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楠
摘要:聲樂藝術是一門歷史悠久,并具有廣泛深入群眾基礎的綜合表演性的藝術門類。審美意識的培養是聲樂教學與審美間的紐帶。通過對古今中外藝術作品的審美教學活動,演唱者必須具有進步的審美思維,對美與丑有正確的審美判斷能力。否則就不可能創造出藝術的美。擁有了進步的審美思維,學生就能夠看到美、發現美,為其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形成奠定良好的基礎。
關鍵詞:聲樂教學 審美意識 反思
世界上任何一種文學藝術形式的本質都是對美的追求與實現,這是一個共性的特征。音樂學科作為中學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肩負著向學生傳遞音樂知識,提升學生的音樂素養的職責,也承擔著德育教育的重要使命,其中發現美、追求美,進而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成為當前美術德育教育的重要目標。聲樂教學對美感意識的培養就是通過課堂教學的藝術實踐,使學生在演唱所學內容的過程中,由感性的體會到理性的認知,感受音樂和歌曲所蘊涵的魅力,進而使學生逐漸形成敏銳的審美感知能力和藝術創造能力。
一、傳統的反思
在新世紀已經到來的時候,作為“人類靈魂工程師”的教師,在音樂生活中占了一定地位的我們,對學生的音樂生活起決定作用,甚至可以影響學生的一生,我們究竟在干什么?人民需要什么樣的音樂?誰在撥動學生的心弦?幾十年在音樂技法上承在的傳統毫無破綻嗎?我們在教給學生什么?誰為聲樂藝術的明天負責?祖先的傳統我們光大了嗎?什么才是真正的聲樂審美?民族之魂誰來吟唱?……是的,我們期待著創造中國民族音樂藝術超過“西方古典音樂”的輝煌!
任何一種藝術的產生、發展與繁榮都有其特定的背景,文化淵源,社會環境及民族沃土!
聲樂藝術是人聲表演藝術,“歌為心聲”它體現了人民的思想感情,反映了社會生活的靈魂。所以我們常說聲樂是蘊涵極為豐富的一門文化和藝術,它的每一句歌詞、每一段韻律都在深刻地表達著一定的內涵,尤其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音樂,它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歷史的積淀,是民族情感的釋放,所以在學生學習聲樂的過程中,不僅僅是學習樂理知識的過程,更是精神洗禮、情感升華的過程,因為聲樂藝術本身就是希望學生們在學習這門藝術的過程中感受藝術的美、人民的美、藝術的美,整個過程就應該是美的體驗過程。所以在我們的音樂課教學過程中要結合聲樂的特點和學生的需求,關注教學三維目標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要求,用聲樂去熏陶學生,培養學生對于美的認知。
二、培養學生審美意識
我們常常把崇高的教師比喻成塑造人類靈魂的工程師。這樣的比喻很好地詮釋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另一角色,即在向學生傳遞知識的同時塑造學生的品格,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作為音樂學科的聲樂教學來說,就是要立足于學生現實和學習內容的特點,從多種角度著手來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
(一)演唱技能的引導
在學生學習聲樂的相關知識過程中,基本的技能與技巧是必須要掌握的,這樣學生才能夠更好地把握演唱的技能,準確發聲進而演唱出優美的歌聲。這其中的關鍵是學生要掌握自我氣息的調整和運用,才能夠真正地把優美的旋律演唱出來,體驗著聲樂之美。對此美國著名的歌唱家麗莎·羅瑪曾經說:“空氣不是有意識吸進來的,正像我們進屋開門一樣只是給空氣提供自動流進的場所。空氣不是被吸進去的,而是自動充滿到肺里的。”
從這位音樂家對于發生過程中氣息的調整要領來看,學生在練習聲樂呼吸的重要技能要求是這幾項,首先,要輕松從容,這樣才能保證氣息的流暢性;其次,換氣要自然巧妙,要在節律變化的過程中相機而動,這樣才能夠實現水到渠成的良好效果;再次,要保持聲音的圓潤飽滿,中氣要足,這樣才能夠凸顯出氣息充足;最后,要把演唱者自己的感情孕育其中,這樣學生演繹一段音樂才會讓人感覺有血有肉,凸顯出聲樂自身所包含的生命力。
(二)咬字、吐字美
歌唱是語言與音樂的有機結合。因而語言和字讀得不美,歌唱就很難美。仔細研究,歌唱的聲音是依附于字而產生的,因此,字的美決定著聲音的美。要做到讀字美,主要是依字發聲、依字造型、依字共鳴、依字行腔、依字收聲。
1.依字發聲。首先,要明確輔音(聲母)和元音(韻母)的發聲部位。其次,按照字的成阻、持阻和除阻的要領去讀字發聲。
2.依字造型。嘴的形狀的正確不僅是字音的純正,而且也是一種美。實踐證明:錯誤口型必定出現錯誤的聲音,即使愿望再好,也是事與愿違。
3.依字共鳴。必須建立在字的基礎上,在字上發展共鳴。實踐證明:字聲的美感不是音量越大越好。換言之,聲音大不一定都具有共鳴美感,關鍵在于字聲諧和與泛音。
4.依字行腔。依字行腔和依腔行字都是指在行腔過程中,字要正腔要圓,字不正腔難圓。在教學中,我發現有些學生把《我愛你中國》的行腔字“啊”唱成“訛”字,還有的學生把《故鄉是北京》中的行腔字“情”唱成“奇”字。這種行腔完全失去行腔美,原因是沒有依照字音去行腔,因此,聲音再好也沒有任何意義。
5.依字收聲。唱歌與唱京劇的收聲有所不同,京劇收聲按字頭—字腹—字尾(歸韻收聲)。而唱歌不是這樣,而是按音節讀字。
(三)情感表現美
聲樂藝術的核心是情,情感表現力的培養是聲樂教學的主要任務之一。情感表現審美具有兩個特征:一是情感表現美、價值觀,人是有感情的,感情的發展與表達,肯定要受理性的支配。歌唱的情感表現美是生活美的反映。作為一種觀念形態的美,本身就反映一定的社會內容,傳達一定的思想感情。成功的演唱反映了人民的愿望和理想,傳達了心靈感受和愛憎情感,這正是情感表現審美的價值觀。二是情感表現美的真實性。所謂真情實感一方面是極力反對虛情假意,裝腔作勢。另一方面要勇于直面生活情感,高于生活情感,力求準確、真實,如能恰如其分地表現情感。
綜上所述,在聲樂教學中,脫離美的技能技巧根本就不是歌唱的造詣。審美教學要讓學生多渠道、多側面、多層次地獲得美的感受、美的表現、美的創造等審美能力,堅持音樂教育即美育,將美育貫穿與聲樂教學的每一過程。
參考文獻:
[1]鄒長海.聲樂藝術心理學 [M].人民音樂出版社,2000.
[2]羅洪.“字正腔圓”與中國歌曲和演唱[J].中國音樂,1998(1).
[3]劉宗.聲樂演唱和欣賞變遷的審美因素[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音樂及表演版,1999(4).
(責編 田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