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碧峰
摘 要:“以人為本”是新課程核心理念,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將教學理念轉化為教學行動是很值得關注的。本文對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在高中物理教學中的應用進行探索,對高中物理生活化教學的實現途徑從四個方面進行了探討,試圖通過不同的方式,突出學生的主體性,使學生的生命得到健康和諧的發展。
關鍵詞:科學認識論;生活認識論;生活化;物理教學
生活是生命存在的主要方式,生活是豐富的、多彩的、有活力的。生活的過程就是獲取教育的過程,也是生命發展和精神提升的過程。無論是杜威提倡的“教育即生活”,還是陶行知提倡的“生活即教育”,他們的都是主張教育與生活的一致性,強調的都是教育要融于生活。離開生活的教育是沒有生命力的教育,沒有生活樂趣的課堂是死課堂。而我國現行的高中物理教育的現狀是:教的方法根據考的方法,學的方法根據教的方法,考試怎么考就怎么教,考試考什么就教什么。這種教學模式顯然嚴重違背了高中物理教學的初衷,使我們的高中物理教學脫離生活越來越遠。盡管我們的教育工作者一再呼吁:物理教學要貼近學生生活、聯系社會實際,但由于有高考這個指揮棒的存在,教師和學生都拼命追隨著高考的方向跑,而不敢怠慢,害怕一旦“行動”起“生活教育”,“成績”就要下來,就要挨眾人的批評。事實上,物理學的根源是物理現象,學習物理學只有從現象出發,才能學到物理學的真諦,才能理解物理學的本質。只有把物理教學與學生生活相融合,增加物理學習的生活氣息,才能提高學生“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能力。
如何實現高中物理的生活化教學呢?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五方面去嘗試。
一、教學觀念生活化
思想是行為的先導,要改變課堂教學的現狀,首先要更新教學理念。傳統的教學觀念在人們心目中根深蒂固,總認為課堂教學的主要目的就是系統而高效地傳授學科知識,有效地完成認知性任務,對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很少顧及。教學活動中的師生不是生動的雙向交流、互相影響、共同發展的雙方,而是一種強制性的單向授受。課堂氣氛沉悶、乏味,缺乏生機與活力,缺乏生命意義的顯現。
高中生在成長學習過程中,與身邊的事物接觸形成了個人對世界的經驗,與身邊的人溝通交流形成了自己的觀念、習慣。如此種種經驗、觀念、習慣、對自然的好奇等,構成學生生活的方方面面。這就要求教師能從學生的生活出發,在物理教學中體現出“生活化”。 所謂物理教學的“生活化”,就是在物理教學中師生以生活中的平等地位為基礎,以合作研究者的身份共同面對生活中的物理課題,使日常生活中親身經歷的經驗事實與物理教學相聯系,將生活中對未知事物的求知興趣融于教學的過程。至于教學和考試的落腳點不是知識的記住和套用問題,而是如何運用所學知識來分析、解決生活世界中實際問題的問題。
二、教學內容生活化
“生活即教育”,生活中蘊藏著豐富的教育資源,生活中有物理。
首先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不妨認真地思考一下:學生在有關本節課的知識點方面已經積累了哪些生活經驗,讓學生生活素材成為教學資源。例如在歐姆定律的教學中,可通過身邊一些生活事例的類比,讓學生真正理解電阻和電動勢概念:用兩只水桶中水面的高度差類比導體兩端的電勢差;用水龍頭類比電路的開關;用水管對水流的阻礙類比導體對電流的阻礙;用水泵及其抽水本領類比電源及其電動勢。物理學科雖然是一門實驗學科,但由于受教學時間、空間和實驗器材所限,課堂上不可能把每個物理現象都演示出來,這時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生活用具就可以成為教學資源。
其次是引導學生將物理知識嫁接到生活和社會實踐中,可以引導學生用物理知識解釋家庭中一些生活用具的工作原理,例如高壓鍋的原理、洗衣機的脫水原理,電風扇的工作原理等等,讓學生產生成就感;另外通過物理學習,還可以引導學生理解國家的一些科技政策,如國家為什么要限制高能耗產業的發展,為什么要大力鼓勵企業開發太陽能、核能等新能源,為什么要大力開展太空探索等,使學生的視野從關注書本擴大到關注社會。
三、教學方式生活化
《高中物理課程標準解讀》指出,關于教學方式的考慮,也是使物理貼近學生生活,聯系社會實際的一個重要方面。在教學方式生活化的道路上,陶行知先生絕對是偉大的先行者。當年在其主持的重慶育才學校,就有不少課程應用了形象的教學方法:社會組的時事課用話劇的形式表演;自然組的化學課創造了化學之舞,將枯燥的化學變化公式用舞蹈表現出來,使人產生興趣,易學易懂。像這樣把科學教學加以藝術化、舞蹈化的方法,尚乃破天荒地之舉。
為了實現高中物理教學方式的生活化,教師需要從學生的生理、心理、知識和能力的實際水平出發,可以選用圖表、漫畫、照片、錄象等多種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進行教學,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四、學習方式生活化
教學中教師應該用自然而不造作、更不夾帶威嚴的對話方式與物理語言相結合,通過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默契配合而形成有效的合作學習,最終在課堂內外形成一個師生和諧的學習共同體,以開展物理教與學。物理學科是理科,其內容是理性、有序、嚴肅和科學的,但我們上課的氣氛卻不能過于嚴肅和理性,要有富于感性的生活環境,便于學生在對話和交流中產生思維碰撞的火花和認知上的沖突,進而達到對新知識的同化作用;物理的語言是精煉、嚴謹、準確、規范的,但教師的教學語言要力求貼近學生生活,便于形成活潑的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熱情;物理教材選用的事例是為內容服務的,其數量和代表性均有限,且可能與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不一致,這就要求教師要選用學生已有生活經驗的事例服務于教學,調動學生曾經的體驗和回憶,便于學生對所學內容產生親近感和積極的學習情緒。
其次,要讓學生自主學習與合作學習相結合。通過自主學習,有利于培養學生獨立觀察、獨立思考、獨立研究的習慣,有利于培養其獨立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通過合作學習,則有利于培養學生語言交流、與人共事、共享的能力和意識。重自主學習而輕合作學習,那就會“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重合作學習而輕自主學習,那就可能陷入“吃大鍋飯”和“三個和尚沒水喝”的境地。因此,在生活化的物理課堂教學中,應該把二者有機地結合起來,以發揮其巨大的功效。
肖川教授認為“只有學習精彩,生命才會精彩;只有學習成功,生命才會成功。”因此,要想樹立學生學習物理的信心,讓學生體會到學習物理成功的喜悅和精彩的感覺,物理教學就必須回歸生活。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