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曉霞
【摘 要】本文主要結合現階段高職英語教育現狀,基于就業背景下,探析高職英語教育模式的改革。
【關鍵詞】就業導向 高職英語 教育模式
英語作為高職院校的基礎課與公共課,在教學領域中作用舉足輕重,英語也早已于各行各業與不同領域應用。隨著現代社會市場競爭越發激烈,市場中對于高素質、高水平與高技能的綜合性英語人才需求逐漸增大。高職院校學生只有英語基礎扎實,實踐能力過硬才能在未來的職場中占有一席之地。所以,高職院校在英語教學中,要注意從學生的現實職業能力出發,構建一套針對性、完整、系統,并且基于就業導向的教學模式,幫助高職學生更好地實現就業。
一、高職英語的教育模式現狀
(一)落后的教育觀念。目前,部分高職院校的英語教學中,由于束縛于傳統的教學觀念,教師們在教學理念方面存在誤區,教學中重點強調理論知識學習,忽視對英語的實踐能力與運用能力,而且并不是基于就業導向,立足于職業能力,不滿足現代社會對于人才的需求與現代高職學校教育要求。
(二)存在偏差的教育目標。部分院校為使人才水平的評估系數提高,在衡量學生的實際學習水平與教學質量的過程中,將考試合格率作為主要評估指標。部分院校在學生剛剛入校時就主要強調英語學科的考試,要求學生必須通過三級或者四級的等級考試,而當學生通過后,高職院校就會忽視甚至直接取消此類課程,以此種方式達到教學目標,導致學生缺乏對于英語的實際運用能力[1]。
(三)存在誤區的教學方式。多數高職院校教授英語的主要工具為課本與黑板,講課時往往照本宣科,情景教學無從談起,學生對于英語的實際應用能力沒有得到良好提升。而且,學生單純跟隨老師誦讀課本上的對話,自身的交際能力難以得到提高,此種傳統教學方法使得學生缺乏自主性的學習。
(四)不合理的課程設置。高職院校在設置教學課程時,主要強調學生的基本技能與基本語言知識,忽視職業能力方面的培養,而且課程內容幾乎是千篇一律,難以深層挖掘教學內涵,不注重學生個體差異,整體上缺乏一定創新性,導致學生就業范圍相對狹窄。
(五)落后的考核方式。目前,高職院校考查學生學習能力與教師教學質量往往都采取單一的考查模式,筆試為考核的主要方法,此種運用生搬硬套的試題模式考察學生實際學習狀況的方法不具有效性與針對性。
二、構建就業導向的英語教育模式
(一)優化教學環境,培養就業意識與能力。為提高學生對于就業的競爭意識,高職院校要加大英語教學環境方面的投入,積極建設現代化平臺,對教學資源給予優化,創建立體真實的職場環境。高職院校還應主動聘請外籍教師,充分利用其身份針對性地開展教學,于真實環境下應用實踐,真正做到學以致用,理論結合實踐。此外,重視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引導學生學會巧學與真學,改進優化學習方式,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與自學能力,幫助學生在未來就業中表現出協調與靈活的適應能力。同時,有目的地實施教學,教學活動中適當穿插實用性強的求職技巧與心理指導,指導學生學會標準正確的簡歷制作,口語交流嫻熟,舉止行為大方得體。
(二)圍繞職業能力核心,編寫就業導向的英語教材。高職院校的主要特征為職業性與實用性,體現在英語教學中就是要求學生具備適應崗位的英語能力。院校要注意按照社會對于人才的具體需求,針對性地選擇英語教材,實現不“共同”的“公共”課。例如,學習生物技術與文秘專業的學生,前者需要在英語閱讀與翻譯方面無障礙,要加強專業術語的學習,而后者主要強調聽說讀寫方面的能力。所以,高職院校要建立全新課程體系,做到基礎知識結合專業模塊的學習。加強對常用文體、基本語法以及日常交流方面的教學,將來想要從事的崗位、工作地點、專業詞匯與工作術語方面的教學則屬于專業模塊[2],結合兩者開展有效教學。
(三)實踐基于就業工作過程的教學模式。工作過程主要是指為完成工作任務并為得到最終工作成果而需要進行的工作程序。高職院校要構建不同的工作環境,要求學生對工作過程進行模擬,讓學生對職場環境真實體驗,在實踐中運用所學知識,加強對于職業的理解與體會,進而獲得一定的實踐技能。例如,某外商要對我國某制藥企業投資,企業工作人員需要全程接待外商,那么這個過程就可以是高職院校將要模擬的一個工作過程。教師首先要做好課堂設計,自接機開始,到參觀企業、實地考察、產品開發、合作事宜的洽談、擬定合同、送機等相關情境都要考慮全面。之后要求學生收集所需資料,做好充分準備。課堂上,對學生的扮演角色進行分配,通過多媒體所展示的具體圖像代表工作場合。根據具體情況進行隨意問答,力爭模擬現實職場環境。以此來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溝通能力、寫作能力,激發學生興趣,提高職業了解程度,增強自身綜合能力[3]。
(四)完善考評辦法。將教學評價分為三部分,課堂、課外與測試評價。課堂評價在于考查學生學習態度、認真聽講、創造思維與積極發言等,比例占20%;課外評價是參加各類英語活動與完全課后作業的情況,比例占30%;測試評價是指各個重要考試的成績,例如期中與期末考試等。考試需要與職業情境、工作過程與工作任務緊密結合設計,并合理確定口試比例與筆試比例,要求學生完成現場口語交流與英文書寫,比例占50%[4]。
結束語
為培養出滿足現代社會需求的實用型與綜合性人才,各大高職院校應主動調整教學目標,轉變傳統教育模式,以就業為導向,注重學生的實踐能力與英語運用能力,盡力提高學生合作意識、創新意識與就業意識,提高就業能力。
【參考文獻】
[1]余琳.構建以就業為導向的高職英語教育模式[J].武漢船舶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16(01):109-110.
[2]董秋芳.構建以就業為導向的高職英語教育模式[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0,41(02):56-57.
[3]袁凌鈺.以就業為導向的高職英語教育模式的構建與運用[J].赤峰學院學報,2010,07(03):49-51.
[4]徐莉莉.基于就業導向的高職英語教育模式與構想[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3,06(11):181-18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