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紹強
摘要: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評價在高校的實施過程中是一個多主體的相互評價的復雜系統。本文作者根據多年的教學經驗,總結了幾點思考與大家分享。
關鍵詞:思想政治理論課 教學評價 高校
教學活動是一個系統的過程,是由課前準備、教學實施、教學評價以及后續的補充和完善等多個過程有機地組合在一起的完整過程,缺少哪一個步驟,都使得教學質量得不到良好完成。教學評價是其中的一個重要的環節。要提升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評價環節的有效性,不僅僅只需要教師單個人的努力就可以實現的,而是需要各個部門的有機配合才能實現。比如,課程的改革需要國家和學校的配合,教材內容需要多個資深教師的數次探討和專家的數次評估才能決定,而內容的確定帶來的就是如何使學生接收到,即教學方法的問題,不同的教師會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而不同班級也會對不同的教學方法的匹配程度不一樣,而教學評價又會對教師提出另一個嶄新的挑戰,如何使評價環節顯得更為符合人性、符合學生的身心發展又不違背國家對這一課程的基本要求,這就需要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授、專家們深入分析、認真思考。本文作者根據自己多年的教學經驗,對這一課程的教學評價系統進行了系統的分析,探討在這一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也有幾點針對性的建設性的建議,希望對同仁有所幫助。
一、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評價
目前,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評價中,誰是評價的主體,評價的標準是什么這兩個問題非常重要。
根據以往的研究,評價的主體大致的有四類:管理部門的相關人員:主要是有關的領導、專家、理論的工作者以及專門的課程評估人員等;教育的實施者,即教師;教育的接收者,即學生;社會上的,主要是學生接收了這一課程之后,會對他們產生什么的影響和幫助,而這一結果主要是在社會上和用人單位里才能體現出來,所以這一評價主體主要是社會或用人單位。這四類評價主體之間還存在著相互評價的關系,可能此時的評價主體同時也是其他評價主體的評價對象。比如,經常性的,教師會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評價,這時評價的主體是教師,學生是被評價的對象,同時,學生也會對教師的教學情況進行評價,而這時,學生變成了評價主體,教師成了評價的客體了。
二、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評價中存在的問題分析
雖然經過多年的改革和發展,高校的思想政治課相對來說是比較完善的,其評價系統也是相對完善的。但隨著社會的飛速發展,多元社會的要求,很多評價的方式、方法已經不能適應了。
1.評價的單向化。對于大多數高校來說,最常見的評價方式教師對學生的評價,其他的評價主體很少參與。常見的互評也僅限于師生之間的評價,呈現出單向化的評價狀態。
2.評價的功利化。不管在那個行業、那個學校都會存在評價的問題。但是為什么要評價,評價的目的是什么?可能大多數人都會不約而同地說就是看看實施后的情況怎么樣?對于高校來說,就是要看看學生的知識掌握的情況,看看課程設置得是否合理、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是否得當,以便找到改進的地方。但是,在高校中,一般上述的評價是要為實施教育管理服務的,目的是使高校的教育管理更加得規范、科學、合理、有效。所以實際上,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評價存在著“為管理而評價”的功利化傾向。這種評價的傾向,使得很多人通過評價來獲得各種榮譽和利益,教學評價成了利益分配的機制。
3.評價的簡單化。評價最基本的前提要求是要公平、公正。因為人的發展是有連續性的,短時間內對評價對象的量化是不足以客觀評價到一個人的發展程度的。而目前,高校的評價體系中在評價時間上是即時化的、評價的工具上的量化。評價工具有其優點,但其不足在評價過程中也一定要考慮。而高校在評價的過程中,其優點提的很多,缺點卻是一帶而過。
三、改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評價的幾點思考
針對當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中的教學評價過程中存在的單向化、功利化和簡單化的弊端,要想改變這一現狀,必須從相互評價中、從扭轉管理價值中的出發點出發、從評價方式、評價途徑的合理化這些角度來思考,來調整和規范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評價體系,使之為高效的教育教學、為學生、為社會服務。
1.建立互評機制。從上述分析可知,目前,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評價體系中,僅存的互評機制就是師生之間,其他的評價主體與評價客體之間幾乎不存在這種互評。這就使管理主體一直處于管理者和領導地位,這種管理的角色在無形中就壓制了他們所扮演的教育工作者的角色,也就使得被評價變得形同虛設。雖然在高校中,作為學習的主體者的學生會經常接受各種各樣的評價和指導,但是,這并不能表明,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有效性就已經得到了保證。所以要改善這一狀況,促進教學評價者與被評價者之間互相評價,促進教學的有效性的實施。
采取的有效措施主要有:一是把承擔教育主體的學生的角色和任務的范圍擴大,使學生具有課程開發、教材使用、課時多少等權利,這樣就更有利于提高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更具有實效性、更有針對性。因為學生更清楚自己想學什么、想學多長時間、想在哪方面了解得更深入些。二是管理主體在課程設置的合理性、教材編寫的質量、課時安排的科學性上要接受管理對象即學生的評價,要虛心接受學生的這方面的反饋,這樣才能促進這一課程的教學體系和評價體系的良性循環。
2.建立管理價值和教育價值綜合的評價制度。高校中,不能只建立管理價值取向的評價制度,不能只功利化,要把這種管理價值和教育價值結合起來,要將教學過程中教學與評價相互融合,使評價存在教學研究的過程中,在教學研究過程中要時時處處進行教學反思、教學總結。
3.開發適合的教學評價方法。思想政治理論課有其特殊性,所以,其評價體系也應有其特殊的地方,不能和其他課程一概而論。這一課程有即時的教學效果,但長期的、長遠的教育效果更為重要,所以這一課程的教學目標就不只是讓學生學到相關的理論、自我分析和批判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讓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得到完美的發展,提升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為我國的和諧社會發展、為實現中國夢培養優秀的公民。
當然,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評價體系的優化需要各個部門有機配合,需要專家學者的積極努力才能取得更為豐碩的果實。
(責編 田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