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延平
摘 要: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發展繼續教育,對不斷提高全民族素質,促進經濟和社會發展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從繼續教育要建設面向并服務于經濟建設主戰場的觀念,應該采取靈活學制和辦學形式,現行的管理制度入手,更好地為市場經濟服務,加強學員能力的培養,確保人才培養質量,進行了系統分析與思考。
關鍵詞:經濟建設;繼續教育;思考
一、樹立繼續教育要面向并服務于經濟建設主戰場的觀念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一種嶄新的經濟制度,它是以價值規律為基礎的經濟體系。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要想求得生存,求得發展,就必須能根據市場的需要和變化,不斷提高產品的質量,適時調整產品的結構,提高企業的現代管理水平。同樣道理,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高等學校的產品是社會主義建設的合格人才。因此,繼續教育要更好地為市場經濟服務,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尋找到自我生存和自我發展的立足點,就應該牢牢樹立面向市場、服務于經濟建設主戰場的觀念,就應該根據用人單位(市場)的需求,捕捉市場的信息,培養“適銷對路”的合格人才。這就提出了一個要求,即必須要對現行的繼續教育體制進行必要的改革,使繼續教育的辦學主體真正地面向社會自主辦學。
二、采取靈活學制和辦學形式,培養社會和市場急需的人才
現行的繼續教育體制是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的,因而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顯得有些不適應。這種不適應集中反映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對人才的迫切需求與現行教育體制不能及時滿足這一尖銳的矛盾中。要解決這一矛盾,就應該以改革現行的招生制度為突破口,從專業設置、辦學形式等方面使繼續教育更多、更廣泛地面向社會、面向市場。在辦學層次與規格上,應從單一的高層次、高規格向多層次、多規格發展,以滿足市場經濟對不同規格人才的需求。在辦學形式上,應從單一的國家辦學擴大到與社會、企事業單位聯合辦學,使人才需求與人才培養掛鉤,讓繼續教育按市場規律發展,具備供給與需求相適應的功能。
三、繼續教育應從改革現行的管理制度入手,更好地為市場經濟服務
繼續教育與全日制教育在常規管理和教學過程中雖然有許多相同之處,但在很多方面繼續教育有其自身的規律與特點。然而,多年來,我國普通高等學校舉辦的函授卻一直沿用著全日制教育的管理模式,沒有辦出繼續教育的特色。因此,在市場經濟的體制下,應該對繼續教育的管理模式進行相應的改革,使其能更好地為經濟建設服務。
繼續教育中的函授教育則有一整套自己獨特的管理方法。然而,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企業用人制度的轉換,勞動工資人事制度的改革,工學矛盾日益突出,使得在客觀上需要對不脫產的繼續教育的面授學時進行刪減,相應減少面授次數。因此,在繼續教育的管理制度上,應加強學員的自學環節的管理,注重網絡教學,做到學員的自學所需的所有教學文件的完整配套,嚴把學員的作業、考試關;并在學籍管理上采用學分制,實施彈性學制,把過程管理變為目標管理。這樣既方便了學員的學習,也使繼續教育的管理更加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
四、主動面向市場,加強學員實踐能力的培養,確保人才培養質量
繼續教育的發展,也取決于它所培養的人才是否能滿足社會的需要,是否能得到社會的認可。因此,繼續教育應注重學員綜合能力的培養,提高素質,確保人才培養質量。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市場對人才規格的需求也在發生著深刻的變化,對學生實踐能力結構的要求向“一專多能”的方向發展。因此,繼續教育應該遵循黨的教育方針,按照新的歷史條件下社會對“應用型”和“復合型”知識結構人才的要求,根據繼續教育的特點,在教學內容上,應突出學生的基礎能力的培養和訓練;在教學方法上,應突出學生的實驗、實習和現場培訓等實踐性教學環節;在教學體系上,應建立和完善一整套適合繼續教育特點的教材、教學計劃。
總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與發展已為繼續教育提供了良好的發展平臺。因此,繼續教育應該抓機遇,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遵循教育發展的基本規律,建立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運行機制,并通過深化繼續教育改革,使繼續教育更好地適應和服務于經濟建設的需要,使繼續教育在整個國民教育中發揮更大的優勢,為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實現中國夢作出更大的貢獻。
(作者單位:西安科技大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