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丹++陳敏
摘要:以中職學校就業服務工作和畢業生就業現狀為研究對象,分析其問題所在。在此基礎上,結合就業服務工作方面的實踐經驗,提出讓學生、學校和企業共贏的新型就業服務工作體系構想。
關鍵詞:中職學校;就業服務工作體系;構建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5727(2014)09-0039-03
職業教育與經濟發展的密切關系,決定了就業服務工作在職業教育中具有重要的橋梁作用,聯系著學校和企業,聯系著學生和職業。
研究背景
上海市率先建立了中等職業學校畢業生就業公告制度。2003年,上海市中職學校畢業生就業率為96.32%;從2004年起至今,上海市中職學校畢業生就業率均高達98%以上,并且部分專業實現了100%就業。上海市中職畢業生的高就業率居全國首位,受到了教育部表彰。但就業率只是反映了畢業生在統計時間段內能夠進入工作崗位的人數比例,并不能說明畢業生進入崗位后的穩定狀態、企業對中職學校畢業生就業情況的滿意程度,也不能表明畢業生的職業生涯能持續發展。所以,高就業率背后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
(一)就業率高,就業穩定率并不高
在就業率統計工作的基礎上,筆者對所在學校近六屆畢業生3個月內的工作情況進行了調查,采用“三個月內被辭退”的學生數來反映就業穩定率。
從表1、圖1中可以看出,作為了解畢業生就業質量的重要指標,“三個月內被辭退人數”在就業人數中占了不小的比例。同時,2008屆畢業生中20多位在3個月內被辭退的畢業生,經過二次推薦后能夠全部參加工作;2013屆要求參加工作的有361人,3個月內被辭退的人數有90人,并且有的學生經二次、三次甚至四次推薦都被用人單位辭退。近幾年,類似情況有增長的趨勢。
(二)就業率高,企業滿意度并不高
筆者通過學校就業辦向與學校有校企合作關系的36家企業發放了《上海市材料工程學校畢業生就業質量調查問卷》,收回36份。問卷主要了解企業對畢業生的職業道德、專業知識、實踐能力等方面的滿意度。詳見下頁表2。
從表中數據可以看出,企業對學生的滿意度并不高。
問卷中的開放性問題主要征求企業對學校教學內容及就業工作的意見,多數企業都提出學校應加強學生的就業指導工作,提升學生的職業素質;同時,希望學校在培養學生專業技能的同時,增加相關的知識能力教育,使學生成為綜合性人才;希望學校能幫助學生取得上崗證書,幫助學生順利走上工作崗位等。
傳統的中職學校就業服務工作體系
目前,中等職業教育發展迅速,學生人數大幅增加,上海市經濟發展帶動產業結構的變化和勞動就業制度的變化,企業對畢業生的要求也不斷提高,因此,中職學校的就業服務體系受到了很大的挑戰。教育部門及各個學校都在對傳統的就業服務工作體系進行改革。
(一)傳統的中職學校就業服務工作流程
傳統模式下,上海市中職學校的學生完成三至四年的學習后,除小部分升學的學生,剩余的學生都由學校就業辦公室的專職人員負責完成聯系工作、安排面試、簽訂協議等事項。傳統的中職學校學生就業工作的基本流程見圖2。
(二)存在的問題
就業工作與學校招生和教學工作脫離 傳統的中職學校就業工作是相對獨立的,基本是由學校就業部門單獨作業來完成畢業生的工作推薦、面試及簽訂就業協議等內容。就業工作與招生工作、教學工作是脫離的。就業工作極少關注學校的課程設置,對于專業教學缺少必要的了解,因此會導致推薦工作中學生專業與崗位匹配不當的情況。就業工作也極少關注招生專業的人數分配,會導致學校培養的畢業生相對于市場崗位需求出現供大于求或供不應求的局面。
就業工作缺乏對學生就業觀的指導 傳統的中職學校就業工作內容相對單一,只負責學生從就業推薦到簽訂就業合同的過程,就業部門通常在面試前或上崗前對學生進行注意事項說明。這樣就會導致學生盲目就業,學生一旦發現自己不喜歡、不適合這份工作,就會出現工作態度消極、懶散、甚至不遵守企業規定的情形,導致就業失敗。
就業工作缺少對用人單位的回訪 傳統的就業工作與企業之間的聯系相對簡單,只是為了讓學生進入企業實習和工作,因此,只注重聯系工作前的溝通,而忽視了對進入企業的學生的情況跟蹤。這樣導致企業對學校畢業生的意見和建議不能及時反饋到學校,不利于學校修正人才培養教學方案;一旦學校畢業生與用人單位之間出現不容易解決的問題,不僅會使學生失業,更會導致用人單位與學校的合作中斷。
新型就業服務工作體系的構想
(一)新型就業服務工作體系
新型就業服務工作體系見圖3。
(二)新型就業服務工作體系的重點
就業工作定位準確,工作目標明確 如圖3所示,新型的就業服務工作體系目標明晰,是市場需求和學校教學工作的橋梁,是學校和企業進一步合作的催化劑,是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明燈。作為學校與市場聯系最為緊密的就業部門,應做好市場調查工作,將行業對人才的需求反饋給學校招生部門和教學部門,讓學校能夠根據市場需求進行合理的招生配置,并根據企業的需求改進專業教學,培養更加實用的技能人才。
就業工作內容增多,體系日趨完整 如圖3所示,新型的就業服務工作體系將學校的職業指導、就業推薦及就業后的跟蹤調查等工作進行了系統的安排。就業工作涵蓋三個主要板塊:職業指導、推薦就業和畢業生跟蹤。就業工作應使學生從學校到社會的過程變得連貫,因此,在原有的職業指導環節中增加對學生就業價值觀的教育;增加對學生存在的就業困惑和心理問題進行解決的心理指導環節;并在市場調研的基礎上進行崗前教育,確保學生第一次就業更加有效,這對學生的職業生涯發展是大有益處的。就業工作應與畢業生和用人單位保持就業后的良好溝通,做好學生就業后的數據統計工作,做好用人單位對畢業生滿意度的調查工作,做好企業和學生之間的溝通工作。這樣,能夠積累經驗,更好地開展畢業生就業工作。
就業工作重點增多,與市場緊密吻合 職業教育是與社會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聯系得最為緊密的一種教育,就業工作也需要根據形勢變化增加和轉移工作中心。因此,新型的就業工作體系根據目前產業結構中第三產業和中小企業、私營企業將成為勞動力需求增長較快的領域的變化趨勢,逐漸引導學生積極到第三產業和中小企業、私營企業就業;同時,在教學過程中積極引入“創業教育”,多方面創造條件來引導、鼓勵學生多渠道參與創業活動,不僅實現自我就業,還為他人提供就業崗位,從而為根本改善社會就業狀況做出貢獻。
就業工作方法多樣化,促進有效就業 就業工作不僅僅是就業部門的工作,而是整個學校、所有學生和社會的工作。新型的就業工作體系采用社會實踐、市場調查、企業參觀和頂崗實習、半工半讀、工學結合多種形式來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定期與合作企業舉行座談會或研討會,討論學校專業教學改革及就業工作的相關問題;積極采取家校聯系的方式,增加家長對市場的了解,改變家長對就業的傳統觀念。只有多方面開展就業工作,才能有效地促進學生就業。
構建新型就業服務工作體系的對策與建議
第一,學校加大管理力度,保障新體系的構建。建立如圖3所示的工作體系,學校需給予就業工作高度的重視,加大管理力度,對原有的工作進行整合和創新,并積極鼓勵學校其他部門及教師參與就業工作,制定學校就業工作管理條例,建立督導和獎勵機制。
第二,提高學校的教學質量,確保學生的職業技能水平。專業教學工作應根據行業背景和生產需求進行合理設置和調整,并擴大專業教學面向,不僅僅增加學生的專業知識和技能,還應為學生將來的工作變化做準備。構建專業教學質量保障體系,優化學校的教學質量。
第三,加強和規范就業師資培訓,提高就業工作能力。負責就業工作的教師不僅僅要懂得推薦、面試的工作流程,還應了解學校專業設置、行業需求和學生的心理等多方面知識。就業工作的師資隊伍建設可以由“專職”和“兼職”兩種類型組成。“專職”教師主要是學校原有的就業工作教師,可推薦其參加上海市組織的職業指導和就業工作培訓班和相關課程,在原有的業務水平上進行提升;“兼職”教師則可以為班主任、專業教師和心理咨詢師等,負責學生管理,積極配合開展就業工作。
第四,深化校企合作環節,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是專業教育實現“以就業為導向”的必由之路,也是促進學生就業的有效途徑。學校應投入更多的精力去研究和探索校企合作,考慮訂單培養、合作辦學、產學結合等多元辦學模式,以此增加學生參與一線工作崗位的實踐機會,提升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
第五,整合兄弟院校資源,完善就業信息平臺。就業信息平臺的完善需要所有的中職學校進行信息共享、資源整合。兄弟院校應充分利用信息平臺傳遞和公布的信息,發布各個行業企業人力資源的供需信息,交流各個學校的就業工作經驗,為學生推薦一些就業培訓方面的信息等。
參考文獻:
[1]馬慶發.中國職業教育研究新進展2006[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2]楊進.論職業教育創新與發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張睿,黃育云.就業結構的趨勢分析及其對職業教育的啟示[J].職業教育研究,2007(2).
[4]朱凌云.高校學生工作反饋系統的優化及機制創新[J].思想教育研究,2009(10).
[5]張德江.人才培養質量的影響因素與對策探析[J].中國大學教學,2012(2).
(責任編輯:楊在良)
就業工作重點增多,與市場緊密吻合 職業教育是與社會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聯系得最為緊密的一種教育,就業工作也需要根據形勢變化增加和轉移工作中心。因此,新型的就業工作體系根據目前產業結構中第三產業和中小企業、私營企業將成為勞動力需求增長較快的領域的變化趨勢,逐漸引導學生積極到第三產業和中小企業、私營企業就業;同時,在教學過程中積極引入“創業教育”,多方面創造條件來引導、鼓勵學生多渠道參與創業活動,不僅實現自我就業,還為他人提供就業崗位,從而為根本改善社會就業狀況做出貢獻。
就業工作方法多樣化,促進有效就業 就業工作不僅僅是就業部門的工作,而是整個學校、所有學生和社會的工作。新型的就業工作體系采用社會實踐、市場調查、企業參觀和頂崗實習、半工半讀、工學結合多種形式來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定期與合作企業舉行座談會或研討會,討論學校專業教學改革及就業工作的相關問題;積極采取家校聯系的方式,增加家長對市場的了解,改變家長對就業的傳統觀念。只有多方面開展就業工作,才能有效地促進學生就業。
構建新型就業服務工作體系的對策與建議
第一,學校加大管理力度,保障新體系的構建。建立如圖3所示的工作體系,學校需給予就業工作高度的重視,加大管理力度,對原有的工作進行整合和創新,并積極鼓勵學校其他部門及教師參與就業工作,制定學校就業工作管理條例,建立督導和獎勵機制。
第二,提高學校的教學質量,確保學生的職業技能水平。專業教學工作應根據行業背景和生產需求進行合理設置和調整,并擴大專業教學面向,不僅僅增加學生的專業知識和技能,還應為學生將來的工作變化做準備。構建專業教學質量保障體系,優化學校的教學質量。
第三,加強和規范就業師資培訓,提高就業工作能力。負責就業工作的教師不僅僅要懂得推薦、面試的工作流程,還應了解學校專業設置、行業需求和學生的心理等多方面知識。就業工作的師資隊伍建設可以由“專職”和“兼職”兩種類型組成。“專職”教師主要是學校原有的就業工作教師,可推薦其參加上海市組織的職業指導和就業工作培訓班和相關課程,在原有的業務水平上進行提升;“兼職”教師則可以為班主任、專業教師和心理咨詢師等,負責學生管理,積極配合開展就業工作。
第四,深化校企合作環節,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是專業教育實現“以就業為導向”的必由之路,也是促進學生就業的有效途徑。學校應投入更多的精力去研究和探索校企合作,考慮訂單培養、合作辦學、產學結合等多元辦學模式,以此增加學生參與一線工作崗位的實踐機會,提升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
第五,整合兄弟院校資源,完善就業信息平臺。就業信息平臺的完善需要所有的中職學校進行信息共享、資源整合。兄弟院校應充分利用信息平臺傳遞和公布的信息,發布各個行業企業人力資源的供需信息,交流各個學校的就業工作經驗,為學生推薦一些就業培訓方面的信息等。
參考文獻:
[1]馬慶發.中國職業教育研究新進展2006[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2]楊進.論職業教育創新與發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張睿,黃育云.就業結構的趨勢分析及其對職業教育的啟示[J].職業教育研究,2007(2).
[4]朱凌云.高校學生工作反饋系統的優化及機制創新[J].思想教育研究,2009(10).
[5]張德江.人才培養質量的影響因素與對策探析[J].中國大學教學,2012(2).
(責任編輯:楊在良)
就業工作重點增多,與市場緊密吻合 職業教育是與社會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聯系得最為緊密的一種教育,就業工作也需要根據形勢變化增加和轉移工作中心。因此,新型的就業工作體系根據目前產業結構中第三產業和中小企業、私營企業將成為勞動力需求增長較快的領域的變化趨勢,逐漸引導學生積極到第三產業和中小企業、私營企業就業;同時,在教學過程中積極引入“創業教育”,多方面創造條件來引導、鼓勵學生多渠道參與創業活動,不僅實現自我就業,還為他人提供就業崗位,從而為根本改善社會就業狀況做出貢獻。
就業工作方法多樣化,促進有效就業 就業工作不僅僅是就業部門的工作,而是整個學校、所有學生和社會的工作。新型的就業工作體系采用社會實踐、市場調查、企業參觀和頂崗實習、半工半讀、工學結合多種形式來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定期與合作企業舉行座談會或研討會,討論學校專業教學改革及就業工作的相關問題;積極采取家校聯系的方式,增加家長對市場的了解,改變家長對就業的傳統觀念。只有多方面開展就業工作,才能有效地促進學生就業。
構建新型就業服務工作體系的對策與建議
第一,學校加大管理力度,保障新體系的構建。建立如圖3所示的工作體系,學校需給予就業工作高度的重視,加大管理力度,對原有的工作進行整合和創新,并積極鼓勵學校其他部門及教師參與就業工作,制定學校就業工作管理條例,建立督導和獎勵機制。
第二,提高學校的教學質量,確保學生的職業技能水平。專業教學工作應根據行業背景和生產需求進行合理設置和調整,并擴大專業教學面向,不僅僅增加學生的專業知識和技能,還應為學生將來的工作變化做準備。構建專業教學質量保障體系,優化學校的教學質量。
第三,加強和規范就業師資培訓,提高就業工作能力。負責就業工作的教師不僅僅要懂得推薦、面試的工作流程,還應了解學校專業設置、行業需求和學生的心理等多方面知識。就業工作的師資隊伍建設可以由“專職”和“兼職”兩種類型組成。“專職”教師主要是學校原有的就業工作教師,可推薦其參加上海市組織的職業指導和就業工作培訓班和相關課程,在原有的業務水平上進行提升;“兼職”教師則可以為班主任、專業教師和心理咨詢師等,負責學生管理,積極配合開展就業工作。
第四,深化校企合作環節,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是專業教育實現“以就業為導向”的必由之路,也是促進學生就業的有效途徑。學校應投入更多的精力去研究和探索校企合作,考慮訂單培養、合作辦學、產學結合等多元辦學模式,以此增加學生參與一線工作崗位的實踐機會,提升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
第五,整合兄弟院校資源,完善就業信息平臺。就業信息平臺的完善需要所有的中職學校進行信息共享、資源整合。兄弟院校應充分利用信息平臺傳遞和公布的信息,發布各個行業企業人力資源的供需信息,交流各個學校的就業工作經驗,為學生推薦一些就業培訓方面的信息等。
參考文獻:
[1]馬慶發.中國職業教育研究新進展2006[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2]楊進.論職業教育創新與發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張睿,黃育云.就業結構的趨勢分析及其對職業教育的啟示[J].職業教育研究,2007(2).
[4]朱凌云.高校學生工作反饋系統的優化及機制創新[J].思想教育研究,2009(10).
[5]張德江.人才培養質量的影響因素與對策探析[J].中國大學教學,2012(2).
(責任編輯:楊在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