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云
摘 要:在闡述“氣象經濟”的由來和演變、分析“氣象經濟”的現狀和面臨的困境的基礎上,提出了提振“氣象經濟”的若干對策和思考。新形勢賦予“氣象經濟”新的內涵,提振“氣象經濟”需要全社會共同做出努力。
關鍵詞:新形勢;提振;氣象經濟;建議
中圖分類號:F063.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17-0036-02
20世紀50年代,中國各地先后建立了氣象機構,進行氣象觀測和天氣預報業務,從此也就有了“氣象經濟”概念。當時的“氣象經濟”主要體現在“農”字上,且是由“公益”氣象服務產生的。1985年,國務院批準氣象部門開展專業有償服務,從此步入了由“公益”氣象服務與“有償”氣象服務共同產生“氣象經濟”的局面,并一直延續至今。進入21世紀,“氣象經濟”這一名字開始在各種媒體上頻繁出現,其應用也得到全方位拓展,如2003年的高考也出現了“氣象經濟”的題目;特別是2008年初中國南方出現罕見的雨雪冰凍天氣,媒體對“氣象經濟”的熱炒更是達到了空前程度。近年來,“氣象經濟”很少有人提及,媒體關注度明顯降溫,值得有關方面引起重視和思考。
關于“氣象經濟”的定義,確實很難說得清楚。譬如說,廣播電臺一次普通的公益天氣預報播出,能說它沒有產生“氣象經濟”嗎?一條普通的公益氣象短信,能說它與“氣象經濟”無關嗎?當然,如果氣象部門向用戶提供的是專業專項氣象服務,那么產生“氣象經濟”就更是天經地義了。
新形勢下“氣象經濟”賦予了新的內涵。首先“氣象經濟”已經充分顯現在政府科學決策,公眾合理安排生產經營、趨利避害、減少經濟損失等方面;其次“氣象經濟”更是拓展到新時期和諧社會建設、“新經濟”發展以及市民日常休閑生活的方方面面。
一、“氣象經濟”的現狀
(一)“氣象經濟”與氣象災害
據統計,在各類自然災害中,氣象災害占了80%以上。氣象災害主要有臺風、暴雨、大風、冰雹、雷電、低溫陰雨、霧霾、高溫干旱、冰凍等。據中國氣象局2013年1月14日發布的2012年《中國氣候公報》顯示,2012年,全國主要氣象災害造成經濟損失為3 358億元,因災死亡或失蹤人數1 390人。由此看來,大力提升氣象災害防御能力,盡最大努力減少由氣象災害造成的損失提升“氣象經濟”效益,依然面臨著十分艱巨的任務。
(二)“氣象經濟”與“三農”關系緊密
1.農業氣象減災增效
氣象部門提供及時、準確的氣象災害預警信息,做好農業氣象災害防御工作,針對性地通過廣播、電視、手機短信、電子顯示屏、傳真、網絡等手段把暴雨、強冷空氣、連陰雨、雷電大風等農業氣象災害預警信息及時發送到當地領導和農民手中,為農業減災增效服務,千方百計提升氣象服務“三農”的經濟效益。
2.農業氣象服務增效
目前,農業氣象業務服務領域已經從傳統的糧食作物拓展到經濟類農作物、畜牧業、設施農業、特色農業、創匯農業、都市觀光農業等。氣象部門通過“農業氣象業務服務平臺”向糧、茶、油、糖、畜牧、水產等農業大戶、農業合作社、涉農企業、農戶開展全方位的精細化的農業氣象服務。通過服務,為“三農”創造更多的“氣象經濟”效益。
(三)“氣象經濟”涵蓋“二、三產業”
據統計,建筑、建材、電力、旅游、交通等二、三產業與“氣象經濟”的關聯度是僅次于“三農”的若干行業。
1.建筑業
建筑與氣象關系密切。在設計高層建筑時,除須考慮地震因素外,還須考慮風荷載等氣象因素的影響;另外,建筑施工與降水、溫度、風速等氣象因子關系密切。
2.建材業
磚廠、瓦廠等露天建材企業對突發性雷陣雨天氣十分敏感;還有,持續長時間的陰雨天氣,會使建筑工地停止施工,鋼材、水泥等建材需求滯銷,導致庫存積壓,經銷商報價也隨之下調。
3.電力業
氣象災害對電力影響顯著。冰凍、積雪、雷電、大風、暴雨等氣象災害會對輸電線路設施造成危害或破壞。
4.旅游業
隨著休閑旅游的不斷升溫,越來越多的人體會到旅游業也要“看天吃飯”,而解決旅游業“看天吃飯”的“旅游氣象”屬于“氣象經濟”范疇。
5.交通業
交通對氣象具有較高的敏感性,輕度降水、積雪、道路積冰可能引起路面濕滑;霧霾、強降水將限制能見度;臺風、洪汛等災害性天氣會影響或破壞道路的基礎設施。
(四)“氣象經濟”的若干實例舉證
1.老李是諸暨市一家電器經營部的老板,每年的4月份,他都要向氣象部門咨詢入梅、出梅日期以及出梅后夏天的高溫程度和時間長短等情況,根據氣象部門提供的中長期天氣趨勢預報,合理安排空調等電器的進貨、銷售計劃。
2.位于諸暨市區苧蘿東路的一家洗車店店主張先生說,開洗車店與天氣關系非常密切,往往是久雨初晴這幾天生意最忙碌;一旦當天氣預報說將要下雨了,來洗車的人就會少很多。目前,張先生每天晚上關注天氣預報成了一堂“必修課”。
3.2013年3月9日的強冷空氣還沒到達之前,諸暨市江藻鎮草莓種植大戶老錢就提早2天收到氣象部門發出的氣象短信,他早早做好了草莓大棚保溫取暖準備,并加固了大棚。結果,這次過程降溫幅度達12.8℃的強冷空氣影響,基本沒造成損失。
4.據諸暨市人民醫院呼吸內科王醫師介紹,因霧霾天氣而感覺身體不適前來就診的患者會較平時高出約20%—40%。這類人群往往遇到較嚴重的霧霾天氣就咳嗽得喘不過氣來,吊瓶就成了家常便飯的事。
二、“氣象經濟”面臨的困境
現階段看,“氣象經濟”面臨的困境或隱憂不容忽視,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媒體關注度降溫
近年來,媒體對“氣象經濟”的關注度降溫,各類媒體上似乎很少能見到“氣象經濟”這一名字。可以說,目前“氣象經濟”遭受相當程度的冷落是不得不承認的現狀。endprint
(二)公眾認識上存在偏見
公眾對“氣象經濟”的認識抱有偏見,總以為“氣象經濟”就是花錢買“氣象預報”,且這種偏見根深蒂固,使得“氣象經濟”始終處于相當程度的尷尬境地。
(三)“天氣預報準確率”與公眾“期望值”之間存在差距
“氣象經濟”與“天氣預報準確率”之間存在著直接的聯系。盡管現在的天氣預報準確率較過去大大提高了,但影響天氣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天氣預報也有報不準的時候,而公眾對天氣預報的“期望值”在不斷提高,這就使得“天氣預報準確率”與公眾“期望值”之間的差距始終存在著。
(四)“氣象經濟”效益難以量化評估
有關部門對某一特定區域內的“氣象經濟”效益難以作出一個較為令人信服的量化評估,一定程度影響或動搖了公眾接受、使用氣象信息的信心和意愿。
(五)“氣象經濟”概念模糊不清
“氣象經濟”概念一直模糊不清,有關部門對“氣象經濟”至今不能做出一個權威的科學的規范的定義。
三、新形勢下提振“氣象經濟”的若干對策
(一)提供精準化的災害性天氣預報預警信息
隨著現代科技的進步、信息發布的快速,公眾是不僅僅滿足于常規的災害天氣預報,而是關心能提前到什么時候更精確地預報災害性天氣,從而有足夠的時間進行預防。因此,氣象部門除了常規的提前一兩天做災害的預警,還要進一步制作提前12小時、6小時乃至3小時甚至1小時、30分鐘的突發性災害性天氣的預警,提醒大家在什么時間、什么區域采取何種防范方法,這樣公眾就能更有效、更有針對性地采取防御措施,減少經濟損失。
(二)推進公共氣象服務“均等化”建設
如何提升氣象信息的覆蓋率?氣象部門通過各種手段,積極打造氣象信息“進社區、進鄉村、進學校、進企事業、進醫院、進車站碼頭、進市場”的全覆蓋工程,把氣象信息傳播給所有的人群,特別是邊緣地區的人群當中。除了通過廣播、電視、手機短信、電話聲詢等以外,氣象部門應擴大在鄉鎮、公眾場合、人員密集地帶安裝氣象電子顯示屏,鄉村安裝大喇叭,還要發揮好村(社區)一級的氣象信息宣傳員的作用,千方百計把千變萬化的氣象信息傳送到千家萬戶的每一個人,最大限度地減少氣象災害損失,提升“氣象經濟”效益。
(三)提高“中長期天氣預報”準確率
一些制造業(如羽絨服生產)、家電商家(如空調銷售)要求氣象部門對中長期天氣趨勢做出準確預測,以提早安排生產或銷售計劃。“中長期天氣預報”受到的關注度不可忽視。不可否認的是,現階段“中長期天氣預報”的準確率還不夠高。隨著科技的進步,加上氣象科技人員持之以恒地攻關,目前“中長期天氣預報”這一國際性技術難題的理論基礎和業務水平正在取得積極的進展。
(四)進一步挖掘和深化專業專項精細化氣象服務產品
氣象部門要進一步挖掘和深化專業專項精細化服務產品。概括起來講,這些產品主要包括:為特定用戶定制的氣象預測預報服務;旅游、交通、電力等氣象服務;紫外線、人體舒適度、晨練、散步、洗車、空氣污染、霉變、城市火險等級等氣象指數預報服務;氣象實時資料分析服務;重大工程項目氣象保障服務;根據不同用戶具體要求專門定制的氣象預報服務產品及提供個性化的氣象服務等。當然,還有更多更豐富的氣象服務產品有待深度挖掘。
(五)加大“氣象經濟”的宣傳力度
“氣象經濟”為何遲遲火不起來,甚至反而降溫,其重要原因之一是向社會公眾的宣傳力度做得不夠。為此,建議輿論媒體對“氣象經濟”要進行積極的廣泛宣傳,并做到持之以恒,譬如,在電視天氣預報節目中設“氣象經濟”欄目,定期或不定期地向觀眾講解“氣象經濟”的一些常識及實例,使其深入人心,為公眾所熟知和接受。(下轉40頁)
(上接37頁)
四、關于“氣象經濟”的幾點思考
(一)“公益”氣象服務與“有償”氣象服務共同產生“氣象經濟”
目前,中國的氣象服務有“公益”氣象服務與“有償”氣象服務之分。“氣象經濟”的產生包含“公益”氣象服務與“有償”氣象服務兩部分,且“公益”氣象服務占據絕大部分,“有償”氣象服務只是一小部分。至于“公益”氣象服務與“有償”氣象服務的劃分,在2000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氣象法》中有原則性規定。
(二)新形勢下“公益”氣象服務面有擴大趨勢
國際上有些國家(如新西蘭)的“氣象經濟”是純商業化模式運作,而我們沒這么做也沒必要這么做,這也是“氣象事業是科技型、基礎性的社會公益事業”所決定的。目前,氣象部門花大力氣通過廣播、電視、報紙、網絡、手機短信等把氣象信息發送出去,“氣象經濟”效益是顯而易見的。從發展趨勢看,氣象部門“公益”服務的范圍愈來愈大。例如,諸暨市氣象局為保險公司提供的氣象,已從“有償”服務轉為“公益”服務;還有發送的災害預警短信、氣象顯示屏也從以前的“有償”服務轉為“公益”服務。
(三)積極提升“新經濟”發展中的“氣象經濟”效能
新形勢下氣象部門在積極為和諧社會建設做好氣象服務的同時,如何使“氣象經濟”在低碳經濟、綠色環保等“新經濟”領域中發揮更大效益,這是氣象部門所必須思考和努力的。
結語
新的形勢下,氣象部門要全面提升氣象防災減災、公共氣象服務、應對氣候變化和開發利用氣候資源能力,加快推進氣象現代化建設;同時,更需要全社會共同做出努力,為新時期提振“氣象經濟”出謀獻策,使“氣象經濟”盡快走出受冷落和低迷的處境。
參考文獻:
[1] 許小峰.“氣象經濟”辨析[J].江西氣象科技,2003,(4):12-14.
[2] 王偉宏,孫秀邦,胡安霞,等.淺談氣象條件對建筑施工的影響及施工氣象指數的建立[J].安徽農學通報,2010,(20): 144-146.
[3] 宋堅堅.旅游氣象與你同行[J].廈門科技,2011,(3):28-32.
[4] 韓琇,陳延琳,隋明,等.氣象短信的未來發展思路探討[J].山東氣象,2013,(2):54-57.
[5] 辛吉武.新西蘭商業化氣象服務概況[J].干旱氣象,2003,(3):38-41.
[6] 隋巖,劉洪鵬,單立中,等.對氣象服務在低碳經濟發展中主動發揮作用的思考[J].中國農業氣象,2010,(增2):260-262.
[7] 陳正洪,楊桂芳.氣象科技管理探索與政策建議[J].科技管理研究,2013,(16):15-18.
[責任編輯 仲 琪]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