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品
摘要:新課改實施以來,聚焦課堂,減負增效成為主旋律。因此,高效課堂就成為每一個奮斗在一線教師的理想課堂。教學中具體、有效的操作,真實、豐富的情境,簡單、生動的驗證,感悟、歸納、反思,使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追求觸及學生心靈深處的體驗學習,無疑是通向高效課堂的一條捷徑。
關鍵詞:新課改 體驗 操作歸納 情境感悟 驗證反思
新課改實施以來,聚焦課堂,減負增效成為主旋律。因此,高效課堂就成為每一個奮斗在一線教師的理想課堂。什么樣的課堂是高效課堂?或者說在這樣的課堂中,授課人和聽課人有什么樣的感受?我想只有通過親身體驗才能得到真實的感知。《現代漢語詞典》對“體驗”的解釋是:通過實踐來認識周圍的事物或親身經歷。它強調親身參與和經歷,重視直接經驗,把學生的個人知識、直接經驗,生活資源看作重要的課程資源。
一、在操作中體驗,體驗中歸納
新課程標準指出:“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促使數學這一“冰冷的美麗”化作學生“火熱的思考”。缺乏體驗的思考是無力的,沒有思維的體驗是無用的。讓學生通過實踐操作,經歷知識的產生過程,在經歷思維的過程、促進學生數學思維的發展。
在培養學生初步形成空間觀念的小學階段,我們不能忽視直觀性的作用,尤其是實物操作過程中對“三維空間”的體驗、感悟,這是學生年齡特點決定的。心理學研究認為,在數學教學中,讓學生動手操作,是符合學生思維認識過程的,即從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逐步過渡的發展過程。教師應想方設法準備教具及學具,多讓學生進行必要的操作,帶著問題去操作,操作后再歸納總結。
二、在情境中體驗,體驗中感悟
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盡量通過一系列的情境創設和數學活動,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積累起豐富的體驗和成功的體驗。通過創設情境,將學生引進奇妙的數學王國,讓生動的體驗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例如,在教學“一輛小汽車行駛100千米用汽油6升。行1千米用汽油多少升?1升汽油可行多少千米?”怎樣突破這一教學難點,不妨從創設情境開始入手增加學生的體驗。教師用談話法創設情境,“我們班不少同學家里都有汽車,最近有沒有聽爸爸說油價又漲了?”“1升油漲到7元多了,1升油是多少呢,你能比劃一下嗎?”“有誰知道自己家車子的百千米油耗呀?”“誰能解釋一下什么是百千米油耗嗎?”“根據老師提供的這幾個數據,你能算出1升油可以行多少千米嗎?”“那么,行1千米要用多少升汽油呢?”通過這個環節使學生在整數的范疇內理解兩種計算方法,更重要的是增加了學生的體驗,學生心目中有了一個參照標準,這也是學生解題后反思答案合理性的根據。最后,教師還應指導學生如何反思、檢驗自己答案的合理性。
三、在驗證中體驗,體驗中反思
數學教學設計應該以對學情的充分了解和對教材的深刻把握為前提,以體現主體性、針對性、實效性為基本要求,以學生始終的注意投入、始終的思維投入、始終的情感投入為設計標準,以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為途徑,以學生的體驗、感悟、生成為落腳點。
例如,四年級數學下冊“積與商的變化規律”。這部分內容中的規律性結論很多,如乘法中就有“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變”“一個因數變,另一個因數也變”兩大類情況。可“變”中還有變,那就是“擴大”與“縮小”,這樣組合下來,變化可就多了。再加上除法的情況,一般學生很難應付下來,如果一味地死記,搞到最后頭都昏了。怎么辦?我想到舉例子的方法,這部分內容比較適合用舉例子的數學思考方法。
課上,我直接提出一個簡單的問題,“乘法中,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擴大10倍,積會怎么變化?”“也擴大10倍!”嘴快的人馬上報出答案。我笑瞇瞇地對他們說,“是擴大10倍嗎,你能舉個例子讓大家看看嗎?”立刻有學生站起報了兩個算式,“3×2=6,3×20=60”。“誰還能再舉個不同的例子?”馬上又有人站起來報了兩個算式。“通過這些例子看出大家的結論是正確的,是否正確還要靠大家自己想辦法來驗證。”我若有所思地說,“如果一個因數擴大10倍,另一個因數也擴大10倍呢?”“擴大20倍!”“擴大100倍!”一下子出現了兩種主要的不同意見。“怎么辦?你能想個辦法說服你的對手嗎?”“可以舉例子嘛!”要的就是這句話,我立刻趁熱打鐵,“這倒是個不錯的建議,那就開始吧。”很快,得出了正確的結論,講錯的人也心悅誠服。接下來的教學中,每出現一種新的情景,學生根本不要我去提醒,都自覺自愿地開始舉例子研究。過程中我們順帶研究了如何更方便地舉例子,那就是舉例子時用的數字要盡量巧、小,使計算簡單。
學生的體驗是數學教學的起點,沒有體驗就很難獲得深刻的感悟和反思。數學教學應該以學生的生活為基礎,讓學生從生活出發,在體驗中學習,在學習中感悟、反思。因為,追求體驗的學習是觸及學生心靈深處的學習,是一種重視元認知的學習,也是我們極力呼喚的高效學習。
參考文獻:
[1]孔企平.小學數學教學的理論和方法.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9).
[2]桑代克.教育心理學.北京大學出版社,1903.
[3]教育部基礎教育司組織編寫.新課程標準.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責編 金 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