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小影
【關鍵詞】小學數學 情智點 體驗點 思維點 創新點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4)09A-
0033-02
課堂應該是學生的情智、思維、創新生成且生長的地方。在課堂教學中,小學數學教師應充分了解和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筆者認為,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應關注以下幾個“點”。
一、培養興趣,把握“情智點”
著名教育家皮亞杰說:“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賴于興趣。”當人對某種事物產生一定興趣時,他就會表現出探究的欲望,積極地去追求、探索。小學生一旦對所學習的知識產生興趣,就會產生內在學習動力,這種積極的學習情緒,促使學生主動開展學習。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把握學生的“情智點”,讓學生對將要探究的知識產生興趣,進入積極的學習狀態,提高學習效率。
例如,“角的度量”是學生學習的難點之一,有的學生在量角看刻度時,分不清內、外刻度線。怎樣才能讓學生明白什么時候看內刻度線,什么時候看外刻度線呢?關鍵點在于學生能否熟練地根據內、外刻度線找到指定度數的角。筆者抓住學生喜歡玩“翻線”的心理,和學生一起玩游戲:將一根線從量角器的中心穿過,線的一端與0刻度重合,任意拉動線的另一端,讓學生認識1度的角。接著讓學生動手從外刻度線用線拉出20度的角和160度的角,再從內刻度線用線拉出20度的角和160度的角。然后,筆者用線拉出一個角刻度線指向60度和120度的角,讓學生判斷所拉出的角是60度還是120度,并說明為什么。學生通過觀察、思考得出“角的一條邊與哪圈的0刻度線重合就讀哪圈的數”的結論。然后筆者要求學生同桌合作,一個學生說角的度數,另一個學生在量角器上拉出對應的角。這樣教學,讓學生自主發現、感知,順利地攻克了教學難點。
二、聯系生活,把握“體驗點”
數學和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數學課程標準強調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要求數學教學必須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使學生體會到數學知識就在身邊,體驗到數學的趣味和作用,感受到數學的魅力。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努力拓展學生的體驗空間,引導學生重視數學經驗的積累,促使學生在生活中學數學。聯系生活實際,可以讓學生充分認識到數學來源于生活,所學的數學知識最終將服務于生活。這樣教學,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教學“24時計時法”的內容,筆者在教學前一周就給學生布置了以下觀察任務:請仔細觀察,晚上新聞聯播開始播放時,電視上顯示的時間是多少,鐘面上顯示的時間又是多少;早間新聞開始播放時,電視上顯示的時間是多少,鐘面上顯示的時間又是多少;中午12:00時,電視上和鐘面上顯示的時間分別是多少。下周的數學課上,請你把自己的發現和疑問說出來,和大家一起分享。這樣的學習任務,在無形中把“24時計時法”的知識滲透到學生的生活實際中,讓學生體會到“身邊處處有數學”,從而達到數學與生活的和諧統一。
三、增強實踐,把握“思維點”
著名教育家皮亞杰說:“兒童的思維從動作開始,切斷動作與思維的聯系,思維就不能得到發展。”小學第一學段的學生的思維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第二學段開始向抽象邏輯思維過度。教師應根據小學生的認知特點和數學知識本身的邏輯關系,在知識建構過程中盡量讓學生親自動手操作、驗證,給學生提供盡可能多的動手、動腦、動口的機會,引導學生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使課堂處于一種積極探索的有序狀態,使抽象的數學概念變得形象化、具體化、直觀化,使學生逐步由感性認識發展到理性認識,促進知識的自我內化,從而形成能力。
例如,教學“進一步認識幾分之一”的內容時,筆者拋出一個開放的問題:“給你一分鐘時間,你能創造出幾分之一?”學生迅速拿出學具(圓形、正方形、長方形),有的同學用直尺邊量邊畫,有的同學邊折邊涂……匯報時,學生們小手高舉,都想展示自己的創造成果。有的學生說:“老師,我把圓形紙片平均分成4份,其中一份是這個圓的1/4。”有的學生說:“我能創造出任何分之一,也就是說,想創造幾分之一,就把這個圓平均分成幾份,其中的一份就占這個圓的幾分之一。”有的學生說:“老師,我還發現1/4和2/8一樣大。你看,2/8是把這個圓平均分成8份,其中的2份是這個圓的2/8。如果把2份看成1大份,不就和1/4一樣了嗎?它也和4/16、5/20一樣大!”學生們的發言很精彩,他們經歷了“動手操作→觀察→比較→思考→得出結論”的過程,從而使知識由“物化”轉化為“內化”。這種通過學生動手操作學具、親身經歷數的形成過程的教學方法,不僅給每一個學生提供了自我表現的機會,而且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均獲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就感,也使學生長時間保持注意力集中。這既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又大大提高了學生的思考能力和表達能力。
四、突破需求,把握“創新點”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探索者。”兒童對興趣的持續期雖然較短暫,但往往很強烈。因此,當學生對某種事物產生好奇并急于了解其中的奧妙時,教師不要直觀地將知識告訴學生,而應充分相信學生的自我認知潛能,鼓勵學生自主探索,積極進行觀察、實驗、猜測、推理、交流、展示等數學活動,讓知識進一步生成。
例如,教學“統計”的內容時,筆者先出示三年級某班第一小組的男生、女生進行套圈比賽(每人套15個圈)的統計圖(如圖1、圖2)。
然后,筆者提問:“是男生套得準一些,還是女生套得準一些?”有的學生認為男生套得準一些,有的學生認為女生套得準一些,大家的意見不統一。筆者引導:“到底誰套得準呢?我們這樣亂猜,即使猜對了,也只能說明運氣好。你能用什么辦法來證明自己的猜想嗎?”學生陷入沉思,教室里靜悄悄的,大約過了半分鐘,一個學生邊演示邊說:“老師,我有一個辦法,我在圖里‘移一移就知道了。您看這種辦法行嗎?男生中張明套的圈最多,移一個給李小鋼,再移一個給陳小杰,這樣他們三人都和王宇一樣套中7個。女生中吳燕、史敏敏套的圈比較多。吳燕移2個給劉小娟,再移2個給沈明方,史敏敏移1個給孫蕓,這樣每人都套中6個。可見,男生套得準一些。”另一個學生說:“老師,我還有不同的方法。男生把比李小剛多的圈拿出來平均分,女生把比劉曉娟多的圈拿出來平均分。我的這種方法可以叫做‘平分差。”筆者肯定了學生們的方法,進一步進行引導:“通過移動的方法,我們得出‘男生套得準一些的結論。大家有什么好的方法,能算出男生、女生平均每人套中幾個?”很快,學生就想到了用“求和平均”的方法。在教學中,筆者沒有直接告訴學生相關結論,而是啟發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去自己解決問題,引導學生主動猜想、實踐、推斷和驗證,在此過程中,筆者僅僅是適時加以點撥。這樣教學,不僅使學生掌握了科學的探究方法,而且培養了學生勇于創造的精神。
筆者認為,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如果教師能夠把握住上述幾個關鍵的“點”,大膽放手,引導學生去發現、探索,能使“教”和“學”產生良好的效應,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積極性,提高小學數學課堂的教學效率。
(責編 雷 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