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辛福
[摘要]2014年5月15日,習近平在中國國際友好大會暨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成立60周年紀念活動上的講話中,第一次完整地提出“和”文化觀:中華文化崇尚和諧,中國“和”文化源遠流長,蘊涵著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協和萬邦的國際觀、和而不同的社會觀、人心和善的道德觀,即“一和四觀”。從習近平自身對傳統文化的理解、鄧小平“和平觀”與胡錦濤“和諧觀”對習近平的影響、學術界“和”文化的理論研究成果三個方面可簡要分析習近平“和”文化思想的形成及理論淵源。
[關鍵詞]習近平;“和”文化;和諧;天人合一
[中圖分類號]G0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8372(2014)02-0038-05
Research on the formation and the origin of Xi Jin-pings outlook of“harmony”culture
LV Xin-fu
(College of Communication and Animation, Qingdao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Qingdao 266061, China)
Abstract:Xi Jin-ping completely put forward his viewpoint of harmony culture the first time when he gave a speech at China International Friendship Conference (that is the 60th anniversary of Chinese Peoples Association for friendship with foreign countries) on May 15th, 2012. His outlook includes Chinese culture advocates harmony, Chinese harmony culture has a long history, containing universal view, international view, society view and morality view, that is“one harmony with four views”. His outlook originates from three sources, namely, his own understanding of traditional culture, Deng Xiao-pings “peace view” and Hu Jin-taos “harmony view”, and the achievements of academic research.
Key words:Xi Jin-ping;“harmony”culture; harmony; the harmony between man and nature
“和”文化在中國歷史上源遠流長,先秦典籍中與“和”有關的論述大量存在,《論語》中“禮之用和為貴”,《老子》中“物以和為常”等已滲透百姓日常生活習俗中,成為日用而不覺的道德倫理規范。發掘傳統文化中的“和”文化內涵,將其提升為今日中國處理國與國之間、人與人之間、人與自然之間關系的指導準則,標志著我們對傳統文化的認識提升了一個層次,這也是在東西方文化碰撞交流下,從代表東方文化的中華傳統文化自身出發,對今天中國人為人處世、內政外交諸事務增強文化自信的重要舉措。
2014年5月15日,習近平在中國國際友好大會暨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成立60周年紀念活動上的講話中指出,“中華文化崇尚和諧,中國‘和文化源遠流長,蘊涵著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協和萬邦的國際觀、和而不同的社會觀、人心和善的道德觀。在5000多年的文明發展中,中華民族一直追求和傳承著和平、和睦、和諧的堅定理念。以和為貴,與人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理念在中國代代相傳,深深植根于中國人的精神中,深深體現在中國人的行為上?!边@是中國領導人第一次明確提出“和”文化的觀念,與“和”文化同時提出的“宇宙觀”“社會觀”“道德觀”“國際觀”是對“和”文化內容的概括,這“一和四觀”涵蓋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國與國之間關系的各個層面,體現了中國人對宇宙、社會、人生的本質認識。
習近平的“和”文化觀,既源自他對中華文化的深刻理解與思考,也可以看出鄧小平“和平觀”、胡錦濤“和諧觀”的影響,還有對學術界理論研究成果的吸收借鑒。梳理習近平“和”文化觀的形成過程,考辨源流,便于我們準確把握“和”文化觀的內涵與本質。
一、習近平對“和”文化的理性思考及認識
習近平非常重視中華傳統文化,但這種重視不是作為領導人的泛泛而論,而是有著自己深刻的理解,這從他一系列講話和文章中可以看出。要追溯習近平對“和”文化的思考,《之江新語》是一個重要的起點。
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出版的《之江新語》,收錄了習近平擔任浙江省委書記期間,2003年2月25日—2007年3月25日在《浙江日報》頭版《之江新語》專欄刊發的232篇短評文章,習近平署名“哲欣”,即“浙江創新”之意[1]。有評論認為,“文章都不是空泛議論,而是有感而發、言之有物,從實際出發又非就事論事,有深刻而獨到的見解,只有真正吃透‘理論和‘實際兩頭,站在時代高度,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分析實際問題,才能對如何實現科學發展和提高黨的執政能力談出一些真知灼見?!保?]從這些發表于近十年前的文章可以看出習近平對“和文化”的思考。筆者從該書中節選幾段文字進行說明。
構建和諧社會,從以人為本的理念出發,關注人與自我、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ㄈ祟悾┎粌H追求自然生態的和諧,還要追求“精神生態”的和諧;不僅追求效率和公平,還要追求人際關系的和諧與精神生活的充實,追求生命的意義。我們的祖先曾創造了無與倫比的文化,而“和合”文化正是這其中的精髓之一。“和”指的是和諧、和平、中和等,“合”指的是匯合、融合、聯合等。這種“貴和尚中、善解能融,厚德載物、和而不同”的寬容品格,是我們民族所追求的一種文化理念。自然與社會的和諧,個體與群體之間的和諧,我們民族的理想正在于此,我們民族的凝聚力、創造力也正基于此。因此說,文化育和諧。[3]150
這篇題為《文化育和諧》的文章發表于2005年8月16日,其中一些觀點可以看做是習近平今日提出“和文化觀”的理論萌芽。文章題目是“文化育和諧”,跳出單純為和諧而談和諧的一般官樣文章思路,從深厚的傳統文化中凝練構建和諧社會的文化基因,顯示習近平視野的開闊與思考的深入,文章雖短,但言簡意賅,簡潔明了,給人啟發。比如他指出“和合”文化是傳統文化的“精髓之一”,并具體解釋什么是“和合”:“和”指的是和諧、和平、中和等,“合”指的是匯合、融合、聯合等。學界有些學者也講“和合”文化,如較早提出“和合”文化概念的張立文教授,他在《和合學—21世紀文化戰略的構想》一書中對“和合”的釋義是:“和合是指自然、社會、人際、心靈、文明中諸多形相和無形相的相互沖突、融合,與在沖突、融合的動態變易過程中諸多形相和無形相和合為新結構方式、新事物、新生命的總和?!保?]這個解釋顯得較為抽象,對“和合”二字的界定則不如習近平解釋的直白清楚,讓人一下子能把握“和合”的本質,印象深刻。
此外,習近平對“和合”的思考善于結合工作、生活中的具體事例來說明,更為生動形象,易于把握。如在《要“和”才能“合”》一文中他說:
在一個班子里就像是在同一條船上,開展工作就好比劃船。大家同舟共濟,目標一致,心往一處想,力往一處使,形成了合力,這船就能往預定的目標快速前進?!嘧永锏钠渌蓡T要各司其職,相互配合,這樣“和”然后“合”,大家團結和諧,就能形成合力。[3]254
這篇文章發表于2007年1月19日,但可以跟發表于2005年的《文化育和諧》結合起來看,其中對“和合”的解釋與說明,顯示了習近平對“和合”文化的接受從理論層面轉向實際工作中的具體應用,習近平對“和合”文化的闡釋注重與實踐層面的認知相結合,對“和合”的理解具有自己的思考和表述風格,注重為我所用。他對傳統文化的思考是一以貫之的,這成為他今日提出“和文化觀”的重要思想基礎。另外,習近平在這篇文章中還提出,“自然與社會的和諧,個體與群體之間的和諧,我們民族的理想正在于此,我們民族的凝聚力、創造力也正基于此?!边@個判斷立意高遠,發前人之未發。
在2006年5月15日的專欄文章中,習近平進一步指出:
“民主法治”是公共權力與公民權利的和諧,“公平正義”是社會規則與個人能力的和諧,“誠信友愛”是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和諧,“充滿活力”是社會成員的積極性、創造性與經濟社會發展的和諧,“安定有序”是公民的行為方式與社會秩序的和諧,“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是生產、生活、生態良性互動的和諧。[3]204
其中對社會和諧的認識凝聚了習近平本人的思考,令人耳目一新。再來看《樂在人和》這篇文章,最初發表于2006年2月24日,其中講到:
祈盼和順、崇尚和美、追求和諧,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和高尚品德。古往今來,“人和”理念一直都為有識之士奉為圭臬。諸如“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愿同堯舜意,所樂在人和”,等等,這些詩詞、俗語,都充分體現了“人和”之德、“人和”之貴、“人和”之樂。
我們所說的“人和”,包括了和諧、和睦、和善、祥和等含義,蘊含著和以處眾、和衷共濟、和諧和美、政通人和等深刻的處世哲學和人生理念。[3]178
這里提到的真誠、友善的人際關系,“人和”之德、“人和”之貴、“人和”之樂,是從傳統文化以及百姓日用之道中概括歸納出來的價值觀,這構成了習近平今日“和文化觀”中“與人為善的道德觀”的重要內容,也可以說,“與人為善的道德觀”的注解即在此處。
習近平除了在《之江新語》專欄中用短文的形式談了自己對“人和”的理解,2006年1月24日《在浙江省委辦公廳系統總結表彰大會上的講話》中,他對與會人員談了自己多年來的從政體會,用了28個字來概括,其中就有“樂在人和”,其內容跟報紙上的專欄文字相差不多。
從習近平2005—2007年集中發表的這些小言論來看,這一時期是習近平“和”文化思想的萌芽期,小到人際關系,大到社會關系、官場生態,習近平從傳統文化中汲取有價值的思想內容,為我所用,從“和”的角度作出了獨到思考,并用來指導實際,一些觀點和認識,發人之未發,令人耳目一新,具有自己的鮮明特色。
2013年就任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以來,習近平的活動報道與講話通稿都可以在新華網進行檢索,習近平的有關講話中,跟“和”文化有關的分析與思考,再次較為集中地出現,這個時期可以算作習近平“和”文化思想的成熟期。
2013年3月23日習近平在莫斯科國際關系學院發表《順應時代前進潮流促進世界和平發展》的演講,其中談到“這個世界,和平、發展、合作、共贏成為時代潮流”,“各國應該共同推動建立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各國人民應該一起來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2013年10月,習近平在周邊外交工作座談會上發表重要講話,他指出,“我國周邊外交的基本方針,就是堅持與鄰為善、以鄰為伴,堅持睦鄰、安鄰、富鄰,突出體現親、誠、惠、容的理念。要堅持睦鄰友好,守望相助,多走動,多做得人心、暖人心的事,增強親和力、感召力、影響力。要誠心誠意對待周邊國家,爭取更多朋友和伙伴。” 2014年2月,面對來訪的臺灣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習近平說:“兩岸關系和平發展道路是一條維護兩岸和平、促進共同發展、走向民族復興、造福兩岸同胞的正確道路?!?014年3月,習近平出訪歐洲,在歐洲連續發表三篇演講,向西方世界闡述了他對“和”的理解。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的演講中提到:
中國人早就懂得了“和而不同”的道理。生活在2500年前的中國史學家左丘明在《左傳》中記錄了齊國上大夫晏子關于“和”的一段話:“和如羹焉,水、火、醯、醢、鹽、梅,以烹魚肉。”“聲亦如味,一氣,二體,三類,四物,五聲,六律,七音,八風,九歌,以相成也?!薄叭粢运疂?,誰能食之?若琴瑟之專一,誰能聽之?”[5]
在中法建交50周年紀念大會上的講話中提到:
中國夢是追求和平的夢。中國夢需要和平,只有和平才能實現夢想。天下太平、共享大同是中華民族綿延數千年的理想。歷經苦難,中國人民珍惜和平,希望同世界各國一道共謀和平、共護和平、共享和平。歷史將證明,實現中國夢給世界帶來的是機遇不是威脅,是和平不是動蕩,是進步不是倒退。拿破侖說過,中國是一頭沉睡的獅子,當這頭睡獅醒來時,世界都會為之發抖。中國這頭獅子已經醒了,但這是一只和平的、可親的、文明的獅子。[6]
在布魯日歐洲學院的演講中他說:
2000多年前,中國就出現了諸子百家的盛況,老子、孔子、墨子等思想家上究天文、下窮地理,廣泛探討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關系的真諦,提出了博大精深的思想體系。他們提出的很多理念,如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者愛人、與人為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自強不息等,至今仍然深深影響著中國人的生活。中國人看待世界、看待社會、看待人生,有自己獨特的價值體系。[7]
這些講話從國家觀、社會觀、道德觀不同層面闡述了習近平對“和”的思考與理解,有助于歐洲國家從文化上了解中國,減少誤解。僅僅隔了1個月,5月份,習近平又有兩次重要講話,一次是五四青年節在北大跟師生座談時的講話,其中提出了一系列中國傳統文化中“和”的理念:
中華文化強調“民為邦本”、“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強調“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強調“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主張以德治國、以文化人;強調“君子喻于義”、“君子坦蕩蕩”、“君子義以為質”;強調“言必信,行必果”、“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強調“德不孤,必有鄰”、“仁者愛人”、“與人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入相友,守望相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扶貧濟困”、“不患寡而患不均”,等等。像這樣的思想和理念,不論過去還是現在,都有其鮮明的民族特色,都有其永不褪色的時代價值。[8]
2014年5月15日在中國國際友好大會上的講話,是習近平第一次完整提出了“和”文化的觀念,并做了簡潔清楚的說明,即“和”文化蘊涵著“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協和萬邦的國際觀、和而不同的社會觀、人心和善的道德觀”,這“一和四觀”的新穎提法,迅速引起國內媒體關注,如新華網播發的通訊即以《“和”文化理念引領中國和平發展之路—解讀習近平主席在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成立60周年紀念活動上的講話》為題,光明網、鳳凰網、各級政府網站以及主要門戶網站都進行了轉載。如果說,習近平對“和”的理解在萌芽期的表述還帶有學術界痕跡的話,即他在《之江新語》中理解的“和”是“人與自我、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這種表述與學術界的表述非常接近,那么,現在習近平提出的“一和四觀”,即“和”文化、宇宙觀、國際觀、社會觀、道德觀,則是他在一以貫之的思考領會中,對中華傳統文化精髓之一的“和”文化在新時代的一次重要提煉和升華,境界更高,立意更遠。有評論認為,“和”文化是中國人的血脈,“讀懂了‘和文化是中國人千百年來流淌的血脈,就感受到了走向世界的中國那種無法改變的‘和的氣度與內質?!保?]
二、鄧小平“和平觀”與胡錦濤“和諧觀”對習近平“和”文化觀的影響
習近平提出的“一和四觀”,其中“協和萬邦的國際觀、和而不同的社會觀”受到鄧小平、胡錦濤的影響較為明顯。習近平不止一次在不同場合提到,和平與發展是時代主題,外交上堅持和平外交方針,兩岸關系上堅持和平統一等等,這正是鄧小平的一個重要戰略判斷。具體論述可以參考《鄧小平文選》第2卷、第3卷有關章節內容,如對“和平和發展是當代世界兩大主題”的論述[10]50、有關“建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的論述[10]52、“用和平方式解決國際爭端”的論述[10]53,以及關于中國外交工作中堅持獨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論述[10]171-174,從中不難發現習近平對鄧小平“和平觀”的繼承和發展。
2005年2月,胡錦濤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能力的研討班上,圍繞著“為什么提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什么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作了重要講話,在國內第一次系統闡釋了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理論;2006年4月,胡錦濤在美國耶魯大學的演講中第一次向西方世界集中闡釋了他關于和諧社會、兩岸和解、和諧世界這一以“和諧”為核心價值取向的和諧觀[11]。我們發現,習近平對和諧的思考,對中國傳統文化中“和”思想的凝練概括,也大體上是從2005年開始的,習近平通過自己的理解與思考,不僅接受了這一觀念,而且把對“和”的思考引向深入,從傳統文化價值中提煉出自己的“和文化觀”,對胡錦濤的“和諧觀”既有繼承,又有創新。
三、習近平的“和”文化觀對學界理論研究成果的吸收借鑒
公開資料顯示,學界對“和”文化的關注要早于習近平對“和”文化的思考。從近年來學界的研究動向來看,對“和”文化的研究正在逐漸走出高校,通過兩岸三地以及與境外學界的交流,通過媒體的廣泛參與,成為越來越多人的共識。
20世紀80年代中期,張岱年先生在《中國哲學中“天人合一”思想的剖析》一文中,對“天人合一觀念的起源與演變”從西周至宋元明清,做了細致梳理與學術考察,并運用馬克思、恩格斯的理論進行了哲學批判,指出“中國古代哲學家所謂‘天人合一,其最基本的涵義就是肯定‘自然界和精神的統一,在這個意義上,天人合一的命題是基本正確的?!保?2]但這篇文章在當時并沒有引起太多關注。
1993年季羨林先生發表《“天人合一”新解》,他在文中解釋了“天人合一”這個命題的來源和含義,并從中國古代思想和印度古代思想中進行梳理,又先后引用了馮友蘭、侯外廬、楊榮國、錢穆的有關論述,對國學大師錢穆先生的“天人合一”思想進行了重點介紹。季羨林先生把錢穆先生的最后一篇文章《中國文化對人類未來可有的貢獻》全文抄錄下來,通過對其文章的解讀提出了自己對“天人合一”的“新解”,即“‘天人合一是講人與大自然合一”,“‘天人合一命題正是東方綜合思維模式的最高最完整的體現?!保?3]在文末結論中季羨林先生又說到:“總之,我認為,中國文化和東方文化中有不少好東西,等待我們去研究,去探討,去發揚光大。‘天人合一就屬于這個范疇?!保?3]
季羨林先生的這篇文章發表后引起學界廣泛討論,1993年之后,以“天人合一”為題的文章大量出現,這其中不乏一些知名學者的論文,如清華大學錢遜教授《也談對“天人合一”的認識》[14]、蔡仲德《也談“天人合一”—與季羨林先生商榷》[15],針對學界的熱烈反響,季羨林先生1994年又發表論文《關于“天人合一”思想的再思考》[16],該文長達15000字,不僅補充了來自宋代張載(季羨林先生認為宋代的張載“是宣揚天人合一思想的最深刻最鮮明的代表”[16])、日本、朝鮮的有關“天人合一”資料,而且結合對李慎之教授、鄭敏教授文章的點評,談了自己對東西方思維方式以及“天人合一”的再思考。
1996年,哲學家任繼愈先生發表《試論“天人合一”》,有點要為“天人合一”學術熱降溫的意思,他認為“天人合一”是歷史上的一個概念,對它的理解要與時俱進,“我們現代人沒有必要按照古人曲譜填詞?!烊撕弦粺o論如何解釋,已不能反映現代人今天所要解決的問題,任何詮釋也難以做到正確無誤?!烊撕弦坏奈恼乱炎霾幌氯??!保?7]不過,學界“天人合一”的文章還是照做不誤,不過增加了些時代內涵,注意把這種思想與時代環境問題、生態問題相結合,解決今天人類認識改造自然過程中的某些短視行為。此后幾年,學界前輩中少有人繼續關注“天人合一”問題。
2005年,北京大學湯一介先生發表文章《論“天人合一”》,通過對古代“天人合一”思想的梳理,認為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雖然不能直接解決當前人類社會面臨的生態問題,但是作為一種思維模式,對“天”“人”關系的思考,可以為“解決當前存在的嚴重生態問題提供一有積極意義的合理思路?!保?8]這種古為今用的哲學研究思路為山東大學美學家曾繁仁教授所認同,2006年他在《文史哲》發表文章《中國古代“天人合一”思想與當代生態文化建設》,指出,古代“天人合一”思想中包含著一定的生態智慧,“對于我們當前亟須建設的當代生態人文主義”,具有較大的借鑒意義[19]。此后,學界研究“天人合一”思想,雖每年仍有大量論文出現,但在學術上基本沒有較大突破。
值得注意的是,伴隨20世紀90年代“天人合一”研究的學術熱,國內學者張立文教授另辟蹊徑,提出“和合學”,1996年《和合學概論—21世紀文化戰略的構想》這部70多萬字的學術著作出版,引起較大反響,2000年后,其研究內容為學界廣泛引用。另外,進入新世紀以來,國內高校陸續成立一些傳統文化研究機構,其中,青島科技大學和文化研究院是國內高校第一所專門研究“和”文化的科研機構,是山東省十二五重點學科,自2009年成立以來,已經在國內外產生一定影響。出版了《和文化學刊》《和文化論》《中國和學年鑒》等多部著作,在《青島科技大學報》(社會科學版)開辟“和文化研究”專欄,是國內高校學報唯一的以“和”文化為研究重點的學術專欄,得到國內資深學者的關注,牟鐘鑒、張立文等知名學者在該專欄刊發獨家文章,近年來連續刊發了多篇“和”文化領域的國家級、省級課題研究成果。
從習近平的講話中,不難看出,他對國內這些學術研究成果是相當熟悉的。這也是他吸收借鑒的理論來源,只不過,習近平的吸收,是在融會貫通基礎上的創新,打上了自己的烙印,抓住了“和”文化的本質,用準確直白的語言表述,用生動形象的事例補充,在媒體的報道傳播下,產生了廣泛影響。
[參考文獻]
[1]百度百科[EB/OL].[2014-04-11].http://baike.baidu.com/view/9608080.htm?fr=aladdin.
[2]姚桓.人民群眾期待更多的《新語》[EB/OL].[2013-03-01].http://theory.people.com.cn/n/2013/0301/c49150-20639474.html.
[3]習近平.之江新語[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4]張立文.和合學—21世紀文化戰略的構想[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58.
[5]習近平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的演講[EB/OL].[2014-03-28].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3/28/c_119982831.htm.
[6]習近平在中法建交50周年紀念大會上的講話[EB/OL].[2014-03-28].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3/28/c_119982956.htm.
[7]習近平在布魯日歐洲學院的演講[EB/OL].[2014-04-01].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4/01/c_1110054309.htm.
[8]習近平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EB/OL].[2014-05-05].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5/05/c_1110528066.htm.
[9]曹鵬程.“和”文化是中國人的血脈[N].人民日報,2014-05-20(4).
[10] 姜汝真.《鄧小平文選》索引[M].北京:華文出版社,1996.
[11] 劉云峰,張本青.胡錦濤和諧思想研究現狀述評[J].學理論,2009(16):30.
[12] 張岱年.中國哲學中“天人合一”思想的剖析[J].北京大學學報(哲社版),1985(1):8.
[13] 季羨林.“天人合一”新解[J].傳統文化與現代化,1993(1):15-16.
[14] 錢遜.也談對“天人合一”的認識[J].傳統文化與現代化,1994(3):7.
[15] 蔡仲德.也談“天人合一”—與季羨林先生商榷[J].傳統文化與現代化,1994(5):8.
[16] 季羨林.關于“天人合一”思想的再思考[J].中國文化,1994(9):8.
[17] 任繼愈.試論“天人合一”[J].傳統文化與現代化,1996(1):5.
[18] 湯一介.論“天人合一”[J].中國哲學史,2005(2):78.
[19] 曾繁仁.中國古代“天人合一”思想與當代生態文化建設[J].文史哲,2006(4):10.
[責任編輯王艷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