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治國
摘 要:新修訂的《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培養學生的探索意識,使學生初步學會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和方法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小學數學在新課程下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課改的全新理念帶來了全新的課堂教學,教師的教育觀念、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都發生了可喜變化。教師堅持博覽群書,終身修煉,才能具備厚積薄發的功底,這是有效教學,適應課改的前提條件;而貼近生活實踐,把應用意識的培養貫穿于數學學習的全過程,則是實施小學數學課程標準教學的重要方式。
關鍵詞:新課標;情境;評價;生活化;激勵
數學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高于生活。新課標指出:學生能通過觀察、實驗、歸納、類比等獲得數學猜想,并進一步尋求證據,給出證明。通過一個學期的嘗試,我對新課程標準和教材有了進一步的理解。在實際教學中,我發現新教材無論教學內容安排還是呈現形式,處處都是以學生為中心,以重視和培養學生的能力為目的。我在理解教材、把握教材、使用教材時,始終把它作為出發點和歸宿,充分發揮新教材的優勢,以課堂為主陣地,努力培養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和學習能力。下面是我在教學實驗中的幾點體會。
一、根據學生年齡特點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新課標指出:學生能通過觀察、實驗、歸納、類比等獲得數學猜想,并進一步尋求證據,給出證明。新入學的一年級學生年齡小,閱歷淺,無意注意占主導,觀察能力有限。他們最初的觀察是無目的、無順序的,只是對教材中的插圖、人物、顏色等感興趣,不能領悟其中蘊藏的數學知識。在教學中我尊重他們的興趣,先給他們一定的時間看,接著,再一步一步引導他們觀察,將他們的注意引入正題,按一定的規律去觀察。
例如,在教學“數一數”時,一幅生動美麗的校園圖展現在學生面前。學生馬上被畫面中的人物形象、色彩及熱鬧場面吸引住了,非常高興,津津有味地看起來。這時我不急于把問題提出來,牽制學生的注意力,而是給他們一定的時間隨意看自己想要看的,還可以說說圖上有什么。當學生的好奇心得到滿足后,我再提出要求:“這里還有許多數學知識呢!圖上畫的是什么?各有什么?你們找一找。”把學生的興趣引到數學上,讓他們帶著問題去觀察,這時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所提的問題上,自覺地按老師的要求觀察,我再適時地指導觀察方法,有意引導他們按順序觀察。很快就找到了從數量“1”到數量“10”所表示的物體,如“1位老師”,“1面紅旗”、“2位小朋友跳繩”“3位同學踢足球”“4個垃圾桶”等等。這樣分兩個階段進行觀察,先讓學生看自己想看的,再按要求深入觀察,符合低年級學生的特點。隨著知識點的增多,對觀察的要求逐步提高,使他們的觀察漸漸地由表及里,由粗到細,由局部到整體,學會了觀察的方法。
二、數學教學內容要體現生活化
國家數學課程標準中指出:“數學教學應關注學生的生活現實”。因此,在小學數學新課程教學的課堂里,數學和生活得到了有效的融合與鏈接。但是,有的數學課堂中,“數學”和“生活”的本末似乎有些倒置,“生活味”在一定程度上淹沒了“數學味”。
一位老師上三年級《找規律》一課,為了讓學生在生活中學習數學,讓學生在生活中體會搭配的價值,在生活中尋找搭配的規律,進行了如下的組織:
引入:周一的菜譜(肉丸子、白菜、冬瓜)讓孩子們按一葷一素搭配起來,使學生能初步理解搭配的意義。
展開:周三的菜譜(牛排、魚、青菜、豆腐、油菜)讓孩子們按一葷一素自由地搭配,在搭配的過程中體驗有序搭配的必要性與價值,從而使學生產生有序搭配的內在心理要求。
鞏固:周五的菜譜(肉丸子、蝦、白菜、豆腐、冬瓜)讓孩子們說一說,按一葷一素有哪幾種搭配方法,讓學生思索共有多少種搭配方法?有什么規律?并想一想怎樣搭配不容易重復和遺漏。
應用:超市購物(出示超市食品柜臺,讓自由選一瓶飲料、兩樣主食、三樣副食)
應該說,整節課彌漫著濃郁的“生活味”。學生始終在具體的生活情景中學數學。但是我們在聽課中發現,學生為了在紙上寫出這些菜名,老師為了把學生的搭配結果一一板書在黑板上,費了很多時間(其實在教學時完全可以用符號來替代菜名);整堂課黑板上寫滿了菜名,大家說的也全是菜名,而且當學生匯報時,很容易把葷菜和素菜搞混淆,學生看到或聽到這些菜名時都先要想一想是葷菜還是素菜,更不用說學生看到這些美味所引起的條件反射了。盡管學生在選擇搭配時顯示出了靈性和活力,課堂的學習氛圍也洋溢民主和平等,但是令人遺憾的是數學的應有價值在這種趨向變異的生活化課堂中,顯得蒼白無力。難道,數學內容必須這樣生活化嗎?
數學課堂教學的生活化是課程改革的重要方向,但并不等于把“生活化”作為數學教學的唯一追求。也就是說,數學教學需要一定的生活情境幫助學生理解數學、應用數學,但這里的生活化情境應該是有選擇的?因為“數學內容應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和富有挑戰性的”(課標語言)。所以,“生活化”應該散發濃郁的數學味,避免步入虛幻空洞和純粹稚拙的形式化誤區。而且,生活化情境也應是有選擇的,應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和富有挑戰性的,應有濃濃的數學味,應避免虛幻和幼稚化傾向。
三、發揮小組作用,培養學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皮亞杰指出:“傳統數學的特點就在于往往是口頭講解,而不是從實際操作開始數學教學。”新課程標準中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可見,合作學習是新課標倡導的一種重要的學習方式和教學組織形式,它對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合作能力起著重要的作用。
例如,在教學“分類”第二課時,“按不同標準來分”時,我讓學生以4人一組的形式學習,每個人把自己文具盒里的鉛筆都拿出來,集中在一起,擺放在桌子上,組內先觀察,再討論,最后動手把自己認為一樣的分在一起。分完后,我又請每一組派一個代表給大家匯報:你們組是怎樣分的?按什么標準分的?想了幾種分法?經過討論交流,學生們想出了十幾種不同的方法。如:1. 按鉛筆的顏色分;2. 按鉛筆的長短分;3. 按鉛筆中有沒有橡皮頭分;4. 按鉛筆有沒有削過分;5. 按筆桿上有棱和沒棱分;6. 按筆桿上的花紋來分……學生分鉛筆的方法之多,真是出乎我的意料,也確實讓我驚嘆。
這樣教學,既發揮了學生之間的互補作用,又培養了學生的合作精神和創新意識,使學生的思路得以開拓,觀察能力、操作能力和思維能力得到鍛煉。
小結:實驗教材為我們教學改革提供了極為方便而豐富的資源,它系統有效地培養和開發了學生的智力,給學生創造能力的培養提供了場地,也給師生交往、學生之間的合作學習交流提供了條件。古語說:“學起于思,思起于疑。”而數學教學更是一門藝術,我們首先要了解學生,有的放矢,我們要用數學本身的魅力感染學生,讓學生在數學知識形成過程中掌握其規律、方法,引導學生由“學會”向“會學”發展。
參考文獻:
[1]參見D. A. Drennen, ed., A Modern Introduction to Metaphysics, New York: Free Press of Glencoe, 1962
[2] 皮連生,《學與教的心理學》,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年5月第2版
[3]王麗杰,《 新課程理念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實施》,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年4月第1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