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金玲
【內容摘要】本文站在學生的角度,從掌握基本概念、把握課標要求、構建知識體系、學會區域比較等四個方面談了談復習區域地理的技巧,內容淺顯易懂,操作性強,實效性高。
【關鍵詞】區域地理 復習 訣竅
地理是一門空間科學,區域性和綜合性是地理學科的兩大基本特性。區域地理知識是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知識呈現的重要載體,也是高考中考查考生比較、分析、推理、評價地理事物和地理現象能力的基本素材,更是高考綜合題命題的切入點。而且目前高中地理必修三課本就是以區域地理為載體,分析當前世界不同類型的區域在經濟發展過程中擁有的優勢、劣勢,以及開發過程中出現的制約經濟發展的問題,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探尋區域持續發展的對策。因此學好區域地理是學好高中地理的關鍵。不少考生對于紛繁的區域地理知識,往往側重機械記憶,對于需要進行綜合分析的問題大多束手無策,無從做答,結果費時費力卻不能取得滿意的結果。那么,如何能使區域地理知識的復習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筆者在借鑒前輩經驗的基礎上總結出如下幾點:
一、掌握基本概念,夯實基礎知識
學習和研究區域地理,首先要明確區域是怎么劃分出來的?每個區域都有哪些基本特征?只有掌握這些基本概念和基礎知識才能為學習區域地理打好堅實的基礎。
區域通常是指一定的地域空間,它是地理學的主要研究對象之一。世界上的區域形形色色:有按自然指標劃分的區域、也有按人文指標劃分的區域、有按單一指標劃分的區域、也有按綜合指標劃分的區域。就某一自然區域的內部而言,各種自然要素(大氣、水、地貌、生物、土壤等)通過物質運動和能量交換,彼此間發生著密切的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構成了區域的整體性,某一要素的變化(包括人類活動引起的變化)會導致其他要素甚至整個區域環境狀態的改變。這就要求我們在開發區域資源之前,要全面考慮、綜合評估。就區域和區域之間而言則具有絕對的差異性,我們知道“世界上絕對不可能找到兩片完全相同的葉子”,因此開發區域又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則。另外任何一個區域都難以孤立發展,它需要和其他地區合作,相互之間取長補短,共同進步,這就構成區域的第三個特點——開放性,比如必修三課本中學到的“資源的跨區域調配”和“產業轉移”這兩種區際活動不僅實現了區域間的優勢互補、共同發展,而且縮小了區際差距。
區域地理環境由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組成,所以區域特征就包括自然環境特征和人文環境特征兩方面。自然環境特征往往從地理位置、地形、氣候、水文、生物、土壤、礦產等角度描述,人文環境特征往往從社會、經濟、文化等角度描述。每個區域都具有區別于其他區域的典型特征。如海安縣就有如下地理特征:地處蘇中平原,東臨黃海,地形平坦,河道稠密。氣候溫和,四季分明,冷熱適中。日照充足,雨水充沛,無霜期長。土壤肥沃,是著名的魚米之鄉,繭絲之鄉,禽蛋之鄉等。
二、把握課標要求,明確學習目標
新課標的高中地理教材有四種版本,各地使用的教材不盡相同,考生在復習中應以課標為依據,以所學課本內容為主體,熟悉并把握課程標準關于區域地理的內容和要求。而其他版本的案例則可以舉一反三作為變式訓練。值得注意的是,高考中考查某一方面內容時,從公平性角度考慮,選用教材案例的可能性很小,這就需要我們在復習過程中能熟練運用所學的地理基本原理與規律,掌握一定的思維方法,不斷培養自己對地理知識的遷移能力和區域的綜合分析能力。只有這樣,才能在高考中以不變應萬變,也只有這樣,才能學有所獲,終生受益。比如在學習“區域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時,我們可以美國農業為例,分析美國農業發展中的優勢條件、不足以及開發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形成一般的分析思路;其次通過讀圖了解美國農業的布局特點,嘗試分析這種布局方式的優勢以及產生的前提,得到因地制宜的科學理念,以及實行農業生產專業化和規?;谋匾裕蛔詈笸ㄟ^閱讀相關文本材料,了解美國人為了推進農業的持續發展而采取的對策,從而學習到生態農業、有機農業、節水農業等科學的農業生產方式,而且科學的農業生產方式不僅要保護農業的生態環境、保護土壤的肥力、還要保護消費者的權益。在了解了一般的分析思路和美國農業的成功經驗之后,我們再通過合作學習的方法來探尋中國東北地區農業的發展方向,分析家鄉地區農業發展的優勢和不足、存在的問題,探討家鄉農業的發展之路,為家鄉經濟的發展獻計獻策。
三、構建知識體系,培養整體思維
在區域地理的復習中,必須學會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才能培養整體思維能力。怎樣才能把握其知識體系呢?首先要抓住區域的空間位置和范圍,包括經緯度位置、海陸位置、相對位置、區位優勢等,這是分析、判斷、理解該區域自然和人文地理特征的前提;其次要在掌握區域空間位置的基礎上認識了解該區域的地理概況,包括地形、氣候、河流、礦產(能源)資源等自然狀況,以及政區、農業、工業、居民、交通等人文概況,并形成空間概念;第三要學會分析一些典型的地理事物和現象的成因,把握其空間分布的特點和規律;第四要善于抓住區域的地理特征或該區域較為突出的地理現象,從人地關系的意義上作出正確的評價,并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提出解決問題的對策措施。
在復習某區域地理現象和地理特征時,要把握三個基本問題,即是什么(地理現象)、為什么(原因分析)、怎么樣(解決措施)。如復習“我國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這一知識點時,首先要了解該區域水土流失的現狀和危害(是什么);進而進行原因分析(為什么),其原因可從自然原因和人為原因兩方面分析,其中自然原因應聯系已學過的地質、氣候、水文等方面的知識進行剖析;最后要緊扣原因談綜合治理的措施和對策(怎么樣)。這樣環環相扣,就能全面系統的回答問題。
四、運用區域分異,學會區域比較
在區域地理的復習中,我們要善于把相似的、近緣的地理事物進行綜合比較,才能不斷培養分析能力,提高復習效果。如我國的青藏高原和柴達木盆地,它們雖同屬我國的第一級階梯,似乎各種地理特征都相似,但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形成高寒氣候,產生高寒草甸及墊狀寒漠植被,在其東南部,由于受到西南季風的影響,降水豐富,形成森林植被。而柴達木盆地由于四周高山阻隔、氣候干燥,形成干旱多鹽的荒漠環境。由此不難想出兩地水熱條件、自然景觀存在顯著差異,因而在土地資源利用和改造自然的措施上也就不同。又如亞馬孫河和剛果河同在赤道地區,其水文特征有何異同?為什么?巴西和印度都是人口眾多、地處熱帶的發展中國家,其經濟發展及分布有何差異?巴西和澳大利亞是兩個面積大國,也可以通過比較全面認識其環境特點、人口、經濟、城市的分布特點及原因。雖然正式的高考不會考這些區域地理的具體內容,但是掌握它們,可以增加知識儲備,了解一般的解題思路,積累一些成功的經驗,從而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總之,在學習區域地理的過程中,一方面,我們要學習得法,學會分析區域地理的一般思路和方法,并注意共性和個性的差別;另一方面,我們要形成一套推進區域持續發展的科學理念,那就是充分認識區域的基本特征,因地制宜地發展經濟,保護生態環境,只有開發與保護并重,才能推進真正的可持續發展。
(作者單位:江蘇省海安縣李堡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