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雨
摘 要: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旅游開發的互動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理論上,能夠豐富旅游開發理論和提升文化遺產的價值觀,樹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旅游開發向良性循環狀態發展的意識;實踐上,促進雙方共同發展,避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旅游開發向惡性循環發展,防止非良性互動結果的發生。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互動;舉措
中圖分類號:F59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21-0247-02
一、非物質文化保護與旅游開發的相互關系
1.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對旅游開發的作用力。(1)增加旅游資源吸引力和文化內涵。非物質文化遺產往往是一個民族、一個時代、一個地域文化藝術的結晶,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相對物質文化遺產更加神秘、豐富和細膩。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旅游相結合,通過合理有序的開發和利用,形成別具一格、有聲有色的旅游產品,必能增加旅游活動的吸引力和旅游產品的文化內涵。(2)豐富旅游開發項目、提高旅游開發層次。全球旅游趨勢已由傳統觀光游覽向度假休閑體驗游過渡,引發了在旅游項目的設計和開發上的激烈競爭。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巧妙運用、與物質文化遺產的有機結合能給旅游目的地帶來新的活力,特別是內容豐富、表現形式多樣的民俗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在促進當地旅游事業發展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3)促進旅游經濟發展、提升旅游目的地形象。通過挖掘非物質文化遺產,增加旅游項目,可以增加旅游目的地的價值體驗和旅游消費。現在許多旅游景點開發地方戲曲、古典音樂藝術、風俗禮儀等非物質文化遺產,設計文藝表演、技藝表演等項目。一方面可以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價值轉化為旅游商品出售,增加旅游收入,另一方面以表演形式轉化為旅游項目,留住客人過夜消費,延長旅游時間,從而促進旅游經濟的發展,提升旅游目的地形象。
2.旅游開發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作用力分析。旅游開發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作用力,主要通過對旅游資源進行開發的行為發生作用,具體表現為:(1)旅游開發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注入資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的保護措施中指出“采取適當的法律、技術、行政和財政措施,以促進建立和加強培訓管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機構以及通過為這種遺產提供活動和表現的場所及空間。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數量多,保護資金缺口大,則更需要拓展多種渠道促進其保護。因此,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轉化為旅游資源進行旅游開發,可以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注入部分資金。隨著旅游經濟的發展,遺產保護資金會越來越充足,在一定程度上保證其保護措施不會因為資金匾乏而無力施展。(2)旅游開發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價值挖掘。非物質文化遺產價值中的經濟、文化和社會價值可以通過旅游活動的介入在實踐中表現出來。非物質文化遺產經過旅游開發成為旅游產品,首先必須實現其文化價值,即非物質文化遺產得以傳承和發展,其次才是經濟價值的轉化,即促進旅游經濟的發展。因此,在旅游開發中,開發者會自發地挖掘非物質文化遺產內涵,以提升產品檔次。最后是社會價值的實現,即旅游開發促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價值從被本社區的人們認可,發展到被社區外的游客了解和欣賞,提升當地的社會地位。
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旅游開發模式
1.組合式。對于反映一定時期、一定區域、一定文化內涵的分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們可以將其集中起來,既突出特色,又找出共同點,表現一個鮮明的主題,進行組合、互補式聯合開發。如可以將屬于中國傳統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古琴藝術、蒙古長調等,以集中表演的形式進行組合式開發。
2.獨立開發式。采用獨立開發模式,要求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必須有較強的吸引力,而且價值獨特,內容豐富。因此,在旅游開發中可結合多種表現形式,設計豐富的旅游項目和環節,以達到既突出主題,內容又不單一的目的。專題博物館就是其中的一種獨立開發模式。如建立昆曲藝術博物館,將這一世界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通過文物展示、戲曲表演、專家座談、現場學習參與等形式在博物館(或昆劇院)集中展現。
3.依附式。采用依附式開發模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主要有兩類:一類是價值獨特,瀕臨滅絕,分布地域狹小,旅游開發產品單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如地方戲曲、原始部落的音樂舞蹈等。另一類是分布廣泛,適應力強,但旅游開發產品單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如評書、刺繡、瓷器制作工藝等。
三、實現良性互動的措施
針對以上情況我們要充分認識到,并不是所有旅游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旅游開發都能產生良性互動,必須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旅游開發只是促進遺產保護的一種手段,而不是唯一手段。因此,要正確估量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旅游開發價值,科學、合理開發,健康、永續、適度利用。可以運用的手段如下:
1.政府關注和支持。首先,政府應該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主導。非物質遺產的旅游行為必須得到政府的承認和許可,并受到政府的監督和核查。針對旅游主導的互動,政府必須負責啟動資金,培養他們文化遺產保護的意識。鼓勵旅游開發的持續進行,共同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復興和保護。針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主導的互動,政府必須為旅游活動的開展創造良好的開發條件,并在活動中監督和規范旅游開發行為,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旅游開發的良性互動,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和旅游業的共同發展。在管理模式上,必須遵循政府主導和引導原則,而不應該過多干預,成為互動實施的主宰。
2.法律規范和約束。法律是保證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旅游開發良性互動的一個重要外界干預手段。國務院的通知明確規定,要加快文化遺產保護法制建設,加大執法力度,推進文化遺產保護法制化、制度化和規范化。聯合國和各國政府也出臺了相應的法律,目的就在于約束不正當的行為和手段,使文化遺產健康發展。因此中國相關法律制定時必須遵循國內法與國際法協調配合的原則,在互動進行的各個階段及時發現問題,防患于未然。
3.大眾支持和社會認可。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大眾性的特點,因此互動時必須充分發揮人民大眾的能動性,創造一種氛圍,既對旅游活動起到輿論監督作用,又能發揮集體的力量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充分挖掘和創新。非物質文化遺產產生于民間,流傳于民間中,因而人民群眾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創新的主體,必須依靠群眾的力量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旅游開發的共同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還具有社會性的特點,它是集體創造的結晶,是一個社區的人民代代傳承的產物,更是全世界人類的共同財富。因此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旅游開發還必須科學合理,得到社會的認可,而不應該受到質疑或否定。endprint
4.宣傳和教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一個重要原則是集體傳承,因而必須加強擁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社區群體的教育宣傳工作,使遺產傳承主體提高自主保護意識和價值認知力,從而發揮主觀能動性促進文化遺產的發展和創新。
5.專家參與。專家參與是旅游開發中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相關的專家包括文物鑒定專家、史學家,文學家、藝術家、美學家、民間藝人以及旅游規劃專家等。這些專家從各自專業的角度,根據經驗和標準進行比較論證,系統評價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價值等級,為進一步的旅游開發提供智力支持和依據。專家的參與貫穿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旅游開發互動的整個過程。在初級互動階段,主要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等級評定,為申報和制定旅游開發規劃提供依據;在過渡階段主要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價值的挖掘和復興,為旅游產品的設計提供依據,提升旅游開發層次;在高級互動階段,主要是幫助社區群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發展和創新,保持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
6.互動規劃的制定和實施。為了保證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旅游開發互動的順利進行,其中最重要的一項外界干預手段是制定詳細、科學的互動規劃,并嚴格按照規劃內容和要求,結合互動的階段性表現,靈活機變地實施。規劃的內容應該包括互動的階段性計劃、配套計劃、補救計劃、實施措施、控制指標、注意事項等。在實施互動規劃中,必須采用指標體系衡量互動結果。在旅游開發方面,可以采用定量指標,如經濟增長率、接待人數、經濟收入水平等;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方面可以采用定性指標,如社會效益,保護程度,期望值水平等。力求做到互動規劃的可行性、可操作性和可控性,保證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旅游開發的互動朝著正確方向進行,促進二者共同發展。
四、結語
旅游開發作為一種手段,可以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展注入外在動力,使之適應時代發展。并且隨著旅游活動的開展,被開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可以重新恢復生機和活力,從而傳承和發展。但是,我們在實施旅游開發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作用力中必須認識到:(1)旅游開發只是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一種手段和方式,并不是全部或者唯一手段,因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還需要其他手段和措施的共同實施,合作發展。(2)旅游開發不是針對所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而是有吸引力和旅游開發價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相關文件也指出,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針對的是有極大價值且瀕臨滅絕的遺產,而不是所有遺產。(3)旅游開發必須是良性、合理的。不能走向功利性、片面性,經濟利益驅動下的文化遺產濫用的一面。
總之,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無形性、傳承性、價值獨特性等特點,因而在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旅游開發的載體選擇、開發模式研究時必須以此為依據,有針對性地開展研究工作,旅游開發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注入資金,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內涵的充分挖抓反過來又提升旅游產品檔次促進旅游經濟發展,即形成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旅游開發的良性互動。
參考文獻:
[1] 肖增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旅游開發的互動研究[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5-20.
[2] 劉永明.權利與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原則(上)[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6,(1).
[3] 王文章.非物質文化遺產概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8.
[4] 孫家正.提高文化自覺,做好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J].文藝研究,2005,(10).
[5] 賀學君.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理論思考[J].江西社會科學,2005,(2).[責任編輯 王玉妹]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