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黎平+王大秀
摘?要:教學活動中的師生關系直接影響著教學效果,已成為當今社會關注的焦點之一。本文在筆者的教學實踐和對甘肅省臨夏縣土橋中學(以下簡稱“我校”)778名學生和135名教師問卷調查的基礎上,結合我校實際,探討在教學活動中構建平等、民主、和諧、互動的師生關系的策略。
關鍵詞:教師;學生;師生關系;構建
1.我校師生關系的現狀
隨著社會的發展,學生對老師的要求在不斷提高,滿意度卻在降低。在這種形勢下,教師應準確定位新的師生關系,及時調整自己的心態,樹立一切為學生服務的意識。我們課題組在問卷調查中發現:學生認為老師對他們的關心程度不夠,在被調查的778名學生中有300人(占38.6%)認為當前和老師的關系比較和諧;在778名學生中愿意和老師交朋友的有287名(占36.9%)。對135名任課教師的問卷調查中,有26名教師(占19.3%)對自己在學生心目中的形象不太滿意,可見老師對自己的滿意度遠低于學生對老師的滿意度。
2.認清教師角色
認清高中教師角色,準確定位師生關系,是我們構建師生關系的基礎。就高中教師角色而言:一是人和公民。在這一點上,教師和學生具有同等的身份,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沒有高低尊卑之分。二是“傳道、授業、解惑”者。這是教師的基本角色,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教師處于主導地位,要引領和指導學生,教師的教學活動始終要以學生為主體,為學生服務。三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管理者。教師組織教育教學要維護好教學秩序,才能使教學活動得以正常有序地進行。四是學生年長的朋友。學生在與老師的長期相處中,會產生一種個人感情,進而形成朋友關系。以前“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的傳統思想,要轉變為“一日為師,終身為友”的思想理念。
3.構建平等、民主、和諧、互動的師生關系的策略
(1)注重理論學習,提高自身素質,轉變教育觀念。教師要經常學習教育教學理論,樹立崇高的職業道德,不斷提高人文素養和敬業精神,更新教育教學理念,要經常學習和不斷更新專業知識,把知識融會貫通,深入淺出地教給學生,只有這樣才能站在新的高度上“傳道、授業、解惑”。
(2)關愛學生。關愛學生是教師處理師生關系的基本準則,是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的靈魂和精髓。教師對學生的愛,具體表現為對學生特有的一種親近感、理解感、期望感和為學生而獻身的熱忱。這些表現有時不需要教師明確說出,只要用一個親切的眼神,或一個會心的微笑,或用手輕輕一拍等,學生就能體會到老師對他們的愛,教育教學就會做到“潤物細無聲”。
(3)尊重學生的人格。和諧師生關系要求教師尊重和信任學生。著名教育家愛默森說:“教育成功的秘訣在于尊重學生。”老師尊重學生,才能贏得學生的尊重和信賴,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對待學生的錯誤和不足,教師應當心平氣和地與之交談,在尊重學生人格的基礎上換位思考、相互理解,多站在學生的立場上看問題,要讓學生感受到老師的確在為他著想。
(4)教師要有“宰相肚”。作為一名教師,要以寬恕包容之心對待學生,這樣不僅維護了學生的自尊心,給了學生反思和悔改的余地,而且能表現出教師的寬厚胸襟和巨大睿智,也必然會贏得學生的信任和愛戴。教師要先用“宰相肚”來寬恕和包容,再尋找契機,“化干戈為玉帛”。
(5)注重與學生的心理溝通。師生之間的心理溝通是教育成功法寶。因此,老師要勤于和學生交談,從學生最熟悉、最感興趣的話題切入,不僅要談學習,還要多談他們的興趣愛好、同學友誼、生活和家庭、親情等。老師和學生交談的面寬了,話題多了,時間長了,學生才能解除顧慮,敞開心扉交流,才會把你看成朋友型的老師。
綜上所述,構建和諧師生關系,有賴于教師教育觀念的轉變和自身素質的提高;有賴于教師對學生的關愛和尊重;有賴于教師對學生的包容和與學生的心理溝通。
參考文獻:
[1]賈曉波主編.心理健康教育與教師心理素質[M].北京:中國和平出版社,2000.
[2]肖?川.教師成就希望[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2.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