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巍
摘要:高校學生管理工作經過多年的探索與實踐,已經逐漸形成了以人為本的理念,樹立以人為本的理念既是構建和諧校園的需要,也是高校在新形勢下培養合格人才的需要。堅持以人為本做好高校學生管理工作,就要統一認識,強化思想,建立健全體制,建立新型的師生、校生關系,形成高校學生管理工作新模式,努力增強學生管理工作的科學性,真正讓以人為本實踐到位。
關鍵詞:以人為本;學生管理;高校
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貫穿于科學發展觀各個方面與環節的靈魂和主線,以人為本理念要求一切為了人、一切依靠人,而高校學生管理工作的對象是學生,工作的過程要圍繞學生展開,工作的宗旨是促進高校教育和學生自身的發展。因此,高校學生管理工作與以人為本理念聯系緊密,在高校學生管理工作中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就必須樹立以人為本的理念,要根據高等教育發展的新形勢,結合高校學生學習!生活和思想的實際狀況,積極創新高校學生管理工作的思路和措施。
一、高校學生管理工作堅持以人為本的必要性
1.樹立以人為本的新理念,是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的需要。在馬克思主義看來,人類社會的進步是經濟社會和人的發展相統一的過程,“整個歷史也無非是人類本性的不斷改變而已”,并認為未來理想社會“以每個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為基本原則”,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必須堅持以人為本。江澤民同志曾在總結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和國際共產主義運動正反兩個方面經驗的基礎上,明確指出:“我們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各項事業,我們進行的一切工作,既要著眼于人民現實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同時,又著眼于促進人民素質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正是在此基礎上,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進一步明確地提出了以以人為本為核心、以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為基本內容的科學發展觀。
2.樹立以人為本的新理念,是實現高校培養目標的需要。教育的本質是培養人的活動,是屬于人自身的再生產范疇,是培養活生生的、能動的、個性化的全面發展的人。高校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勞動者和接班人的孵化器,把學生培養成高素質的人才是高校的主要任務。因此,學校必須緊緊圍繞“育人”這一根本任務,按照教育為核心、管理為基礎、服務為宗旨、活動為載體的工作格局,牢固樹立以人為本的新理念,大力加強學生教育管理工作。要實現高校培養目標,關鍵是要抓好學風建設,因為學風的好壞直接關系到“產品”質量的高低,關系到學生能否就業等切身利益。為此,要進一步加強對學生的思想教育和素質教育,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觀、成才觀,培養學生礪志博學、刻苦鉆研、積極進取、敢于探索的科學精神,并把就業教育融入整個教育過程之中,做好畢業生的就業指導和推薦工作,努力提高畢業生的就業率。
3.樹立以人為本的新理念,是建立和諧、平等的人際關系的需要。
以人為本,平等是基石,這是根據唯物史觀得出的科學結論。沒有平等的理念和現實的支撐,師生之間、同學之間等級森嚴,就談不上以人為本、以生為本。堅持師生之間的平等,就是要尊重學生的主體性。“主體性德育是主體教育思想在德育領域中的具體化,是指在德育活動過程中要充分尊重、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發展學生的道德主體意識、主體精神和主體能力,以促進學生主體人格的形成”。它要求教育者按照社會道德規范要求和個體道德發展追求,讓學生學會自主地進行道德選擇,成為和諧全面發展的人。為此,在學生管理中必須開展一些學生參與積極性高、喜聞樂見的活動,如富有生活氣息的學生社團活動、學生藝術活動、體育競賽等。在活動中,教育目標不要過于顯性化,讓學生在生活實踐中探索和體會、在活動中受到鍛煉、接受考驗、提高素質;要結合學生公寓特點,廣泛創設民主對話、組織討論、征文活動、讀書指導、辯論等形式,使學生真正投入到交流、對話、討論中來,從中受到教育和啟發。堅持師生平等,要堅持雙向互動性原則,克服管理者獨占性和霸權性傾向。在“對話”理念的支配下,管理者與被管理者都應感到自己是接受教育。
三、高校學生管理工作中以人為本的實踐策略
(一)樹立為學生發展服務的管理理念
實現管理從訓導型向咨詢服務型轉變,實現學生工作以任務為中心向以人為中心的轉變。以人為本的學生管理工作理念,就是要以人為出發點,充分尊重學生作為人的價值和尊嚴,充分尊重學生的人格、個性、利益、需要、知識興趣、愛好,促進學生的全面可持續發展。高校學生管理中堅持以人為本的管理思想,就是指高校學生管理工作必須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做好學生的工作為根本。具體而言,就是要在高校學生管理過程中堅持把教育和管理的對象——所有學生作為全心全意服務的主體。教育發展不僅是社會發展的需要,也是人自身發展的需要。因此,高校學生工作必須把管理、服務與發展有機地結合起來,強化管理與服務的統一,樹立管理工作要為學生發展服務的思想,建立完善的管理服務功能體系,包括價值引導、素質測評、行為管理、學籍管理、學習指導、科研指導、創新指導、個性發展指導、勤工助學服務、就業指導服務、心理咨詢等。該體系的建立就是要從學生發展的需要出發,最終落實為發展學生全面素質,培養出有創新精神的各種人才,從而真正實現高校學生工作的可持續發展。
(二)高校學生工作規章制度設計需要人性化
高校學生管理工作依賴一整套規章制度來實施,規章制度一旦制定就具有剛性。學生管理工作要以人為本,就必須在制度設計上貫徹人性化理念,做到既要合法又要合理。合法性無疑,合理性主要是以熱愛學生為切入點,給予每一位學生切實的、充分的人格尊重、人文關懷和人情溫暖。要順乎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符合人才培養模式,而不能走向反面,壓抑學生個性發展。高校學生規章制度設計要體現以人為本思想。可以充分吸收管理客體參與,聽取他們的意見,還可以采取類似聽證的辦法擴大制度設計的參與面。在執行過程中采取各種渠道,多聽取管理對象的反饋意見,發現不合理的地方及時修訂。
(三)提高管理者素質,吸收學生參與管理
管理者素質的高低直接影響到管理效果的好壞,管理者作為管理工作的主導,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必須下大力氣提高管理者自身的素質。管理工作要從實際出發部署工作,按照實際需要推進工作,根據實際效果檢驗工作。管理者要深入到學生的學習、生活、課外活動之中,始終把工作的視點對準學生的生活,關注生活細節、聚焦生活場景,使學生管理工作更加入情入理,充滿生活色彩富有生活氣息。管理者還要扎根于學生之中,把握學生思想脈搏和行為習慣,說學生想聽的話,講學生能夠聽懂的話,努力解決學生在學習、生活、就業等方面所面臨的實際問題和困難。管理活動是一個過程,人性化更多的是體現在管理過程中。在此過程中,管理者與被管理者需要平等的交流溝通。在管理實施過程中,要注意建立暢通的反饋渠道,保證給學生一個充分說話的機會。在重大管理決定之前,要建立學生參與制度,尤其是重大處分之前,一定要給予學生申訴的機會,這是一項重要的民主權利。在管理中一定要堅持公開、公正和公平,凡與學生相關的規章制度都要讓學生知曉,凡與學生利益相關的事項都要實行公示制度。此外,吸收學生參與管理成了現代教育的大趨勢,很多學生組織在某些程度上比管理機構更能貼近學生,更能處理問題,朋輩指導更容易讓學生們接受建議與意見,起到傳幫帶的效果,發揮榜樣的力量。朋輩指導顧問工程在一些高校已經開始嘗試并取得不錯的效果,朋輩導師成了學生管理工作中的新名詞。以人為本做好學生管理工作是學生成長成才和保持可持續發展的有力保障。大學生的成長成才和可持續發展要著眼他們面向社會的終生的生存和發展,不僅要培養學生學會學習,還要培養他們學會做人。激發他們非智力因素,讓他們學會調適人與人“個人與社會關系”只有一個身心協調,同時能與社會協調發展的人才能談得上可持續發展。以人為本的學生管理工作根據學生的特點,在平等民主的氛圍中授之以漁,提高辯證思維能力,樹立自我學習、終生學習的能力,養成良好的心理素質,使其能在學習、工作中遇到挫折和失敗時不氣餒,并能在失敗中奮進,成為一個具有健康人格和保持可持續發展能力的人。
[參考文獻]
[1]王春英.以人為本加強高校思想政治工作[N].光明日報,2008-11-24.
[2]虞崇勝.樹立以人為本的廣義政治觀[J].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4):450-457.
[3]董庸昌.淺析“以人為本”的高校學生管理工作[J].河南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4).
[4]彭麗娟.以人為本的高校學生管理模式探究[J].湘南學院學報,2009(4).
[5]王小錫,王建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概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7.
[6]隋松智.堅持以人為本 創新高校學生工作[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