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玲紅
摘 要:二十一世紀是由知識經濟主導的世紀,它要求培養高素質的創新人才。但是,我國現行教育制度在創新人才培養方面還存在著種種弊端。為此,高等教育必須轉變教育觀念,樹立新型的教育主體觀,構建整體化的知識教育結構,并重視非智力因素的積極作用,培養高素質的創新人才,迎接知識經濟時代的挑戰。
關鍵詞:知識經濟時代;創新精神:創新人才
人才素質是個動態的概念,不同時代對人才素質有著不同要求。二十一世紀是由知識經濟主導的世紀,它所要求的人才具備創新素質。
一、知識經濟時代需要創新人才
1997 年初,世界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在關于1996年科學技術與產業展望的報告中提出“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的概念,該報告指出“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簡稱知識經濟,體現于人力資本和技術中的不斷創新的知識是經濟發展的核心”。美國進步政策研究所在 1999 年發表的研究報告——《新經濟指數:了解美國經濟的變革》把知識經濟稱為“新經濟”,并給它下了個定義“新經濟是以知識和思想為基礎的經濟”。在這一經濟中創造就業和提高生活水平的關系是體現在服務和制造業產品中的創新思想和技術”。以上這兩個定義明確強調了創新在知識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世界上最年輕的首富比爾·蓋茨和他的微軟公司的產業史就是不斷創新的歷史,他的一切成就都來自他的創造力和微軟公司的不斷創新。二十一世紀是知識經濟時代,知識經濟以現代科技為主導。現代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科學技術和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的周期和商品的生命周期日益縮短的趨勢,使創新成為人類最重要的活動,所以在知識經濟時代創新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1999年1月國務院通過的《面向 21 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中提出了跨世紀教育改革和發展的宏偉藍圖,其中明確提出“跨世紀素質教育工程”和“高層次創造性人才工程”。1999 年 6 月在第三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國務院又通過了《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提出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目標:以提高國民素質為根本宗旨,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造、就、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人才。以上種種舉措,體現了我國高等教育培養創新人才,迎接知識經濟挑戰的宏偉戰略。
二、現行教育制度在創新人才培養方面存在的弊端
我國教育制度和西方教育制度存在著很大的差異,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楊振寧教授有一番描述:中國傳統教育注重“倉庫理論”,把人腦看作儲存知識的倉庫,通過教育的灌輸去填滿倉庫,學生被視為收集知識的倉庫。中國傳統教育注重基礎和循序漸進,鼓勵“業精于勤”,但缺乏想象力和創造力的培養。而西方的大學生比較自由,可以自由選課,自由研究課題。西方教育關注想象力和個性的培養,易使才能出眾的學生脫穎而出。以傳授知識為中心的傳統教育思想影響深遠,反映在教育的各個環節上,包括教學模式、教學方法、考試制度、教育評價等等。大一統的教學模式,劃一的課程設置,劃一的教材、劃一的教學進度,單一的課堂授課,根深蒂固的“三中心”(以教師、學生、書本為中心),學生上課圍著教師轉,下課圍著書本轉,以及封閉的教學格局,都導致扼殺學生的創新精神。教學方法上,以“滿堂灌”“填鴨式”為主,使學生缺乏自由學習的時間和自由討論的空間。課堂教學中求同思維一統天下,缺乏信息反饋和民主氣氛。教師極少鼓勵學生提出問題,學生缺乏勤于思考,敢于懷疑,勇于創新的思想。正如中科院院士母國光所說:“中國人是非常聰明的,我們有很好的原材料,所缺乏的是好的爐子。”考試制度上,重內容再現,輕獨創思維,把考試分數作為衡量學生優劣的首要標準。考試內容以教師授課為主,考試方式以閉卷、限時形式為主,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教育評價上偏重于鑒定、甄別、選拔和篩選功能,評價的目的是把學生分等分類,評價的標尺是成績、分數,評價的對象是教育行政部門、校長、教師及學生,整個教育內容、教育方法、考試制度都圍繞成績、分數轉,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就成為一句空話。
三、知識經濟時代創新人才培養的對策
教育在培養民族創新精神和創造性人才方面有著特殊的使命,所以高等學校要改革教育體制,培養創新人才。
(1)轉變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觀念。要培養創新人才,首先要在教育思想上轉變觀念。一是轉變教育質量觀。從注重知識傳授轉向注重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從傳統的知識質量觀轉向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展的全面質量觀;二是轉變培養目標觀。從注重“專才”教育轉向注重“通才”教育,通專結合,培養復合型人才;三是轉變教育主體觀。變教師單純的知識傳授為教書育人,為人師表;變學生只是作為被動接受教育的客體為學生是參與教學過程、積極主動學習的主體。
(2)樹立新型的學習和教育主體觀。樹立新型的學習和教育主體觀是經濟時代培養創新人才的重要環節,傳統的“師者,傳道、授業、解惑”是以教師為主體的教育觀,它突出了教師在教育中的主導地位,這從強調教書育人是教師的根本職責上來講是毫無疑問的,但現代教育強調的是學習的革命,即強調學生的主動的創造性的學習。所以,要樹立新的學習和教育主體觀必須真正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從以教為中心真正轉變到以學為中心,真正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3)構建整體化的知識教育結構。縱觀今日的知識世界,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使學科呈現出既高度分化又相互滲透、既高度綜合又縱橫交叉、既高度深化又大量衍生的態勢,而且科學技術開始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社會提出的問題不再是學科式,而是錯綜復雜涉及多門學科,社會問題和技術問題的解決也要依靠多門學科、多種技術的綜合運用。在這種背景下,學校必須構建整體化的知識教育結構 ,從以學科為中心的教育轉向整體化知識的教育,以培養學生綜合運用多門學科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①實行學科結構綜合化。在學科結構上,各所學校應該根據自己所要培養的人才的層次、類型等,各有特點地向綜合化方向發展,實現理工結合、文理交融、科技教育與人文教育協調發展,這是高等教育改革和發展的一個重要趨勢。②拓寬專業口徑,調整專業設置。長期以來,我國高等教育引進和學習前蘇聯的專才教育思想,強調按國民經濟計劃對口設置專業,對口培養專才,形成單一的“專才教育”模式,并且由于專才教育強調學以致用,致使專業劃分越來越細,專業口徑越來越窄,學生的理論知識不寬,社會適應能力差,創新能力不強。所以,學校要加強對學生的“通才教育”,對學生進行“百科全書式”的培養,擴大學生的知識面,開闊學生的視野。現在我國高等學校都在改革和拓寬專業口徑,調整專業設置,克服專業面過窄的現象。如北方交通大學在制訂跨世紀培養計劃中就強調在課程整合、實踐環節、學生創新能力培養方面有所突破。提出“根據專業定位確定培養目標;加強基礎教育,拓寬專業口徑 ;整合課程內容,強調整體優化;改革實踐模式,強調實習效果;不搞專業方向,拓寬專業內容;加強文化素質教育,注重創新能力培養”等培養原則。總之,讓學生真正在寬專業、厚基礎、重實踐的課程體系中受益。③實行課程綜合化。實行課程綜合化的目的是強調知識的整體性,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課程分割過細,不重視提高綜合素質是我國教育的一個突出弊端。在當前學科高度分化,知識量和信息量激增的時代,實現課程綜合化勢在必行。實現課程綜合化,要以提高教學質量為中心,以加強基礎、優化結構、提高素質為原則,構建新的課程體系和課程設置方案。如改制中的上海大學,在制訂教學計劃中就充分體現了加強基礎理論教學,加強文理結合,加強技、經、貿結合和主輔修結合的原則。在課程教學計劃中,大學本科學士學位課程按其功能分四類:公共基礎課、學科基礎課、專業選修課和任意選修課。本科學生的理論教學總學分不得超過 250 分,其中公共基礎課為 110 分,學科基礎課為90分,專業選修課為30分,任意選修課為20分。總之,加強基礎課,突出重點課,優化專業課,減少必修課,增加選修課,同時加強文理相融的課程,創立跨學科的邊緣學科課程是實行課程綜合化的具體內容。④重視非智力因素的作用。人的創新能力是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人的創新能力包含創新精神和創新方法兩層意思,前者主要是非智力因素,如求知欲、創新意識、勇敢精神、頑強意志、科學態度等;后者則主要是智力因素,包括各種邏輯方法、想象、直覺靈感等非邏輯思維方法及各種創新技法。創新能力不僅僅是一種智力特征,更是一種人格特征,一種精神狀態。所以,從這種意義上說,創新能力受興趣愛好、情感、意志、動機等非智力因素的影響比受智力因素的約束還要大一些。人們習慣用智力來預言人的未來與成功,但是現代社會是一個既相互競爭相互依存的社會,是一個變化速度日益加快的社會。在這樣的社會要獲得成功,非智力因素比智力因素更重要。美國心理學家特爾曼在研究 800 名天才后發現:成就最大的 20 個人和成就最小的 20 個人的最大區別就在于他們的個性品質。他甚至把一個人的成就的75 %歸咎于人格因素。特爾曼在 《情感智力》 一書中,首次使用了與智商相對應的術語“情商”。認為情商是個體最重要的生存能力,是一種發掘情感潛能,運用情感能力影響生活各個層面和人生未來的關鍵性的品質要素。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也提出了通向二十一世紀的三張通行證,即學術性通行證、職業性通行證和開拓創新能力通行證。過去人們往往只重視前兩張通行證,而忽視第三張通行證,但如果一個人缺乏第三張通行證所要求的素質,那么他在學術和職業方面的潛能就無法充分發揮。因此,我們要重視非智力因素在創新人才培養方面的作用,在開發學生智力因素的同時,注重開發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并且使它們相互促進,和諧結合,協調發展。
參考文獻:
[1]美國信息研究所.知識經濟21世紀的信息本質[M].南昌:江
西教育出版社,1999.
[2]蔡克勇.邁向知識經濟時代培養持續創新人才[J].高等教育
研究,2000(1).
(溫州大學學生處)
(來源:中國知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