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倩倩
摘 要:在回顧國內外學者對國外直接投資(FDI)和對外貿易之間關系的研究的基礎上,選取中國1985—2011年FDI和對外貿易的數據進行實證研究,對二者關系進行回歸分析。目前情況下,FDI在中國體現為貿易制造效應,且對出口貿易的拉動效應大于進口貿易。在此基礎上,針對中國的現狀,對FDI促進貿易發展的原因進行探究。此外,就吸引外資問題提出一些相關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FDI;對外貿易;實證分析
中圖分類號:F7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24-0264-03
一、國內外研究現狀
(一)國外學者的研究情況
Mundell R.A.(1957)發表在AER上的文章修正了H—O理論,放松了H—O理論中要素不可流動的假設,認為國際貿易和國際資本流動相互替代。小島清(1987)認為,FDI的母國通過在東道國投資建立生產基地的垂直型投資于貿易有互補關系。此外,Clausing(2000)使用1977—1994年數據驗證了美國對29個國家的投資與美國出口之間以及29個國家對美直接投資與美國進口之間的關系。研究結果證明,美國對外直接投資與美國出口之間存在很強的互補關系,外國在美直接投資與美國進口也表現為互補關系。
(二)國內學者的研究情況
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FDI大量涌入中國,國內學者也對這一問題進行了探索。錢曉英、賴明勇和張大奇(2001)以引力模型為分析框架,得出了外商直接投資能夠促進對外貿易的結論。邱斌、唐保慶和孫少勤(2006)采用協整分析的方法,得出FDI與國際貿易存在相互促進的關系。其他國內學者運用回歸分析、Granger檢驗等計量經濟方法,得出了FDI與中國國際貿易存在互補關系,FDI推動了對外貿易的發展。
國內外學者的研究對探索FDI和國際貿易的關系提供了很好的借鑒,并通過實證研究證明了其觀點。但是,許多研究是從企業的角度,即從跨國公司的層面上來研究投資和貿易的關系,如果從整個宏觀數據來看情況也許會發生變化。針對以上不足,本文試圖通過建立模型來探討FDI對中國對外貿易的影響作用。
二、中國FDI及對外貿易的增長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對外貿易和吸引外資都取得了較快的發展,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FDI的流入一直保持著迅猛的勢頭,對外貿易總額和FDI在數量上呈現出穩定增長的趨勢。據統計,2011年中國對外貿易進出口總額達36 418.6億美元,同比增長22%,其中出口額為18 983.81億美元,進口額為17 434.84億美元。自2001年中國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來,直至2007年,中國對外貿易增長速度連續六年保持在20%以上,受全球及金融危機的影響,2008年進出口總值增長速度有所下降,2009年甚至出現負增長。但進入2010年之后,貿易狀況很快恢復,2010年增長速度為35%。2011年中國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額為1 160.11億美元,同比增長10%。
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以后,關稅水平不斷降低,開放程度不斷提高,與其他國家的貿易量顯著增加。此外,全球貿易自由化進程的不斷推進,以及受國際分工日益深化的影響,中國也更加積極地參與到國際分工中去,進一步促進了貿易量的增加。
從下頁圖1中我們可以看到,從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實際使用FDI的數量出現了跨越式的大幅增長。但在1997年,由于受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中國FDI的數量有下降的趨勢,在經濟復蘇之后,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的FDI也進入了一個穩步增長的發展階段。當然,受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2009年實際利用的FDI也出現了負增長的現象。
三、實證分析
為了研究實際利用的FDI對中國對外貿易的影響效應,我們建立如下三個模型:
lnYt=a0+a1lnFDIt (1)
lnIMt=c0+c1lnFDIt (2)
lnEXt=b0+b1lnFDIt (3)
其中,Y表示中國對外貿易進出口總額,EX表示中國出口總額,IM表示中國進口總額,FDI表示中國實際使用外商直接投資數額。
本文采用時間序列數據進行分析。由于20世紀80年代初期流入中國的FDI數額較少,而實際使用的FDI數額幾乎可以忽略,并且在國家統計年鑒中1985年之前的FDI數額并未單獨列出,因此我們選取了1985—2011年的數據作為樣本進行實證分析。其中,1985—2011年中國進出口總額、出口總額、進口總額、實際使用的FDI數據均來自中國國家統計局編制的《中國統計年鑒2012》。
本文采用最小二乘法,利用Eviews7.0軟件對1985—2011年的時間序列數據進行線性回歸,樣本容量為27。首先對第一個方程進行回歸,即探討FDI對進出口總額的影響,擬合后的方程如下:
lnYt=3.9063+0.8107lnFDIt (4)
(8.2513)(9.6689)
回歸結果顯示調整后的R- squared為78%,說明該方程能夠較好的擬合數據。變量都通過了t檢驗(95%的置信區間),說明變量的影響是顯著的,同時方程也通過了F檢驗,說明方程是線性顯著的。通過擬合后的方程可以看到,自變量FDI前的系數為0.8107,也就是說FDI每增加1個百分點會促進進出口額增加大約0.81個百分點,FDI和對外貿易呈一個正相關關系。
為了進一步分析FDI對出口額和進口額的影響,對模型(2)和(3)進行了回歸,擬合方程分別為:
lnEXt=2.9863+0.8568lnFDIt (5)
(6.2963)(10.2001)
lnIMt=3.4187+0.7670lnFDIt (6)
(7.1739)(9.0885)
實證分析的結果顯示,就中國目前的情況而言,FDI與進出口總額、出口總額和出口總額都呈現正相關關系,即國外直接投資的增加對中國的對外貿易有促進作用,并且對出口貿易的促進作用大于進口貿易。
四、原因探究
根據實證分析結果,國外直接投資在中國體現為貿易創造效應。結合中國近三十幾年來的發展情況,其原因可總結為以下幾點。
第一,發達國家通過FDI將低端產業向發展中國家轉移,從而刺激了中國與發達國家之間的貿易發展。隨著經濟的發展,國際間分工日益明確,根據比較優勢理論,發達國家的國內產業主要向資本和技術密集型集中,在產業改革的過程中,一些勞動密集型產業會向發展中國家轉移,而這主要是通過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的FDI實現的。就中國而言,制造業實際利用的FDI在近幾年呈現出穩中有升的趨勢,一直是吸引外資最多的行業,截至2011年,制造業實際利用的FDI超過521億美元,在所有行業中的占比將近45%。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產業的梯度轉移在優化發達國家國內產業結構的同時,帶動了發展中國家對設備、零部件等貨物的進口和和勞動密集型產品和中間商品的出口。
第二,外商投資企業在中國進出口貿易額中占比重大,成為推動中國對外貿易發展的重要因素。外商投資企業以其得天獨厚的國際背景,憑借現有海外銷售渠道和純熟的營銷技巧,在中國對外貿易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圖3列出了2005—2011年外商投資企業的貿易額在中國總貿易額中的占比情況,可以看出,外商投資企業的進出口額占比雖然呈現總體下滑的趨勢,但仍然基本維持在50%以上,一直是中國進出口貿易尤其是出口貿易中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近年來,隨著跨國公司的地位日益增強,技術、銷售服務等經濟發展的軟件很難在外部市場通過買賣行為獲得,這就使得FDI對貿易乃至經濟的積極作用難以代替(羅萍,2005)。
第三,FDI的進入提高了中國國內企業的國際競爭力,從而促進了貿易的發展。FDI帶動了國外先進的生產技術、管理經驗和營銷網絡向國內滲透,外國投資的正外部效應促進了中國國內企業技術水平的進步,提高了國內企業進入國際市場參與競爭的能力。因此,FDI成為中國國內企業和國際市場之間的橋梁,對貿易乃至整個經濟都起到了積極作用。
五、結語
中國利用外資規模已居發展中國家前列,但外商直接投資存量與歐美發達國家相比,仍存在不小的差距。聯合國貿易與發展會議的統計數據顯示,2009年中國FDI存量為4 730.83億美元,而美國、英國、德國和法國的同期存量分別為31 205.83億美元、11 250.66億美元、7 016.43美元和11 329.61美元,中國僅為美國的15.16%。因此,要充分發揮FDI對中國進出口貿易的的創造效應,應進一步改善外商投資環境,加大招商引資的力度。在保證FDI的規模穩步上升的同時,也要注重產業導向,創造條件利用外資來優化中國的產業結構以及進出口商品結構。此外,還應發揮中國中西部地區的人力和資源優勢,創造優惠條件引導外資向中西部地區轉移,以平衡外商投資的區域差異。總之,應充分利用FDI為中國的經濟建設和產業升級服務。
參考文獻:
[1] Clausing,Kimberly A..Does multinational activity displace trade?.Economic Inquiry,Apr.2000,Vol.38,Issue 2:190-205.
[2] Mundell,Robert A..International Trade and Factor Mobility.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Jun.,1957,Vol.47,No.3:321-335.
[3] 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K].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2.
[4] 羅萍.FDI貿易效應:基于引力模型的中國實證分析[D].長沙:湖南大學,2005.
[5] 錢曉英,賴明勇,張大奇.外商直接投資與中國國際貿易關系的實證分析[J].湖南大學學報,2001,(5):123-128.
[6] 邱斌,唐保慶,孫少勤.對中國國際貿易與FDI相互關系的重新檢驗[J].南開經濟研究,2006,(4):32-46.
[7] 小島清.對外貿易論[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87:321-335.
[責任編輯 王玉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