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志偉+曹偉+黃亞娟
摘要:奶牛子宮內膜炎主要以子宮炎癥為主,多因產后胎衣不下,化膿性陰道炎引起。子宮炎癥是奶牛產科病中的一種常見疾病,也是引起奶牛不孕的重要原因。對奶牛子宮內膜炎的防治措施進行了介紹。
關鍵詞:奶牛子宮內膜炎;預防;治療
中圖分類號:S8238.9+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7-273X(2014)07-0034-02
收稿日期:2014-06-18
作者簡介:黃志偉(1980-),男,陜西勉縣人,助理獸醫師,主要從事奶牛養殖的疾病防控等工作。
子宮內膜炎是一種常見的母畜生殖器官疾病,是導致母畜不孕的主要原因之一。奶牛子宮內膜炎的發生原因主要有:產房衛生條件差,臨產母牛的外陰、尾根部污染糞便而未徹底洗凈消毒;助產或剝離胎衣時,術者的手臂、器械消毒不嚴格,胎衣不下腐敗分解,惡露停滯等,均可引起產后子宮內膜感染。另外,飼養環境差、管理不當、自身抵抗力低、營養不平衡等也可引起子宮內膜炎。
1 癥狀
根據病理過程和炎癥性質可分為急性黏液膿性子宮內膜炎、急性纖維蛋白性子宮內膜炎、慢性卡他性子宮內膜炎、慢性膿性子宮內膜炎和隱性子宮內膜炎。通常在產后一周內發病,輕者無全身癥狀,發情正常,但不能受孕;嚴重的伴有全身癥狀,如體溫升高,呼吸加快,精神沉郁,食欲下降,反芻減少等表現。患牛拱腰、舉尾,有時努責,不時從陰道流出大量污濁或棕黃色黏液膿性分泌物,有腥臭味,內含絮狀物或胎衣碎片,常附著尾根,形成干痂。直腸檢查,子宮角變粗,子宮壁增厚。若子宮內蓄積滲出物時,觸之有波動感。
2 診斷要點
(1)陰道內經常流出膿性分泌物,有時含血液或假膜,臥地后流出更多,病畜常弓背努責;慢性子宮內膜炎經常從陰門內流出少量稀薄、污白色或混有膿液的液體;隱性子宮內膜炎多無外表癥狀,僅見發情時子宮排出的分泌物略微渾濁,屢配不孕。
(2)陰道檢查。子宮頸略微開張并伴隨有渾濁的分泌物排出。
(3)直腸檢測時子宮角體積變大,宮體薄厚不一。有滲出液時,壓之有液體波動感和輕微疼痛感。
(4)急性子宮內膜炎病畜體溫迅速升高,食欲減退,反芻緩慢,有些病例全身癥狀不明顯;慢性子宮內膜炎全身癥狀多不明顯,但病畜逐漸消瘦,性周期紊亂,有的多次配種不孕或者妊娠后發生隱性流產或習慣性流產。
3 治療
治療的基本原則是:促進子宮內炎性滲出物的排出,消除或抑制子宮感染,增強子宮免疫功能,加速子宮的自凈作用。
3.1 沖洗子宮療法
沖洗子宮療法是治療急性和慢性子宮內膜炎的有效方法。治療原則是清洗子宮,消除炎癥,先用1%的鹽水(36~40 ℃)反復沖洗子宮直至回流液清亮為止,達到凈化子宮的目的,再用青霉素100萬U、鏈霉素100萬U、紅霉素0.6 g,用20~50 mL生理鹽水灌入子宮內。
3.2 子宮內藥物灌注療法
子宮內藥物灌注是在進行子宮沖洗后的善后治療,在清除了子宮炎性分泌物基礎上,利用抗菌素、防腐劑等對子宮進行保護性治療,起到抗炎、消毒、抗感染的作用,往往收到滿意的效果。常用藥物有: ①抗生素:土霉素或金霉素3 g,用生理鹽水500 mL稀釋后沖洗,5 d一次,連用2~3次;②碘制劑:對于慢性子宮內膜炎,可用魯格爾氏液(5%復方碘溶液20 mL加蒸餾水至500 mL),20~50 mL,5%碘酊注入子宮內,對膿性和卡他性子宮內膜炎有較好療效;③磺胺類:常用磺胺油懸混液,即磺胺10~20 g,石蠟油20~40 mL,灌注子宮內治療慢性子宮內膜炎;④魚石脂:10%魚石脂液10~20 mL灌注子宮,對壞死性、壞疽性子宮內膜炎療效顯著。
3.3 全身治療
惡露明顯化膿和子宮內膿性分泌物較多時,應加大劑量使用抗菌素,并配以強心、補液,糾正酸堿平衡,防止酸中毒和敗血癥;靜脈注射5%~10%葡萄糖并補液,補充維生素C,肌注維生素A、D、E合劑及靜注鈣制劑。
4 預防措施
4.1 加強飼養管理
科學合理的利用飼草、飼料資源,提高奶牛的營養水平,是預防奶牛子宮內膜炎,提高奶牛繁殖能力最根本的措施。此外,對產后子宮內膜炎的奶牛做到早發現、早治療,以避免錯過最佳的治療時機,也是非常重要的。
4.2 搞好牛場環境衛生
場地、牛床、牛舍、運動場應保持干燥衛生,定期消毒;及時處理牛舍及運動場糞便、積水、污水;定期刷拭牛體,保持牛體清潔、干燥。春夏季節注意殺滅蚊蠅,減少蚊蠅和其他昆蟲傳播疾病和對奶牛的騷擾。
4.3 控制產前、產后感染
(1)避免過早配種,減少難產的發生。獨立產房,定期消毒,母牛分娩前應對分娩環境和母牛外陰等處仔細消毒,盡量讓母牛自行分娩,不要過早助產,只在難產時給予適當助產,助產時術者手臂和器械嚴格消毒,科學助產,防止產道的損傷。如發生胎衣不下、分娩、助產時產道損傷、產后惡露異常等應及時正確治療。
(2)在奶牛生產中,應重視懷孕后期和產后期奶牛的日糧平衡,尤其是維生素A、維生素D、維生素E和微量元素硒、錳、鈷以及礦物質鈣、磷等的比例。臨產前2周應轉入產房實行單獨飼養,并進行健康檢查。對產后期奶牛,應盡快恢復其體力,增強奶牛抗病能力,可靜脈注射葡萄糖或葡萄糖酸鈣,肌肉注射催產素防止胎衣不下,在產后24~48 h,應向子宮內灌注抗菌素1次,以防產后子宮感染。如果奶牛產后12 h胎衣仍然不下,此時應采取子宮內注碘制劑和10﹪氯化鈉等措施防止子宮感染。
(3)產后1周應注意產床、母牛外陰及后軀衛生。產后1個月應預防產后癱瘓、乳房炎、酮病等疾病的發生。在奶牛管理上,要注意環境衛生、提供良好的飼養條件,牛舍、產房要經常打掃和消毒,保持清潔、干燥的環境。夏季加強通風,冬季注意保暖,用具應定期嚴格消毒。
4.4 避免配種和子宮灌藥的污染
人工授精和子宮灌藥時,對器材、人員手臂、母牛外陰要嚴格消毒,以防引起奶牛生殖器官感染。輸精槍通過子宮頸褶皺時應該動作緩慢,以避免損傷子宮頸或子宮黏膜而引起子宮感染。
4.5 注意產后調整
產后藥物調整是促進子宮復舊、促進母牛早發情的重要措施,對產后子宮收縮乏力的奶牛可以注射雌激素、垂體后葉素等藥劑。也可以灌服調理氣血、活血化瘀、促進子宮收縮、促進和恢復產后母畜生殖功能的中藥,如產后宮康王、生化湯、補中益氣湯、桃紅四物湯等。對正常分娩的奶牛,分娩后即灌服生化散為主的純中藥制劑或清宮液50mL。在產后一個月及時檢查奶牛子宮復舊情況,對復舊不好的奶牛及時給予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