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斌
【摘 要】初中信息技術課堂真實性的體現需要通過學生對于學科自主學習,讓學生有更多的自由性選擇來體現,讓他們通過與生活相關聯來加深課堂的真實性體現。通過真實性課堂的教學來改變當前信息技術學科不受重視,褒貶不一的現狀。本文從轉變教育觀念、把握現行新教材的特點、確立科學正確的學習方式和應用“任務驅動”教學模式四方面入手,闡述了初中信息技術課堂真實性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信息技術教學;課堂真實性;有效途徑
信息技術課作為一門必修課在學校和社會已經逐漸引起重視,但作為一門年輕的學科,在很多方面還很不成熟,學校與社會、學生與家長對信息技術的認識褒貶不一。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熟練使用計算機快速獲取信息、傳輸信息、處理信息和利用信息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奠定學生應用計算機技術自主學習的基礎。
信息技術課是一門實踐性和實用性很強的學科,它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是與其它學科全然不同的一門新興學科,具有很強的綜合性,涉及眾多的基礎學科和邊緣學科。信息技術技能將成為當今初中生必須掌握的一項基本技能,信息技術也將會成為初中生終身學習所必備的工具。
現在使用的新教材的出發點是促進學生基礎的全面、持續的發展,其基本理念是突出體現普及性、基礎性和發展性,關注學生的感情、態度、價值觀和學生對信息問題解決的思路與能力的培養,使學生獲得信息技術的相關基礎知識和一般動手技能,為其終身持續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信息技術教材的圖文并茂、生動活潑極具吸引力,更是提高了學生對信息學科的學習興趣。且利用計算機的交互功能,使計算機在教學軟件的控制下,承擔了教師的部分職責,為學生提供及時有效的幫助,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要求;學生從“被灌輸”的傳統狀態轉向“自主學習”模式,每個學生都能在計算機和教學軟件的適當引導下,自主地控制自己的學習過程。這種交互式教學既能保持學生對學習的興趣,又為學生的主動參與創造了有利的條件,真正體現了學生的認知主體作用。
初中課堂的真實性的體現首先要求我們轉變教育觀念,不能再單純做知識方面的權威,使用傳統的填鴨式的教學方法將書本上的知識原原本本灌輸給學生,而應充當指導者、合作者和助手的角色,真正體現學生為主體的模式,與學生共同經歷知識探究的過程,真正將課堂交給學生,讓他們有針對性、選擇性的進行知識的學習。只有教師的觀念轉變了,才能真正實現身份的轉變,課堂才能真實存在。反之,如果教師的觀念沒發生轉變,即使面對新教材,仍舊會走上以前的老路。作為一名初中信息技術學科的教師,一定要把握好教材中關于真實性的體現方法,將還給課堂真實性的理念貫穿于課程全程教學之中。
其次,要全面把握現行新教材的特點。教師的任務是引導學生更深入的進入到教材中去,去“感悟”和“品味”教材的內容,通過教師的“引導”使學生掌握信息技術的基本知識概念和形成一定的動手實際操作能力,從而來提高學生的綜合信息素養。因此我們要正確處理好課程標準與教材的關系:課程標準是一個要求貫穿于教學中的“綱”;而教材是教學的具體內容,是課堂教學的具體依據。
重建師生課堂生活從而幫助學生確立科學、正確的學習方式,我覺得是真實性課堂的一個重要內容。那么,如何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呢?正確認識學生。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這已成為我們的共識。關鍵是課堂教學不能像過去那樣,不顧學生的生活經驗和思維方式,采用以灌輸為基本特征的接受式學習方式,而應帶之以學生主動參與、主動探究、主動合作等新型的學習方式?,F在信息技術學科中的好多內容出現在其它學科中,與大家的日常生活緊密結合在一起。通過學生生活經驗的內容來與課程教材中內容的對比,使得學生對于課堂的教學內容很感興趣,也增強了學生的學習動力。這樣的學習方式則是真實性課堂的一個體現。
當然,初中信息技術教學中也面臨著這樣一些問題:
1.初中學生起點層次不齊。由于小學學校對于學生的信息技術學科不是很重視,課程開設不足,導致有些學生幾乎是零起點,對于這批學生來說,課堂真實性的體現難度加大。因為需要先使得這批學生有信息的基礎知識和一定的實踐動手能力,然后才能逐漸體現真實性。
2.學校、學生思想上都不太重視這門課程。現在畢竟是應試教育,一切都圍繞中考指揮棒轉。信息技術不參與中考,學生、學校感覺信息技術學得好不好無所謂,只要能通過考查就可以了,反正不影響中考成績,學生和其它科目的老師都將信息技術課當做學生放松的科目,上課就是玩玩的而已。學校信息技術老師也并不是精力能全部的投入到教學中去,大部分的精力都在被教學以外的其它雜事所占,大多數信息技術老師都認為自己是學校打雜的。
3.大多數教師仍采用廣播教學——“教師示范操作,學生跟著學操作”,造成學生在學習上具有一定程度的依賴性,而不習慣自己主動通過閱讀教材或從其它途徑(如軟件的幫助系統或網絡)來獲取學習信息,導致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拓展和遷移能力較差。加之信息技術課的課時有限,課程所覆蓋的內容多而廣,如果按傳統的“教師講、學生聽,學生做、教師輔導”的方式上課,在有限的課時里完成規定的教學任務,將是一件相當困難的事情。
因此,我們應用“任務驅動”教學模式,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創建真實的教學環境,讓學生帶著真實的學習任務而自主地學習。“任務驅動”教學模式符合計算機系統的層次性和實用性,提出了由表及里、逐層深入的學習途徑,便于學生循序漸進地學習信息技術的知識和技能,就是讓學生在一個個典型的信息處理“任務”的驅動下展開教學活動,引導學生由簡到繁、由易到難、循序漸進地完成一系列“任務”,從而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識的脈絡,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培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以及用計算機處理信息的能力。
初中信息技術課堂真實性的體現需要我們大家通過努力來達成,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處理信息的能力和創新能力,通過人機交互,學生自主探究,協作學習,小組合作等方式,不斷創新實踐,提高了教學質量。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京市弘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