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靜
摘要:個體情緒通過不同方式影響其動機行為。熟手型教師在情緒問題上更為復雜,主要表現為厭倦、煩躁等,控制和調節情緒的能力也不強,且熟手型教師面臨著階段性的學習發展任務,需要以較強的學習動機推進學習行為的發生和保持。了解其情緒過程,可以幫助熟手型教師從根本上學會通過調節情緒來增強學習動機,進而完成學習發展任務,為成為一名專家型教師做準備。
關鍵詞:情緒 動機 熟手型教師 學習動機 情緒過程 情緒調節
一、情緒與動機
情緒具有特殊的動機功能:它能以一種與生物動機或生理動機相同的方式激發和指導行為;它能作為一種特殊的心理背景影響行為的動機狀態;更有甚者,它本身就構成一種基本的動機系統。
當個體的需要未得到滿足時,他的平衡狀態便遭到破壞,造成生理上或心理上的壓力或緊張,為了解除這些壓力或緊張,他便產生某種內部力量,使自己從生理上或心理上提高對能滿足需要的刺激的反應能力。另外,人對快樂的追求是本能使然,當個體感受到某事件帶來了愉悅感受,個體內部同樣會產生內部力量,指向該事件以期得到快樂的體驗。此時,快樂的情緒成為滿足個體需要的客體。所以,情緒不僅能激發個體行為,還能成為一種誘因。
“一個人的建構系統不能提供處理體驗的方法時,建構系統就會不平衡,焦慮感與緊張感就會發生,這種感情體驗是建構改變的預兆?!彼詮牧硪粋€意義上來說,情緒作為動力系統的一個基本成分,能夠激勵人的活動,提高人的活動效率,以適應外界的變化和特定事件的刺激,這強調了情緒對一個人行為活動的助力作用。當然,長期的消極情緒,如長期焦慮或對某一種有意義活動形成了條件反射式的厭惡情緒,就會影響到生活狀態和從事相關事物的效果。
二、熟手型教師情緒對其學習動機的影響
“學習化社會的現實決定了每一個教師一生都面臨著不斷發展的問題。教師工作的變革性、探究型的特點更決定了教師專業學習的長期性、持續性,教師工作對象的復雜性、發展性以及教育任務和責任的不斷復雜化,也決定了教師必須進行終身學習以不斷解決新問題?!逼渲?,熟手型教師(一般認為是任職六年左右的教師)群體的心理特征和學習發展任務較新手型和專家型教師更突出了激發和培養其學習動機的迫切性和重要性。
研究表明,熟手型教師和新手型教師特征的共同點是:(1)課前的計劃、課后的評估、反思策略的水平低。(2)對教師職業的情感承諾和規范承諾水平不高。(3)在教學中控制和調節自己情緒的能力不強。(4)師生互動不夠,缺乏職業成就感。而熟手型教師較新手型教師又表現出更為復雜的情緒問題。熟手型教師是具有一定工作經驗的教師,學校會賦予其更多的責任與義務。另外,這個年齡階段的教師需要承擔起更多的家庭責任。同時,社會文化賦予教師穩重謙和的形象使得教師的真實情緒往往被壓抑著無法釋放。因此,熟手型教師所承擔的特定職業、家庭和社會角色,導致生活和工作壓力始終存在,甚至更為嚴重。
另外,熟手型教師的學習任務在理想狀態下會朝向兩種類型發展:實踐型和研究型。實踐型主要表現在通過教學實踐做好教學反思和任務型學習,以促進教學創新和在實踐中的自我完善。研究型主要表現為在專業方向的學科或教學上尋找目標和方向做創新性研究。這對熟手型教師的學習發展有了更進一步的要求。在這一時期,熟手型教師更加需要克服職業倦怠等情緒問題,增加成功體驗。
三、情緒過程中的教師情緒調節
作為情緒調節的主體,我們必須了解情緒發生過程,從而在根本上找出調節情緒的有效方法。大部分情緒會首先通過大腦對其進行認知評價,確定刺激事件與自身的關系,當事件有利于或有害于自身,身體就會立即對其作出相應的情緒反應。隨后,人會對自己的這種情緒反應所帶來的結果或者對刺激本身對自己的影響程度和深度進行判斷。我的這種情緒反應有沒有必要?會不會對自身或者他人造成不好的影響?判斷的依據有可能來源于對自身情況或以往經歷與相關體驗的判斷,也可能是對道德規范和社會準則的遵從等等,然后根據簡單或復雜的判斷以調整自己應對刺激的情緒和隨后產生的相應行為。
久之,一些類似的刺激事件發生時,由于之前產生過的一些體驗使得大腦能迅速地將相關事件或場景與對應的情緒體驗迅速地聯結,情緒迅速被激起,作出相應的身體動作,產生與之前相似的心理狀態。這時的反應更多的類似于一種反射行為,不需要重新作出判斷就可以很清晰地知道情緒內容和情緒結果。這不同于第一種情緒激起模式,也不同于通過認知評價后建立起的情緒激起模式,它的反應速度介于兩者之間。
教師在各個階段面對的主要矛盾不同,應對方式也不盡相同。需要在了解自己和自己與外界環境關系的基礎上,建立良性互動關系,通過認知評價,主動將學習這樣一個認知過程同積極的情緒聯結起來。此外,“當人們一開始對某事件產生了好奇的傾向,最初并不具有真實的動機性質,因為它缺乏特定的內容和方向?!苯處熤挥性诹私庾约核庪A段的發展任務后,才能有目標地朝著某一特定方向努力。只有在實踐中不斷取得成功或失敗,每一次都產生了相應的情緒體驗,這種體驗成功或失敗的情緒體驗反過來強化了事件的發生與其結果產生的體驗的聯系,那么個體便賦予了事件特定的情緒內容和方向,從而在腦海里形成固定的聯結軌跡,強化了個體的行為動機。
參考文獻:
[1]喬建中.情緒研究:理論與方法[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2]李維.學習心理學[M].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
[3]BernardW.人類動機:比喻、理論和研究[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272-273.
[4]張敏.教師學習的理論與實證研究[M].浙江:浙江大學出版社,2008:10-13.
[5]連榕.新手-熟手-專家型教師心理特征的比較[J].心理學報,2004.
(責編 田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