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霞
【關鍵詞】開放式課堂 小學數學 構建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4)09A-
0018-01
小學數學課堂呼喚理性的開放,這就要求教師善于把握教學的各個流程,讓學習氛圍、內容、目標、評價等都能坦然地面對學生,讓學生成為教學活動中最具活力的因素,從而達成“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的學習目標,也使數學教學充滿智慧。
一、讓課堂成為活水之源
現代課堂教學的主張首先是讓學生動起來,其次才是在教師引領下的有效數學活動。我們應營造民主、平等、自由的教學氛圍,用真心和愛心點燃學生的探究熱情,喚醒學生創新的欲望。
例如,在蘇教版三年級上冊《解決問題的策略》教學中,首先,引導學生審視教材的主題圖,讓他們在觀察中發現基本的信息,找準關鍵點;其次,組織學生自主嘗試,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去嘗試表達例題中的基本關系,凸顯自己的個性;三是開展學習匯報展示活動,讓學生展示自己的思考過程和策略。有的學生用文字描述:第一天35個,第二天比第一天多5個就是35+5=40(個),第三天比第二天多5個是40+5=45(個)……從而梳理出第四天、第五天,甚至是更多的天數。有的學生采用“文字+數字”方式,第一天:35個,第二天:35+5=40(個),第三天:40+5=45(個)……有的學生則采用列表格的方式:
開放的教學架構,讓學生走到了學習探索的最前列。沒有教師的刻意引導,也沒有部分優秀學生的經驗覆蓋,而是在一種民主、自由的情境中,學生充分發揮出自己的潛能,在研究、在嘗試,所以我們看到了學生所思考到的不同的策略。學生會在傾聽、比較中,找尋到最佳的解決問題策略。
二、讓生活成為數學資源
用教材教,是課程改革的追求,也是有效教學的根本舉措。把準教學內容的開放,讓數學學習更加靈活,讓數學知識更加豐富有趣;將教學內容緊緊地與學生的生活聯系起來,使之成為學生創新學習的有力憑借;努力挖掘生活中的教學資源,并把數學知識寓于學生喜聞樂見的活動之中,引領學生用數學的思維去審視、分析、解答簡單的實際問題。
例如,在蘇教版三年級上冊《千克和克》教學中,首先,組織學生匯報自己的體重,使千克這個知識點直接顯現出來,以豐富學生的感知;其次,引導學生回顧生活中見過的事物,說說哪些物品是用千克作單位的;再次,組織討論:“你認為1千克有多重?”“生活中哪些物品的重量最接近1千克?”學生在小組合作中會不斷總結出:1袋食鹽500克,2袋就是1千克;5只梨大約是1千克;15個雞蛋大約是1千克;2袋紅棗總量是1千克……
這樣的舉例拓展了學生的視角,豐富了學生的感知,從而讓千克和克的學習更加貼近學生的生活,讓學生在親切的氛圍中學習知識、感悟知識,有助于學生獲得更真實的表象。把數學內容嫁接到生活中,用學生熟悉的素材來建構認知,會使數學學習更有效度。生活事例的展播,使數學知識擺脫了抽象、空洞的桎梏,體現了真實生活中的重要構成,讓數學學習充滿活力。
三、讓活動成為學習靈魂
著力打造開放式的教學活動,勢必讓數學課堂喚發勃勃生機。建立一種開放性、綜合性的教學形式,融合多種有利因素,讓多媒體技術、集體教學、個人探究和小組合作等學習形式成為數學課堂中最堅實的力量。開放各式活動,讓學生能夠靈活地運用自己的知識、經驗、思考和創造投入到新知的探索中,挖掘課堂上及時生成的有利因素,讓課堂更精彩,讓學習更具智慧。
一是引發自主活動。如在教學蘇教版六年級上冊《長方體和正方體》時,為深化長方體表面構成的理解,幫助學生建立對應的空間形象,筆者設計了“做一個新紙箱”活動。為了讓思維水平處于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自發動起來,可以引導學生用長方形、正方形紙片進行粘連;也可以指導學生用長方形紙片進行折疊、剪拼,創造出形式各異的長方體;還可以讓部分學生想象出腦海中的長方體展開圖,用畫示意圖的方式畫出自己的思考等。
二是引導合作探究。創設學生合作學習的情境,讓每一個學生都能釋放出自己的精彩,讓數學活動成為一個鮮活生動、富有創造性的探索之旅,就一定能收獲無限的精彩。同樣,在上述操作中,學生在交流中還會得到3個面、4個面、5個面構成的正方體。群體的交流拓展了學習的視野,也開闊了學生的視角,不僅創造性地完成學習任務,還能促進學生深層次的學習體驗。
總之,開放式的數學教學,不僅能改善當下課堂教學的格局,讓數學教學多一份靈智,還能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促進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教師應讓課堂走向開放,讓課堂充斥民主氣息,流淌著智慧的靈光。
(責編 林 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