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以陜西省獨立學院的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為基礎,嘗試探討在獨立學院大學英語教學中實施EGP+ESP教學模式的有效性, 旨在推進大學英語, 尤其是獨立學院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進程,提高大學英語教學效果,培養出適合現代人才市場需求的人才, 為獨立學院的畢業生的就業提供一個較好的平臺, 增強他們的就業競爭力和職業發展能力。
關鍵詞:獨立學院;大學英語;EGP;ESP
2007年國家教育部組織有關專家制訂了《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成為各高等學校開展非英語專業本科生英語教學的主要依據。該要求明確了大學英語教學的性質和目標,指出大學英語是以外語教學理論為指導,以英語語言知識與應用技能、跨文化交際和學習策略為主要內容,并集多種教學模式和教學手段為一體的教學體系。
一、大學英語教學改革和獨立學院英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大學英語教學改革一直是各高校進行教學改革的一個重要的“試水區”。多年來,各種有關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教學理念、教學模式層出不窮,如模塊教學模式、分級教學模式、創新型教學模式等。在教學方法上,也涌現出眾多的術語,如語法翻譯法、直接法、視聽法、認知法、等等。毋庸置疑,這些教學理念、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確實推動了我國的大學英語教學,并收到了較好的效果。但是,在如今全球化進程加劇、人才市場需求多樣化、立體化的新形勢下,上述的各種教學流派顯然已遠遠跟不上時代發展的需求了。目前,我國的大學英語教學,尤其是獨立學院的大學英語教學效果與社會發展之間存在著矛盾:重知識灌輸,輕應用能力;重認知教育,輕性格培養等;大學英語教學存在著認識盲區和教育的功利性:重應試教育,輕實踐能力;大學英語教學觀念和體系存在著滯后現象:多數課堂依然是以教師、教材、考試為中心,語言輸入質量差,數量少,教學評估手段單一等。
二、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主要理論依據
本教學改革的主要學術理論依據有:
建構主義理論。建構主義理論是大學英語教學模式和教學內容更新最重要的理論和依據。建構主義認為人的認識是外界刺激和認識主體內部心理過程相互作用的結果,強調以學生為中心和個性化教學,通過恰當的教學模式和教學內容,以多樣化的教學形式呈現多樣化的教學材料,讓學生接受多方位的感官刺激,充分發揮其學習主體性作用,滿足其多樣化、個性化的學習需求,從而提高教學效果。
分級教學理論。美國布魯姆學派認為許多學生的學習問題是由缺乏適當的學習條件和合理的幫助造成的。該學派的理論依據原型是蘇聯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所提出的教學最優化理論,即“根據教育目標和具體的教學任務,考慮學生、教師和教學條件的實際,按照教學的規律性和教學原則要求,來制定或選擇一個最好的工作方案,然后靈活機動地實施這個方案,以期用不超過對規定限度的時間和精力,取得對該具條件來說是最大可能的最佳效果。”
三、 對獨立學院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建議
第一,制定教學大綱,確定教學質量標準。該大綱應能夠滿足不同專業、不同層次的學生的學習需求,提供相應的學習發展空間,優化EGP和ESP的結合;
第二,改革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根據分層次、分類別的教學思想,改革目前單一的基礎課程群,增加高級課程群,滿足不同專業、不同層次的學生的學習需求。
第三,改革教學組織形式。課題組以人本主義學習觀為指導,以自主學習理論和二語習得理論為依據,擬改革現存的以教師課堂講授為主的課堂組織形式,因材施教,分類要求,動態管理,突出學生的自主性與參與性,加強過程管理,注重實際教學效果。
第四,建立科學的課程評估體系。現行的課程評估體系過于單一,缺乏對學生學習過程的動態監管與評估,且評價的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多采用筆試的形式,忽略對學生語言學習綜合技能與綜合能力的的考查。本課題擬在課程評估中,增強過程評估的權重,突出應用技能的評估,充分發揮課程評估對學習的良性引導作用與監控功能。
參考文獻:
[1]Lawrence Lessig, CODE Version 2.0[M]. New York: Basic Books, 2006.
[2]蔡基剛.寧波諾丁漢大學和復旦大學的大學英語教學模式的差異研究[J]. 中國大學教學, 2011(1).
[3]張秀琴,耿延宏,張馨月.學習者自主理念下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探索與實踐[J]. 中國大學教學,2013(5).
[4]姜大源.當代德國職業教育主流教學思想研究[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
[5]束定芳,陳素燕. 大學英語教學成功之路:寧波諾丁漢大學“學術英語導向”調查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學研究出版社,2008.
[6]束定芳. 外語課堂教學模式芻議[J].外語界,2006(4).
作者簡介:趙貫麗(1973-),女,陜西延安人,碩士,研究方向為跨文化交際與英語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