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莉 宋仁彪
【摘 要】“媒介融合”的洪流對傳媒界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媒介融合深刻地改變了傳媒的組織結構和內容生產方式,也對新聞傳播人才的培養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缎侣劜蓪憽肥切侣剬W專業的核心課程之一,對《新聞采寫》課的教學改革必須打破過去課程設置過窄、教學方法單一、考核標準簡單的困境,培養學生全媒體環境下的思維能力和報道技能。
【關鍵詞】媒介融合 新聞采寫 教學改革
近年來,媒介市場上媒介數量和品種的大量增加,傳播技術的不斷改進、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相互融合,都刺激著新聞教育的迅猛發展。
喻國明教授在《傳媒經濟學》中認為,媒介融合是指報刊、廣播電視、互聯網所依賴的技術越來越趨同,以信息技術為中介,以衛星、電纜、計算機技術等為傳輸手段,數字技術改變了獲得數據、現象和語言三種基本信息的時間、空間及成本,各種信息在同一個平臺上得到了整合,不同形式的媒介彼此之間的互換性與互聯性得到了加強,媒介一體化的趨勢日趨明顯。媒介融合帶來了新聞傳播領域的巨變:從新聞信源結構到新聞傳播主體,從新聞媒介組織結構到工作流程,從新聞載體性能到新聞傳播方式都在發生著變化。
然而,在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媒介市場與新聞教育機構在新聞人才的需求與培養問題上還存在著不少矛盾。新聞教育理想化,新聞教育滯后于新聞實踐,甚至與市場需求脫節等狀況使得新聞專業學生的就業形勢雪上加霜。國內各高校紛紛走上探索新聞教育教學改革之路,主要集中在如何將專業教育教學與新聞職業需求有效結合。作為新聞專業最重要的實務課程之一,《新聞采寫》課程的教學改革勢在必行。
一、《新聞采寫》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新聞采寫》是一門通過講授新聞采寫的相關知識,讓學生把握新聞采寫的基本方法和規律,提高采訪與寫作能力的課程。這是新聞學專業最核心的基礎課程之一。
融合媒介對新聞傳播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是能夠在全媒體集團中進行整合策劃的高層次管理人才;二是能夠運用多種技術工具的全能型記者編輯。
而從目前的教學實際情況來看,明顯存在著教學內容陳舊封閉、教學模式單調、教學主體參與度不高、考核方法簡單片面等問題。
1、長期以來,我國新聞學專業設置的整體框架是以傳統媒體的人才需要為基礎,按媒介種類來劃分專業方向的,不利于培養復合型新聞人才。如新聞學專業的業務課大多以報刊編輯、報紙新聞采訪寫作、平面媒體攝影等為主;廣電專業的業務課往往以廣電欄目制作、非線性編輯、廣電新聞采編等為主,網絡專業的業務課則以網絡新聞采寫、網頁制作、網站編輯等為主。專業方向劃分過細,導致不同專業的課程在教學中對其他專業的知識涉及不多或不夠重視。比如,新聞專業的《新聞采寫》課程通常更側重于介紹平面媒體的采寫特點和規律。
2、新聞實務課程之間封閉割裂,缺少交流。不少實務課只局限于本門課程的內容,固步自封,對其他新聞實務知識知之甚少或不加研究,不能將新聞制作傳播的內容流程有效鏈接起來,這樣的課堂內容和教育理念是不利于培養綜合性新聞人才的。
3、實踐教學比重過小、形式單一或實踐開展不到位導致教學主體參與度不高,也是新聞采寫課程教學中常見的問題。理論教學過去一直是新聞專業教學中的主要組成部分,但隨著數字化、網絡化等新技術的發展,業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面對新技術的發展帶動傳播方式和思想觀念的變化,對新聞人才的知識結構、能力要求、素質培養等必須有新的思路,及時調整人才培養模式與教學方法。
4、教學效果評價標準過于單調。在不少院校對教學效果的評價有“只重期未筆試成績、輕實驗成績”的現象,對學生在實踐教學過程中的表現也不能予以量化的評價,難以調動學習主體的積極性和規范學生的學習行為。
二、新的媒介環境下,《新聞采寫》課程教學改革的思路
1、課程內容的整合
在媒介融合的時代,一些新聞學者提出了“背包記者”概念,即從事跨媒體采編的全能記者。他們可以同時承擔新聞采訪和寫作、新聞編輯、廣電節目制作、網站編輯、網頁制作等多項任務,為多種媒體提供新聞產品?!缎侣劜蓪憽氛n程作為專業核心課程之一,需要整合學科和課程資源,各科課程內容之間適當融合和滲透。
比如《新聞采寫》理論課堂上應當在介紹采寫基本技巧和規律的基礎上,兼顧不同媒介的特性,引導學生注意平面媒體、廣電、網絡等新媒體在采寫上各有側重。培養學生賞析作品的能力,例如,比較同一事件在不同形態媒體上的報道,讓學生分析討論,體會媒體形態對新聞采寫在報道內容選擇和表現方式上的不同要求,通過類似這樣的活動讓學生逐漸把握不同媒體的采寫特點和要求。
在新聞采寫實踐教學中,指導教師在進行任務設計時就可以有意識地打破原始課程設置,將新聞采訪寫作、編輯、評論、攝影融入其中,組織學生把講授的新聞實務知識綜合的運用到實踐任務當中,用任務驅動學生主動去學去做。
2、課堂設計的創新
《新聞采寫》是實踐性非常強的一門專業課,單純的教師講授很難讓所有學生參與進來,課堂環節設計也要盡可能通過多維度的師生互動,開發學生提筆會寫的思維能力、鍛煉開口能說的表達能力、打造動手會做的編制能力、強化搜索能用的檢索能力,達到培養學生跨媒體傳播的技能的目的。
如課堂上的話題討論、分組作業的課堂展示、模擬情景教學或新聞現場教學等都可以讓學生充分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實現教師主導與學生主體的有效互動,通過立體化的教學形式,推動學生在學中思,在學中練,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
新聞采寫的訓練需要延伸到課堂之外。
比如,有新聞人物來學校講座或舉辦活動時,讓學生在采訪后根據新聞主題與表達要求,分別制作視、聽、讀的新聞作品,鍛煉綜合采制能力。
比如,由教師事先踩好新聞點,然后帶學生來到現場,要求認真采訪后打好腹稿,找到最佳的連線報道位置,現場口述新聞,教師在現場予以分析指導,幫助改進,強化“以口代筆”的口述新聞的能力。
比如,規定選題,要求學生借助互聯網的信息平臺,動手檢索相關的信息資料,享用與選題相關的信息,提高學生獲取、分析、選擇、整合信息的能力。
3、實踐教學體現全媒體特色
由于學生實習周期短、上手慢等問題,大多數媒體單位只愿意接收小批量的實習生。新聞院校在與社會媒體保持緊密聯系的基礎上,有必要探索建立多功能、跨媒體、可融合的實踐教學平臺??稍谧赞k媒體(如院系報刊、電臺、電視臺、網站等)基礎上進行整合,從新聞載體性能到新聞傳播方式,從組織結構到工作流程進行重組,學生在自有、獨立的實踐基地學習,可免受各種條件的制約。
開設采寫編評攝一體化的實訓課程,模擬各種媒體編輯部的運作模式,讓學生獨立的完成多媒體新聞采編任務。同時,由各科的專業骨干教師分模塊授課,對學生進行綜合指導。也可邀請具有科學技術背景的媒體人才來做實踐指導教師,充實師資隊伍。
4、學習效果評估標準的調整完善
改變過去以筆試成績為主的學生成績評定方法??梢酝ㄟ^筆試、口試、操作考試及實驗論文等多種形式考評學生的綜合能力。
可以由學校實驗基地和校外實踐單位聯合考核,不僅考核學生的素質和能力水平,而且考核學生的工作實績。
重視學習過程的評價,量化學生的學習過程,尤其是對校內實踐平臺融合改造過程中體現的學習能力和適應能力評定合適的分數,規范學生的學習行為,重視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對實踐性強的課程應加大實踐成績的比例,成績向體現創作能力和融合媒介操作能力的實踐傾斜。
推行嚴格的“雙證”制度。要求畢業生必須取得相應的職業資格證書,如編輯記者資格證、網絡編輯資格證、攝影師資格證等。職業資格證書的訓練內容和考試要求列入教學計劃和課程內容之中,作為學生畢業資格的必備條件之一。□
【2012年省級質量工程教學研究項目“專業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研究——以《新聞采訪》精品課程建設為例”,項目編號:2012jyxm753】
參考文獻
①喻國明等:《傳媒經濟學教程》[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
②嚴林、鄧青,《論媒介融合趨勢下新聞實務類課程的改革》[J].《新聞大學》,2010(4)
③卓光俊、楊尚鴻,《媒介融合時代新聞教育改革的方向》[J].《新聞導刊》,2008(5)
④蔡雯:《媒介融合前景下的新聞傳播變革與新聞教育改革》,http://news.
163.com/08/1115/16/4QQ8ACN1000131
UN.html
⑤夏冬梅,《全媒體時代整合思維在新聞采寫課程中的運用》[J].《今傳媒》,2013(11)
⑥任占文、眭海霞,《新媒介環境下新聞采寫課程改革研究》[J].《成都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2(3)
(作者單位:陳莉,安徽廣播影視職業技術學院新聞系;宋仁彪,安徽工業經濟職業技術學院、安徽弘啟律師事務所)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