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寧
【關鍵詞】初中數學 高效課堂 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4)09A-
0017-01
高效課堂是當代新教學理論之一,核心在于提高課堂的高效性、互動性、娛樂性,讓學生更自然、真切、積極地融入課堂環境中,從而形成良好的學習氛圍。高效課堂要求教師將重點知識、難點知識拆分開來,一點一點地教給學生,從而幫助學生提高學習能力、領悟能力,并且在引導式的學習環境下掌握一定的學習技巧、解題技巧,提高自學能力。
一、有形教學,形象直觀
高效課堂必須滿足“課堂教育”的本質要求,即滿足學生的平均需求。這就要求高效課堂的教學重點是強化基礎知識,解析基礎概念,培養基礎、常規習題的解題能力,使學生形成數學思想,掌握解題技巧。在教學中,教師應靈活運用適當的教學方法,使抽象的數學知識變得直觀形象。
例如,教學“空間幾何基礎點、線、面”的內容,教師可以這樣進行教學設計:首先,教師提供傳統的教學模具——三角形和矩形,讓學生親手拉一拉。學生發現,三角形拉不動,矩形則很容易拉動,此時學生產生疑問。教師啟用多媒體課件,播放影像資料。多媒體顯示屏上出現一個三角形、一個矩形和四個小人,小人分成兩組分別去拉三角形和矩形的各個頂點。在演示過程中,學生們驚奇地發現,小人在拉相鄰的兩個頂點時,三角形和矩形都不會變形,但當小人去拉矩形對角線的兩個頂點時,矩形就發生形變。在矩形中添加任意一條對角線,結果小人再怎樣拉各個頂點都拉不動了。學生陷入沉思,此時,教師將原二維板面變成三維板面,學生發現兩個點只能確定一條線段,確定不了二維板面的方向,三個點可以在二維板面內形成一個三角形,這個三角形的方向也就是二維板面的方向,這個關系是唯一的。當再多出一個點時,平面內出現一個矩形(兩個三角形),此時只能滿足一個三角形必在二維板面內部,而第四個點可以繪制在這個二維板面之外。這樣,畫出來的一個矩形(兩個三角形)不一定必在該二維板面之內,這四個點(兩個三角形)可以繪制出兩個相交的板面,而每個板面內含有一個三角形。之后,教師為學生演示一段Flash動畫:一個黑點向左移動變成一條線段,整條線段向上移動變成一個矩形,矩形向所在二維平面外移動形成一個長方體。這樣教學,能讓學生直觀地理解點動成線、線動成面、面動成體的關系,以及點如何確定平面間的關系,為學生發展空間思維打下基礎。
二、以學定教,探索發現
我們可以將傳統的課堂形式比作思維的“順”過程,那么高效課堂中應該存在思維的“逆”過程,即通過問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解題欲望,并在解題過程中對知識點進行總結,提高學習效率。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應該以學定教,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和發現。
例如,教學“棱柱”的內容時,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構建情境模式。初中階段的學生,普遍對新鮮事物充滿好奇心。上課時,教師展示漂亮的包裝盒,讓學生觀察它是什么幾何體。學生回答:“棱柱體。”然后,教師問學生:“同學們,你們想不想學習折疊這個禮盒?”學生異口同聲地回答:“想?!比缓?,教師讓學生用事先準備好的紙板折疊禮盒,禮盒制作完成后,教師接著提問:“同學們,你們回想一下,折疊禮盒時,棱柱的上、下底邊一樣嗎?各有幾條邊?你如何證明?每個側面的形狀又是怎樣的?”教師要求學生分組討論。這樣教學,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促使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同時,在動手制作禮盒的過程中,學生能夠發現并掌握棱柱的特性。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觀察能力、動手能力因此得到了提高,同時,激發了學生研究平面圖形與立體圖像內在聯系的興趣,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
三、聯系實際,綜合運用
興趣是高效課堂的基礎和核心。使枯燥的數學知識和習題變得貼近生活、富有樂趣,是打造高效課堂的關鍵。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做到理論聯系實際,引入鮮活的生活素材,引導學生綜合利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例如,教學“相似三角形”的內容,教師可以將相似三角形的等比例性質移植到現實生活中,設計題目:一個施工隊測量員由于器材出現問題,只能采用徒手測量法測量建筑物的高度,已知該測量員所立的標桿長為3m,在太陽下其影長為1m,測得建筑物影長為7m,問建筑物的高度是多少?這道題目主要考查了學生“數形結合”的解題能力,將標桿、樓房看做是一個平面內的兩個三角形,其中以樓房為底邊的三角形包含以標桿為底邊的三角形,并且兩者擁有同一個頂點,可判定這兩個三角形為相似三角形,從而利用相似圖形的等比例性質進行解題。設計這樣的習題,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解題興趣,而且培養了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實現了高效課堂。
總之,在新課程背景下,教師應積極探索,大膽創新,打造高效的初中數學課堂。
(責編 雷 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