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朝耀
【關鍵詞】閱讀教學 自主探究 引導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4)09A-
0048-02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勵自主閱讀、自由表達,充分激發他們的問題意識和進取精神,關注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閱讀教學中,如何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學生的進取精神呢?筆者認為,閱讀教學應重視一個“導”字。“導”是發揮學生主體地位,促進學生在認知、情感、個性行為等全面發展的有效途徑。
一、潛心誘導,激發自主探究的動機
動機是學生開展自主探究學習的內驅力。學生對自己所從事的探究活動具有強烈的求知欲,學習動機內驅力能把學生的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使學生投入到探究活動當中。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學生強烈的好奇心激趣導課,通過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產生探索新知識的欲望。如教學人教版語文第九冊《“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一課時,教師可以緊扣文章中心,從審題入手引發學生思考:“看到課題,你想說什么?‘精彩和‘糟糕這組反義詞同時出現在一個課題中,你認為作者的目的何在?”從課題引發學習動機,能夠讓學生大膽質疑,處于積極、好奇的狀態之中。教師因勢利導,引入新課,激發了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的動機,使其萌發實現目標的心理傾向,有效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二、耐心疏導,樹立自主探究的信心
對小學生來說,如果沒有強烈的求知欲,他們就不會產生參與意識,其主體性作用也不能得到發揮。在閱讀教學中,要使學習活動成為學生的內在需要,使學生在疑惑處、爭議處不失學習信心,教師必須導在關鍵處,并著力營造寬松、和諧、融洽的教學氛圍,使學生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樹立起自主探究的信心,為自主探究學習活動創造條件。
(一)要“導”在學生的疑惑處
教師要在創設問題情境后,讓學生在學習小組中展開討論、自由交流,充分發表自己的觀點,并學會傾聽、尊重他人的意見,以此增強學生主動參與的意識。如在教學人教版語文第五冊《小攝影師》一課時,針對文中“小男孩哭著,跳上一輛電車”這句話,有一位學生提出問題:“小男孩走后會發生什么事情?”這個問題有很大的思維空間,筆者抓住時機組織學生積極討論問題,激活了學生自主學習的氛圍,增強了學生學習的信心。
(二)要“導”在學生的爭議處
由于每個人生活經驗不同,學生的閱讀往往帶有強烈的個人主觀色彩,既會對問題有正確的認識,又難免存在偏離主題的答案,或是超越“常規”的想象。對此,教師不能急于下結論,而應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結合教學需要發揮情感效應,多角度給予學生包容性的評價,以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并進行必要的疏導,使學生最終形成正確的認識。如在教學人教版語文第九冊《地震中的父與子》一課時,教師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假如你是這位父親,你會這樣做嗎?”有學生認為文中的父親太冒險,假如有余震父親將可能失去自己的性命。對于學生的不同見解,教師給予了導向性的疏導和評價,讓學生從中悟出“只要自己不斷努力,就會有收獲”的道理。實踐證明,教師“導”在學生疑惑處,“導”在學生爭議處,使學生學會學習,這是閱讀教學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關鍵。
三、細心指導,培養自主探究的動力
俄國科學家巴甫洛夫說:“懷疑,是發現的設想,是探索的動力,是創新的前提。”學生在學習中的創造性品質首先表現在“質疑”上。教師要在教學活動中為學生創造主動探究的條件,激發學生自主探究的動機,讓學生常有疑點、常有問題、常有思考、常有創新,最終促進思維發展,形成自主探究的學習能力。筆者在教學實踐中細心指導,運用了“兩抓”“兩重”的教學方法,對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起到了很好的促進作用。
(一)抓導讀線索
現行教材在每組課文前都安排了“導讀”(單元教材分析)內容,簡要介紹了本組課文的組成及學習內容,指出基本訓練重點,提出學習中要注意的問題。教師在教學本組課文前引導學生讀懂“導讀”內容,明確學習目標,從而讓學生掌握學習主動權,使學生有章可循進行自主學習。例如在教學人教版第十一冊第五組課文時,筆者引導學生閱讀“導讀”內容后,學生便明白學習本組課文應解決以下問題:1.認真閱讀課文,理清文章的思路,體會含義深刻的句子,感受魯迅先生的崇高精神;2.學習描寫人物的一些基本方法;3.讀魯迅的作品或關于魯迅的文章,觀看與魯迅有關的影視作品。根據上述提示,學生可以有的放矢地進行自主探究學習。
(二)抓預習提示
古人云:“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語文教學如能安排學生在預習中自我感悟,自得新知,從課題、詞句、內容入手,讓學生學會提出問題,嘗試解決問題等,將收到良好的學習效果。如在教學人教版語文第十冊《再見了,親人》一課時,筆者在課前設計預習提示:“課題中的親人指誰?課文主要寫什么?哪些句子較難理解?”通過預習提示,學生感知全文內容,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同時為學生下一步合作學習、共同探究奠定良好的基礎。學生在預習中生疑,培養了自主學習能力,提高了學習效率。
(三)注重課中訓練
在學習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把自己弄不懂的問題提出來,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在讀中感悟,并和大家共同探究。如在教學人教版語文第九冊《“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一文時,學生在學習中提出以下問題:1.課題中的兩個詞組為什么要加引號?2.對同樣一首詩,為什么父親和母親的評價截然相反?3.父母親各不同的評價對孩子起了什么作用?教師引導學生以讀代講、以學代教,讓學生對問題進行比較、討論,有助于學生更好地讀懂課文。
(四)注重課后總結
學生理解課文之后提出質疑,是學生學會讀書的體現。在學生積極參與課文學習之后,教師應該有針對性地對學生的學習活動進行指導和總結。如在教學人教版語文第十一冊《荔枝》一課后,學生質疑:“母親為什么舍不得吃一顆荔枝?怎樣從‘荔枝依舊年年紅中體會作者的感情?”對于學生提出的問題,教師可指導學生再讀課文,并引導學生以小結的形式回答問題:“你能用一句精練的話贊美這濃濃的母愛、綿綿的親情嗎?”這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進一步理解課文內容。
四、精心引導,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愛因斯坦說:“想象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才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并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閱讀教材中一些地方故意不把意思說透,給讀者提供了想象的空間,教師應該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展開合理的想象,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如針對人教版語文第七冊課文《一個蘋果》中“一個蘋果轉了一圈,還剩下大半個蘋果”這句話,教師引導學生展開想象“這大半個蘋果最后被吃完了嗎?”學生大膽想象,有的說:“最后每個人又一次吃一小口蘋果。”有的說:“大家都舍不得吃蘋果。”教師立足于學生實際,探索行之有效的思維訓練模式,有利于學生參與課堂,獲得學習主動性,培養了創造性思維能力。
總之,教師在閱讀教學中必須牢固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運用潛心誘導、耐心疏導、細心指導、精心引導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學習,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做學習的主人。
(責編 楊 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