在研究出腎小球濾過率的有效檢測方式。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本次選擇的108例患者包括男66例, 女42例, 年齡范圍18~81歲, 平均年齡(51.6±14.9)歲, 在檢測前統一接受肌酐以及血清尿素檢查。
1. 2 一般方法
1. 2. 1 腎動態顯像法 接受檢測前半小時患者均飲用400 ml水, 利用單光子發射型電子計算機斷層掃描儀設置盛藥注射器6 s計數。患者體位為坐姿, 準直器位于患者背部, 檢測探頭放置在患者膀胱與雙腎部位, 完成靜脈彈丸注射1 ml 99m Tc-DTPA后開展采集, 后將患者的體重以及身高經過計算機處理得出腎圖, 進而呈現雙腎的腎小球濾過率, 攝取率為[(R-RB)/e-μxR+(L-LB)/e-μxR]/(注射前放射性技術-注射后放射性計數)。將以上結果×100×9.81270-6.82519則為總gGFR[ml/min·(1.73 m2)]。公式中R、RB分別代表右腎以及右腎本底放射性計數;L、LB則表示左腎以及左腎本底放射性計數;e為常數;XR和XL分別為右、左腎臟深度;μ為位于軟組織當中的衰減常數。
1. 2. 2 雙血漿檢測法 首先根據單光子發射計算機斷層成像術得到的計數和分析儀得出的y技術換算數值。通過單光子發射計算機斷層成像術設置盛藥注射器6 s計數, 并把核99m Tc-DTPA以十萬倍稀釋, 選擇1 ml保存在試管容器中并設置計數時間1 min, 單光子發射計算機斷層成像術收集空注射器6 s, 將藥物注射器計數與無藥物注射器的差值與綜合10次y計數的單次平均值乘以十萬的數值比較, 最終得出換算常數, 此過程的分析儀y計數與采集系數相同。靜脈注射99m Tc-DTPA后提取2、4 h兩個時段的靜脈血3 ml, 離心之前進行肝素抗凝, 提取1 ml血漿算出放射性計數。保持單光子發射型電子計算機斷層掃描儀算出的藥物計數與HY-901型儀器計數相同, 通過Dln(P1/P2)/(T2-T1)exp[(TilnP2)-(T2lnP1)]/(T2-T1)公式計算出腎小球濾過率。D代表換算后的y計數;TI、T2為兩個采血時間點2 h、4 h, P1、P2分別為2 h、4 h時血漿的放射性計數。
1. 3 統計學方法 研究檢測均采用SPSS11.5統計軟件, 將兩種方式的檢測結果均值用t檢驗, 得到的腎小球濾過率數值進行相關性分析, 組間比較用單因素方差分析和t檢驗, 關系曲線以最小二乘法直線擬合。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采用腎動態顯像法測定的平均值為49.76, 而雙血漿測定平均值為45.39, P=0.170>0.05, 因此對比結果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見表1。
3 討論
經過長期臨床驗證表明, 腎小球濾過率為腎功能檢測的重要指標, 其原理是利用清除率來反映腎小球的過濾能力, 較為準確的清除介質為菊粉, 但是菊粉本身的成本較高, 并且對于操作有較高的要求, 因此在臨床上使用受到一定限制, 而本文研究的雙血漿檢測法同時兼顧了準確度和簡便度, 具有較高的性價比, 當前已經成為公認檢測腎小球濾過率的有效方式[2, 3]。
腎動態顯像法因其具備無創檢測、操作方便等優勢已經成為當前測定腎小球濾過率最為普遍的方式。腎動態顯像能夠根據腎臟對腎小球濾過顯像劑的提取和去除迅速得到雙腎的腎小球濾過率, 包含Cates以及Piepsz兩種方式, 相對來說Cates因為操作簡便、可避免采血因此具有更高的使用價值[4]。
根據本次研究顯示, 兩種檢測方式無明顯的相關性, 但是腎動態顯像的觀測項目更加全面, 除了得出腎小球濾過率之外, 還能檢測到尿路、分腎的腎小球濾過率等信息, 這一系列指標均是腎病檢測的重要依據。但是如果要全面觀察病情, 還是應該將腎動態顯像法聯合雙血漿法共同測定腎小球濾過率, 此時得出的結果較為全面、準確, 為臨床治療和診斷提供有價值的指導建議。
參考文獻
[1] 司宏偉, 王明明, 趙學峰.腎動態顯像法腎小球濾過率的估算及其主要影響因素.中國醫學裝備, 2013(12):64-66.
[2] 趙新保, 張弘, 蔣寧一.腎動態顯像與Cockcrofl-Gault公式評估腎小球濾過率價值的比較.實用醫學雜志, 2010(14):2556-2558.
[3] 解朋, 黃建敏, 潘莉萍.腎動態顯像法與雙血漿法測定糖尿病腎病患者GFR的比較.中華核醫學雜志, 2010(4):276-278.
[4] 薛鵬, 王祥波, 涂傳全.核素腎動態顯像法測定腎小球濾過率在老年腎癌患者中的應用.臨床泌尿外科雜志, 2010(9):688-690.
[收稿日期:2014-04-1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