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喜芳
摘要:求助者李某(化名)是一名小學六年級學生,在2010年9月開學初生病,康復后以生病為由不肯在校堅持上學。咨詢師根據求助者的情況采用了認知行為療法,經過3次咨詢,求助者情緒好轉,恢復正常學校生活,咨詢效果明顯。
關鍵詞:學校適應障礙 認知行為療法
一、問題陳述
李某,男,12歲,小學六年級學生,身體瘦小,面容清秀。獨子,父母為公司職員,家庭和睦。從小學習成績優秀,一直擔任班長,五升六時因成績優秀,從原來學校考入現在的學校。無重大軀體疾病史,家族無精神病史。只是三年級時扁桃體發炎,連燒三天,之后不肯上學。直到五年級才與家長分房睡。今年9月份開學第一天晚上,求助者夜晚在宿舍睡覺時受涼,第二天感覺不適,被父母接回家,之后咳嗽不止,醫院診斷為肺炎,掛水十幾天后復學,現在早晚干嘔,并感覺胸口胃部不適,有時頭昏,以身體不適為由多次向班主任請假,被父母接回家,一周以來幾乎每天如此。之后第二天就怕來學校,上課時無法注意聽講,堅持到中午一定要求回家,回到家后感覺癥狀減輕,該情況已經持續一周多,自己無法克服,目前學習落下很多,也沒有自己的朋友,心情很沮喪,覺得很沒意思。班主任對此感覺苦惱,故而建議他來咨詢。
二、關于咨詢方向
本案例求助者的心理問題表面上似乎是求助者假裝生病想要回家,真正原因是來自求助者本身對自己的不合理認識和評價所引起的,對新學校的不確定使他感覺到了壓力,開學生病使他對自己產生了懷疑,再加上對母親的依賴,這一系列因素都使他產生了一個想法,那就是“我不行”。因此需要通過認知行為療法,對求助者這種不合理的自我認識進行糾正。這種療法旨在通過各種技術發現并糾正求助者的不合理觀念,使之轉變到正確的認知方式上來。
三、咨詢過程
(一)第一次咨詢
時間:2010年9月21日 時間30分鐘
1.探尋其求助的意愿,并簡單介紹咨詢中的有關事項與規則。
2.用尊重、溫和的方式詢問其目前的狀況,搜集到資料的同時也和求助者建立了良好的咨詢關系。
3.探詢改變意愿。
4.作出初步問題分析。
家庭作業:請父母帶自己去醫院做一次全面檢查,反饋檢查結果。
預約有了檢查結果后再來咨詢,和其母親取得聯系,要求其配合。
(二)第二次咨詢
時間:2010年9月23日 時間50分鐘
1.反饋咨詢作業:求助者說檢查結果顯示肺炎已經完全沒有,其他部位也很健康,對此并不表示懷疑,可不知為何仍然覺得在生病,稱自己無法正常學習,回家才有所好轉。
2.進行簡單的肌肉放松訓練,并要求其糾正坐姿,尋找一個平時精神最好的狀態。
3.利用提問技術和自我審查技術對求助者的轉學問題進行探討。
咨詢師:你怎么會來到這里的?
求助者:和自己的好朋友一起來考,他沒考上,自己考上了(說這個時有自信的笑容)就在這了。
咨詢師:他沒考上,而你卻留在了這里,這說明你的能力是很強的,你當時是多么地神氣和自信啊,真是讓人羨慕!可是現在發生了什么呢?我無法看到你自信的樣子
求助者:我覺得自己好像不行,想到在這里讀我就覺得有點害怕,這里離家遠,也很陌生,我想如果可以回到離家近的原來的學校就好了。
咨詢師:你是說你覺得自己沒有能力呆在這里所以才不能堅持上學?
求助者:好像是這樣。
咨詢師:那么好,如果你回到原來的學校,你會對他們說你是覺得自己沒有能力才回來的嗎?
求助者:當然不愿意。
4.利用演示技術,檢驗表層錯誤觀念。
咨詢師認為其表層錯誤觀念是:我要回家和轉學,是因為沒有能力應對目前的學校狀況。請求助者扮演班長,咨詢師扮演不聽話的學生。
情景1:不聽話的學生自習課講話,班長站起來大聲說,你給我罰抄課文。咨詢師顯得很難過。
情景2:不聽話的學生作弊,班長站起來大聲說,你到老師那里去承認錯誤。咨詢師趕緊求饒。
演示結束,求助者不再用手捂著嘴巴,臉上也洋溢著笑容,顯得很開心。
咨詢師:你當班長好威風,真想看看你現在當班干部的模樣。可惡的肺炎,如果不是他,你現在可能已經在班里有很多好朋友,并且在班里發揮自己的才能了!
求助者:也許是這樣(他不好意思地笑笑)。
咨詢師:到底自己行不行,恐怕現在說還太早,我想你可以再堅持一下,再過一陣子,你一定可以在某個假期回到原來的學校去探望朋友時,和他們講講自己在外校的生活,那該是多么自豪的事情!
咨詢師:今天能保證不回家嗎?
求助者:我試試。
咨詢師:你必須肯定地回答我。
求助者:好的。
5.布置咨詢作業。
(1)要求求助者回去后列出自己的優點、能力和曾經獲得的成就
(2)要求求助者回去后和教師同學主動問好,上課盡可能回答一個問題
(3)等媽媽晚上接自己回家時,告訴媽媽今天自己的在校生活。
和班主任聯系,請班主任安排學生主動幫助求助者,當求助者完成家庭作業時予以積極反饋。
和家長聯系,當求助者講述學校經歷時要有積極的回饋和支持。
(三)第三次咨詢
時間:2010年9月27日
1.反饋咨詢作業:求助者列出了很多自己的優點,說的時候很興奮,現在已經有了固定的玩伴,和同學關系很好,上課能回答問題,受到教師表揚,覺得學校生活很有趣,家里人也很愿意聽自己說話,感到很充實。
2.在對求助者進行正面積極鼓勵的基礎上,告知求助者可能會遇到的挫折和困難,并通過咨詢師自我暴露自己的學習經歷中的打擊,讓求助者能夠積極地去應對。
3.建議求助者在家里能獨立完成自己的事情,并給予了一些指導。
請家長能多培養孩子獨立能力,讓他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四、咨詢效果評估
(一)求助者的評估
“我現在身體感覺很舒服?!?/p>
“每天堅持上學,同學關系很好,老師也很好?!?/p>
(二)咨詢師的評估
經過回訪和跟蹤,發現咨詢已經基本達到預期目標,班主任教師每次見到咨詢師也會說李某的表現不錯,再也沒有要求回家。咨詢效果達到,咨詢過程完整。
五、教育建議
學生適應性問題是學校心理咨詢中的常見問題,如小學一年級學生出現的怪異行為,跨學段學生出現的無器質性原因的身體不適等。當出現這些情況,無論是教師或家長都不可簡單地將其表現定性為故意或撒謊,應該多和學生溝通,理解他們,同時適當降低對他們的要求,幫助他們更快地找到歸屬感,及時融入集體生活!
(責編 金 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