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家軍
摘 要:采用自編《大學生戀愛動機調查》問卷,抽取鄭州大學軟件技術學院500名學生作為研究對象,針對大學生戀愛狀況、戀愛動因、擇偶標準等問題進行調查。結果表明,大學生戀愛動機出現異化,投資型和攀比享受型戀愛動機上升。在分析異化現象產生原因的基礎上,從個人、學校和社會角度對大學生戀愛動機進行重構,使其樹立正確的戀愛觀。
關鍵詞:戀愛動機;異化;社會文化;思想政治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9.2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4)24-0164-02
戀愛是個體生命過程中的重要環節,也是人類繁衍生息的必要歷程和重大進步。大學生處于情感發育的黃金階段,正如德國著名詩人歌德曾說:“天下哪個倜儻少男不善鐘情?天下哪個妙齡少女不善懷春?”戀愛現象在大學校園里十分普遍,文章通過對500名在校大學生戀愛動機的調查,旨在了解大學生戀愛動機現狀,分析其異化的原因,從而通過提出有針對性的建議。
一、大學生戀愛動機的現狀分析
(一)理性戀愛動機
馬克思說過:“要懷有博大的心胸和無私的情懷去經營維持愛情和婚姻,勇于面對克服現實生活中的困難與挫折”。真正的愛情是使人上進的,戀愛雙方在戀愛過程中秉持互相負責的態度。在調查中發現,63.6%的同學在尋找對象時更加看重對方的人品及志趣相投。在戀愛過程中發自內心地為對方著想,在生活和學習上相互關心照顧,成為對方最好的精神依靠,共同分擔學業及工作上遇到的挫折。調查結果顯示,大多數(約77.7%)是為了尋找人生伴侶而戀爰,并且婚姻性動機隨著年級的增長出現上升趨勢。可能的原因是:越臨近畢業,大學生戀愛動機越理性與現實,渴望以婚姻為目的的戀愛[1]。這種戀愛動機得到社會的推崇,也是大多數學生所向往的。
(二)異化戀愛動機
我國正經歷由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的轉變,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各方面都發生了急劇的變化,這種變化對大學生也產生了影響。《蝸居》中海藻寧在寶馬車里哭,不愿在自行車后笑的悲劇對大學生的戀愛觀產生了巨大沖擊。
1.大學生戀愛功利化——投資性戀愛動機。隨著社會的發展,大學生選擇戀愛對象的標準既有繼承,又有新變化。嚴峻的就業和生活壓力,使一部分大學生希望戀愛對象有較好的物質基礎,來分擔生活方面的壓力,改變自己的不利處境。調查發現26%的大學生戀愛時更看重對方的未來發展,大學期間尋找自己喜愛的潛力股,然后認真經營愛情,最終走在一起。約5.2%的學生戀愛時更看重對方個人條件,戀愛的前提不是彼此的好感與愛慕,看重家產、門第、地位、處所、職業、社會交際能力等。這一點在女大學生群體中表現得更加明顯,相當一部分人認為“學得好不如嫁得好”,甚至一些女大學生與社會上的一些老板建立不尋常的“關系”。這一點與張婷(2009)[2]和王婷婷(2012)[3]的調查不謀而合。雖說大學校園當中的戀愛相對純潔,但顯然已受社會物質欲望蔓延的影響。
2.大學生戀愛動機轉向攀比與享受。戴正青認為大學生已經進入人生的第二斷乳期,形成與家長、老師等之間的心理距離[4],這種心理距離使大學生愿向同齡人傾吐心聲。但隨著社會的發展,大學生的戀愛動機出現了攀比和享受傾向,“不求天長地久,但求曾經擁有”,為了戀愛而戀愛。
高中時期學生把學習放在第一位,但進入大學之后,看到校園中到處是成雙成對的情侶,為展現自己的能力與魅力,紛紛開始戀愛。這種攀比心理影響下的愛情缺乏堅實基礎,生命力不強,給人一種玩世不恭的印象;部分學生懷有羅曼蒂克式的幻想,感情豐富,與伴隨改革開放而來的西方的個人主義、浪漫主義價值觀相契合,受到了潛移默化的影響。他們對愛情有自己的追求和推崇,并非不尊重愛情,而是覺得花前月下的刺激比愛情本身的責任更加重要,以戀愛消除孤獨與寂寞,享受自由,沉湎于二人世界,忘卻了集體,耽誤自己的學業。
二、大學生戀愛動機異化原因分析
(一)家庭層面分析
調查通過“如果父母反對,你會怎么選擇”這一問題來調查父母的意見對子女的戀愛的影響。經調查發現,面對父母的反對約51%的同學選擇繼續在一起,18.8%同學會選擇分手,28.1%的同學選擇了其他。足見父母意見在子女戀愛上起著重要作用。父母對待戀愛、婚姻的方式和態度直接影響到子女的戀愛觀。父輩家庭婚姻和諧情況對子女是一種潛移默化的影響,父母和諧的婚姻關系會給子女的戀愛觀傳遞積極信息,反之,則會使子女產生對婚姻的不信任感、恐懼感,從而導致他們對愛情不敢投入真感情;家庭教育方式也對子女戀愛觀產生影響,中學階段父母過分看重學生的學習成績,而對子女的人格心理成長不甚重視。學生進入大學之后,部分家長走向另一個極端,不斷催促子女盡快嫁娶,造成了一些學生抱著急功近利的態度去找符合標準的“理想對象”,也許并非發自內心的傾慕。
(二)學校層面分析
中學階段,部分學生雖有對異性的好感但由于學業的壓力和學校、家庭的干涉,并未付諸行動。進入大學后,相對自由的環境,為彼此了解、交往提供了客觀環境。
1.同輩群體的影響。對于青少年而言,同輩群體的影響遠遠超過父母和老師的影響。對于戀愛,婚姻等敏感問題的看法,主要來源于同輩群體的交流。群體中一部分人的行為和觀念會對群體中其他人產生示范影響。于是我們發現有很多大學生看到周圍的人都談起了戀愛,自己還單身著,出于一種對戀愛“嘗鮮”的態度開始了戀愛。
2.大學思想政治教育的缺失。首先,從課程設置上看,我國大學通識教育《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中雖然有關于愛情、婚姻的章節,但明顯不夠。部分大學也開始設置與“性、戀愛、愛情”相關的課程,但多作為選修課,缺乏系統的課程設置和全面的介紹。其次,從制度規范上看,高校大都制定了關于學生工作管理的制度,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一般由專(兼)職輔導員負責。但從20世紀90年代末開始,高校大規模的擴招,在校大學生人數的增長比例遠超高校專(兼)職輔導員的增長比例,從而使輔導員無暇兼顧每一個學生,學生遇到戀愛問題時,輔導員難以及時發現問題并進行疏導。
(三)社會環境層面的原因分析
1.經濟原因。進入新世紀,我國開始全面參與經濟全球化進程。經濟全球化既給我們發展經濟帶來機遇,同時又帶來了消極影響。其具有的功利性和倫理缺陷使人們更加注重自身的享受和需要,進而影響大學生的戀愛觀。選擇戀人時更注重對方的物質條件,把與此關聯的職業、學歷和家庭條件等作為首要標準,表現出強烈的實用主義傾向。同時,經濟轉軌造成傳統文化出現斷層、真空,各種文化價值觀蜂擁而至,中國原先高度統一的文化觀、價值觀受到沖擊,文化心態出現浮躁與游離。
2.文化原因。正如前文所言經濟轉軌造成傳統文化的斷層和真空,西方個人主義、享受主義價值觀隨著電影、電視劇、體育運動等形式傳入我國,大學生群體無形中已經受到西方文化的影響。
當我們仔細考察影響大學生戀愛動機背后的思潮時,有一種文化起著基礎性作用,那便是我國的傳統文化。傳統社會強調“三綱五常”,其中“夫為妻綱”,將女性排在男性之下,對男女兩性角色有明確的規范與期望。男性應承擔家庭的主要經濟來源,女性在經濟上依賴著男性。在如今的婚姻中,男性仍普遍認為應該承擔購買房子、車子的責任,結婚的壓力壓得年輕人喘不過氣。對女性而言,隨著社會的進步以及經濟、文化的發展,女性獲得了與男性基本相同的經濟地位,在各個領域發揮日益重要的作用,但在性別角色的刻板印象中,女性依舊是弱者,只要能找到一個好的歸宿,就能夠衣食無憂,就如俗語所言“男怕入錯行,女怕嫁錯郎”。
三、大學生異化戀愛動機的重構
對于大學生戀愛動機的重構,不能單純采取“堵”的方式,應該采取疏導的方式,尊重大學生的同時做好引導與教育工作。
(一)正確認識自我和評價自我
現代社會生活壓力增大,大學生雖身處校園,也感受到了壓力所在。面對壓力,正確認識自我和評價自我尤為重要,自我評價積極的同學,相信自己的能力能夠改變自己的命運,自我要求會更加嚴格,對戀愛的態度也會更加認真負責;而自我評價消極的同學,對自身的要求放松,反映到戀愛動機上就會容易產生異化。大學生群體接受了良好教育,應正確認識自我,評價自我,正確面對生活中的壓力。
(二)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對大學生戀愛動機進行積極引導
將大學生戀愛觀的教育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體系中,將戀愛教育引入課堂。通過課堂專題講解,將傳統社會道德與現代婚戀觀相結合,對大學生在戀愛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和疑惑及時解決。對于戀愛動機存在異化的同學,要包容其發展,尊重學生的選擇,主動接近這些同學,學會傾聽,贏得學生的信任,進而對異化的戀愛動機進行引導。同時學校應構建生機勃勃、穩步和諧、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圍,使其成為引導學生的催化劑。
(三)社會為大學生營造良好的氛圍
從社會層面對大學生戀愛動機重構,一方面可從文化著手,在婚姻戀愛中倡導自由、民主和平等,改變傳統婚戀觀中男女關系的不平等的現狀;同時消除享樂主義和消費主義價值觀的消極影響,正確看待戀愛,對戀愛真情投入。另一方面可從經濟著手,經濟地位的不平等和利益階層的固化,使大學生的上升渠道和發展空間變窄,所以必須進行經濟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調整收入差距;創新機制為大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實現自己的個人理想提供平臺。
戀愛對于每一個人都是神圣的,戀愛的過程更是一段甜美的經歷,作為當代大學生應該明確自己的戀愛動機,樹立正確的戀愛觀,指導戀愛實踐,避免因不良戀愛動機釀成悲劇。體會戀愛給自己帶來的幸福,珍惜對方,把握自己的幸福。
參考文獻:
[1]楊良群.當代大學生戀愛動機特點及教育建議[J].內江師范學院學報,2011(7).
[2]張婷.大學男女生戀愛動機研究[J].金卡工程·經濟與法,2009(10).
[3]王婷婷.武漢地區女大學生戀愛道德觀研究[D].武漢:華中農業大學,2012.
[4]戴正清,孔瑞婷.大學生戀愛心理歸因分析[J].洛陽工業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