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穎
摘 要:鄉村少年宮是美術課外活動的另一個舞臺,是美術課堂教學的補充和延伸,與課堂教學相比更具靈活性、實踐性。通過挖掘本土資源、開發鄉土課程,為提高農村學生動手能力、創造能力以及美術素養找到一條可行的道路。
關鍵詞:農村小學;鄉村少年宮美術;鄉土課程;實例研究
鄉村少年宮美術活動是美術課外活動最主要的活動方式,是美術課堂教學的補充和延伸,與課堂教學相比更具靈活性、實踐性。鄉村少年宮美術應著眼于教學實際,根據自身條件設定適宜本土的教學內容,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并增加學生的知識,提高一定的技能,豐富學生的課余文化生活。
一、選材:來源于孩子的生活與積累
雖然農村沒有城市繁華,但是從自然資源的角度看,農村的孩子比城市里的孩子幸運多了,他們經常接觸竹葉、枝條、木屋、瓦當等材料創作作品,這些資源形式多樣,色彩天然,質地豐富,易于收集。根據這些材料的屬性及其自身的特點進行造型,巧妙構思,學生可以發揮想象,或繪畫或剪貼,或雕塑或裝飾,既可單一利用,也可綜合創作,給予了學生無限的創意空間。
充分挖掘利用周圍資源和社會資源。我們的學校附近就是大禹竹林,它吸引著我的眼球,并激發了我的靈感:這不正是現成的教學資源嗎?何不將竹子運用于鄉村少年宮美術教學活動中呢?于是,“大禹竹林的寫生與創作”教學內容應運而生。本單元教學分“情感激發”“創作體驗”“快樂分享”三部分,用四周時和一次課外實踐活動完成教學。課程內容分為:①感受竹林之美,學習竹子寫生。②竹子場景寫生③竹子想象畫創作④成果展示交流。
二、感知:著眼于孩子的實踐與體會
鄉村少年宮學員的美術水平雖比班上的同學遙遙領先,但與城區的孩子相比,見識少。學生只有多觀察、多積累、多感受、多認識,才能畫出栩栩如生的事物。例如,“大禹竹林的寫生與創作”模塊教學第二周時(竹子場景寫生)。教學中,雖然孩子們在教師的講解及示范中知道如何選景,畫面中竹子的前后關系如何處理,但真正拿起畫筆投入創作時,不少學員看著茂密的竹林,仍遲遲不敢下筆,有的沒畫幾筆就請求幫助。針對這一情況,我在第一課時(感受竹林之美,學習竹子寫生)提前準備好網上找到的優秀范畫發給大家,通過借鑒評議,找尋同齡人作品中存在的優缺點,拉近學習距離。比如線的粗細、疏密等變化把竹子的前后關系表現得特別生動;竹子的外形雖然畫得很好,但大小都差不多,主次不夠分明,不好看……經過交流,學生快速消除創作前的畏懼感,建立了自信心,激發起學生的創作欲望。他們紛紛把學到的知識結合各自的理解在畫紙上展現出來,有好多作品都堪稱“杰作”。
三、創作:立足于孩子的關注與喜愛
教師在設計課程內容時,要有意識、有目的地挖掘與課程內容相關聯的藝術形態及文化內涵,把相關的內容進行有機組合,增強課程內容的廣度和深度。懂得不同的藝術手法,可使表現的方法更多樣、造型更生動,從而拓寬學生們創作的思路。同時也有效提高學生的審美意識和審美能力,加強學生學習活動的綜合性和探索性。筆者將“大禹竹林的寫生與創作”模塊教學第三周時(竹子想象畫創作)具體教學內容安排如下。創作前引導學生欣賞鄭板橋的國畫竹子。鄭板橋憑借其獨特的想象,以竹子為主題,從不同的視角將各種竹子組合在一起,賦予這些竹子新的生命。這些作品使孩子們重新審視了來自他們身邊園林中竹子的價值。孩子們的眼睛閃亮了,隨之而來的創作熱情與興趣極為高漲。
四、展示:著力于孩子的評價與成功
給他一縷陽光,孩子就會燦爛;給學生一次思想碰撞的機會,他們就能閃出智慧的火花。學生們并不缺乏創造力,缺的只是展示創造力的機會。例如,“大禹竹林的寫生與創作”模塊教學第四周時(成果展示),有學生說:“在校園里辦一個作品展覽,讓更多的老師和同學一起來欣賞我們這一個月學習的成果。”也有學生建議:“老師,把這些作品拍下來傳到我們學校的博客上,讓學校的其他同學也來給我們提提意見。”學生們充盈的成就感可以從其交流時說話的音量和自信的眼神中明顯地流露出來。他們頻頻驕傲地告訴熟悉的同學:“這是我畫的!”“那是我的!”評價在觀賞中悄然進行,學生們的自信逐漸增強,學習熱情不斷升溫,興趣在展示中異常高漲。通過展示,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悅,滿足學生的表現欲,激發更強的學習內驅力,既展示了學生的自我風采,也展露了學生的獨特感受和個性品味。
在本次教學案例中,通過“感受—探究—創作—展示”,學生們在充滿激情的創作過程中迸發出諸多靈感的火花和獨特的想法,既經歷了深刻的情感體驗,又接受了美術技能的教育。
(江蘇省揚州市江都區丁伙鎮錦西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