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泓+王英盈+林艷
摘 要: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程度的加劇,社會保障支出規模正在逐年擴大,那么,社會保障支出是否發揮了其應有的作用就成為了重要的問題。以1998—2011年黑龍江省GDP與財政社會保障支出的相關數據為樣本,分析了黑龍江省社會保障水平的現狀,并采用計量分析方法來界定經濟發展對財政社會保障支出的影響程度。最終得出結論:應該加快我國社會保障體系的建設,完善社會保障制度,使經濟發展與財政社會保障支出形成相互促進的關系,并且為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有力支持。
關鍵詞:黑龍江省;社會保障水平;經濟增長;實證分析
中圖分類號:F249.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17-0060-04
引言
社會保障制度[1]是國家通過立法對國民收入進行分配與再分配,對社會成員因年老、疾病、失業、工傷、生育及喪失勞動能力或者有特殊困難時,向其給予基本生活權利的一種社會制度,它的本質是為了維護社會公平和穩定進而促進社會發展。社會保障支出對經濟增長影響的爭論一直是社會保障研究的核心問題。穆懷中[2](2001)運用相關性和直接回歸方法,證明社會保障支出與人均GDP增長高度正相關;董擁軍、邱長溶[3](2007)利用協整分析方法,發現我國1989—2004年社會保障支出與經濟增長之間存在雙向因果關系;于文革[4](2007)利用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對1978—1998年的時間序列采用OLS方法得出政府社會保障支出與產出顯著負相關;崔大海[5](2008)采用1978—2006年的數據,通過Granger因果檢驗和協整分析,認為我國財政社保支出與經濟增長存在單向的因果關系,經濟增長促進了財政社保支出的增加,而財政社保支出不是經濟增長的原因;田美玉、蔣新坤[6](2011)采用1980—2009年的數據,運用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對數據進行分析,認為目前我國的社會保障支出并沒有發揮出其應有的作用。
本文針對黑龍江省社會保障支出水平的經濟影響進行實證分析,其目的在于:一是通過對一個地方政府社會保障水平與經濟增長關系的研究,深化對相關問題的認識;二是為今后黑龍江省社會保障工作的開展提供一些建議。
一、黑龍江省社會保障水平現狀
要分析社會保障水平,科學的界定社會保障支出的范圍是首要任務。社會保障支出總額是指一定時期內一國或地區實際支出的各種社會保障費用總和。就社會保障水平的內涵而言,可分為微觀和宏觀兩個層面:微觀層面從政府角度看,是財政社會保障支出占政府財政支出的比重;宏觀層面社會保障水平是指財政社會保障支出總額占GDP的比重。
2011年,黑龍江省財政社會保障支出392.05億元,約是1998年的8.83億元的44.4倍;財政社會保障支出占財政總支出的比重由1998年的3.14%上升到2011年的11.54%,占GDP的比重由1998年的0.32%上升到2011年的3.12%。因此,無論是從財政社會保障支出的規模來看,還是從財政社會保障支出占財政支出和 GDP 的比例來看,黑龍江省社會保障都得到了較快的發展。
20世紀90年代中期至2003年前后,我國確定建立以“一個中心,兩個確保,三條保障線”為目標的社會保障制度。這段時間以單位為主的保障功能逐漸弱化,社會保障改革剛剛起步,覆蓋范圍一時難以擴大。從表1和圖可以看出,1998—2002年,黑龍江省財政社會保障支出總額較小,社會保障支出占財政支出總額比例有增有降。
2004年社會保障制度首次明確載入憲法,加快了社會保障體系改革的步伐。2003—2007年,社會保障支出大幅度增加。2008年,受國際經濟危機的影響,財政社會保障支出占財政總支出的百分比有所下降;2009年經濟回暖,財政社會保障支出大幅增加,財政社會保障支出占財政總支出的百分比也大幅度增加。2009年以后財政社會保障支出呈現出比較緩慢的增長趨勢。
總的來說,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社會保障制度改革的推進,黑龍江省財政社會保障支出雖然呈波動的趨勢,但是整體上還是上漲的。只是在絕對數額不斷增長的同時,也應該看到我國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起步較晚,社會保障支出占財政支出的比重長期以來一直處于較低水平,其增長速度也相對有限。
二、黑龍江省社會保障水平與經濟增長的關系
從理論分析來看,經濟增長為社會保障發展提供了財力支持,社會保障對經濟增長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由表2可以看出2000—2011年,財政社會保障支出增長率與GDP增長率都是有增有減,但是整體上呈增長狀態,財政社會保障支出增長率由2000年的25.14%增長到2011年的28.10%,GDP增長率由2000年的9.95%增長到2011年的21.35%。
由此可見,理論上GDP增長率與財政社會保障支出增長率的相關關系是非常密切的:GDP的增長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社會保障支出的增長水平,經濟增長速度影響社會保障支出的水平,并且在我國現階段對社會保障支出有著正向推動作用。
三、實證分析
1.數據的來源及變量的選取
本文選取國內生產總值(GDP)作為被解釋變量,選取財政社會保障支出(SSE)作為解釋變量,數據的時間跨度為1998—2011年。由于取自然對數所得的新序列不影響原序列的平穩性,為了消除財政社會保障支出和國內生產總值時間序列的異方差,減少數據的波動性,對財政社會保障支出SSE和國內生產總值GDP取自然對數得到LnSSE和LnGDP。(具體見表3)
2.單位根檢驗
3.協整檢驗
根據Engle和Granger對協整所做的原始定義,對雙變量模型進行協整檢驗要求兩個變量具有相同的單整階數。從上述單位根檢驗的結果中,我們已經得出LnGDP和LnSSE都是 I(1) 的結論,因此,本文將運用E-G兩步法對其進行協整關系檢驗。endprint
從第一步得到的回歸方程可知,財政社會保障支出SSE對黑龍江省GDP的彈性系數為1.959,即GDP每增加1%,平均來說SSE將增長1.959%。
第二步,對殘差序列進行單位根檢驗。
如果殘差平穩的,則說明LnSSE和LnGDP之間存在協整關系,即擬合方程中的解釋變量和被解釋變量之間存在穩定的長期均衡關系,反之,變量之間不存在穩定的均衡關系,回歸方程是一個“偽回歸”。
在檢驗殘差序列是否平穩時,我們同樣采用ADF檢驗法,ADF檢驗結果如表5。序列在5%顯著水平下不存在單位根,即估計殘差序列為平穩序列,表明黑龍江省財政社會保障支出與經濟增長具有協整關系。
4.Granger因果檢驗
協整檢驗結果說明,黑龍江省社會保障支出SSE和國內生產總值GDP之間存在長期的動態均衡關系,但是LnSSE與LnGDP兩個變量之間是否構成因果關系還需要進一步驗證,因此,需要采用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法來識別時間序列變量之間數量上的因果關系(見表6)。
從上述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結果可以看出,對于原假設“GDP的增長不是社會保障支出增長的原因”在滯后期為2的時候拒絕原假設,即GDP的增長是財政社會保障支出增長的原因。因此,GDP的增加在長期效應(滯后期為2)上將會刺激財政社會保障支出的增長。
四、結論與建議
本文利用1998—2011年黑龍江省財政社會保障支出SSE和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數據,從這個側面反映出我國經濟發展水平正在逐步提高,社會保障制度也在日趨完善。同時,分析兩者之間的長期關系及短期動態因果關系,得出的結論是:經濟增長是財政社會保障支出增長的原因,其彈性系數為1.959,即GDP每增加1%,財政社會保障支出隨之增加1.959%。但是黑龍江省社會保障支出對經濟的增長并沒有起到促進作用。董擁軍、邱長溶(2007)利用協整分析方法發現我國1989—2004年社會保障支出與經濟增長之間存在雙向因果關系其文章認為,全國的社會保障水平為4%左右,但是黑龍江省的社會保障水平平均為2%左右,所以黑龍江省的社會保障支出沒有對經濟增長起到促進的作用,說明黑龍江省社會保障制度存在許多方面的問題,包括社會保障支出的數量與結構不夠合理、資金來源有限等。因此,加強黑龍江省社會保障體系的建設十分必要。
1.繼續加大財政投入力度,逐步提高財政社會保障支出比重
目前,我國的社會保障水平明顯滯后于經濟社會的發展水平,人口老齡化的趨勢又進一步加重了社會保障的負擔。財政方面的制約是社會保障水平不高的重要原因,黑龍江省財政投入資金與其他省比較還有一段距離。例如,2008年,遼寧省財政社會保障支出469.97億元,而黑龍江省僅為228.63億元。因此,黑龍江省應該逐步提高財政社會保障支出占財政支出的比重,更好地發揮社會保障促進經濟增長、抑制貧富差距的作用。
2.多渠道籌集社會保障資金,擴大社會保障資金的來源
黑龍江省是農業大省,發展農村社會保障需要大量的資金。在該省農村經濟發展水平低下、農民收人增長緩慢的情況下,必須采取多渠道籌集農村社會保障資金的辦法來推進農村社會保障事業的發展。在經濟欠發達地區,應當采用國家財政支持為主、社會集資為輔的辦法籌集社會保障資金;在經濟較發達的地區(如哈爾濱市、大慶市)則應考慮以企業和個人為主的辦法籌集社會保障資金。
參考文獻:
[1] 鄭功成.社會保障學[M].北京: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05.
[2] 穆懷中.社會保障水平經濟效應分析[J].中國人口科學,2001,(5):33-34.
[3] 董擁軍,邱長溶.我國社會保障支出與經濟增長關系的實證[J].統計與決策,2007,(4):80-82.
[4] 于文革.政府社會保障支出的社會經濟效應及其政策含義[J].廣州大學學報,2007,(9):12-13.
[5] 崔大海.我國財政社會保障支出與經濟增長的相關關系研究[J].江淮論壇,2008,(6):34-37.
[6] 田美玉,蔣新昆.我國社會保障支出與經濟增長關系的實證研究[J].無錫商業職業技術學報,2011,(8):1-3.
[責任編輯 仲 琪]endprint
從第一步得到的回歸方程可知,財政社會保障支出SSE對黑龍江省GDP的彈性系數為1.959,即GDP每增加1%,平均來說SSE將增長1.959%。
第二步,對殘差序列進行單位根檢驗。
如果殘差平穩的,則說明LnSSE和LnGDP之間存在協整關系,即擬合方程中的解釋變量和被解釋變量之間存在穩定的長期均衡關系,反之,變量之間不存在穩定的均衡關系,回歸方程是一個“偽回歸”。
在檢驗殘差序列是否平穩時,我們同樣采用ADF檢驗法,ADF檢驗結果如表5。序列在5%顯著水平下不存在單位根,即估計殘差序列為平穩序列,表明黑龍江省財政社會保障支出與經濟增長具有協整關系。
4.Granger因果檢驗
協整檢驗結果說明,黑龍江省社會保障支出SSE和國內生產總值GDP之間存在長期的動態均衡關系,但是LnSSE與LnGDP兩個變量之間是否構成因果關系還需要進一步驗證,因此,需要采用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法來識別時間序列變量之間數量上的因果關系(見表6)。
從上述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結果可以看出,對于原假設“GDP的增長不是社會保障支出增長的原因”在滯后期為2的時候拒絕原假設,即GDP的增長是財政社會保障支出增長的原因。因此,GDP的增加在長期效應(滯后期為2)上將會刺激財政社會保障支出的增長。
四、結論與建議
本文利用1998—2011年黑龍江省財政社會保障支出SSE和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數據,從這個側面反映出我國經濟發展水平正在逐步提高,社會保障制度也在日趨完善。同時,分析兩者之間的長期關系及短期動態因果關系,得出的結論是:經濟增長是財政社會保障支出增長的原因,其彈性系數為1.959,即GDP每增加1%,財政社會保障支出隨之增加1.959%。但是黑龍江省社會保障支出對經濟的增長并沒有起到促進作用。董擁軍、邱長溶(2007)利用協整分析方法發現我國1989—2004年社會保障支出與經濟增長之間存在雙向因果關系其文章認為,全國的社會保障水平為4%左右,但是黑龍江省的社會保障水平平均為2%左右,所以黑龍江省的社會保障支出沒有對經濟增長起到促進的作用,說明黑龍江省社會保障制度存在許多方面的問題,包括社會保障支出的數量與結構不夠合理、資金來源有限等。因此,加強黑龍江省社會保障體系的建設十分必要。
1.繼續加大財政投入力度,逐步提高財政社會保障支出比重
目前,我國的社會保障水平明顯滯后于經濟社會的發展水平,人口老齡化的趨勢又進一步加重了社會保障的負擔。財政方面的制約是社會保障水平不高的重要原因,黑龍江省財政投入資金與其他省比較還有一段距離。例如,2008年,遼寧省財政社會保障支出469.97億元,而黑龍江省僅為228.63億元。因此,黑龍江省應該逐步提高財政社會保障支出占財政支出的比重,更好地發揮社會保障促進經濟增長、抑制貧富差距的作用。
2.多渠道籌集社會保障資金,擴大社會保障資金的來源
黑龍江省是農業大省,發展農村社會保障需要大量的資金。在該省農村經濟發展水平低下、農民收人增長緩慢的情況下,必須采取多渠道籌集農村社會保障資金的辦法來推進農村社會保障事業的發展。在經濟欠發達地區,應當采用國家財政支持為主、社會集資為輔的辦法籌集社會保障資金;在經濟較發達的地區(如哈爾濱市、大慶市)則應考慮以企業和個人為主的辦法籌集社會保障資金。
參考文獻:
[1] 鄭功成.社會保障學[M].北京: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05.
[2] 穆懷中.社會保障水平經濟效應分析[J].中國人口科學,2001,(5):33-34.
[3] 董擁軍,邱長溶.我國社會保障支出與經濟增長關系的實證[J].統計與決策,2007,(4):80-82.
[4] 于文革.政府社會保障支出的社會經濟效應及其政策含義[J].廣州大學學報,2007,(9):12-13.
[5] 崔大海.我國財政社會保障支出與經濟增長的相關關系研究[J].江淮論壇,2008,(6):34-37.
[6] 田美玉,蔣新昆.我國社會保障支出與經濟增長關系的實證研究[J].無錫商業職業技術學報,2011,(8):1-3.
[責任編輯 仲 琪]endprint
從第一步得到的回歸方程可知,財政社會保障支出SSE對黑龍江省GDP的彈性系數為1.959,即GDP每增加1%,平均來說SSE將增長1.959%。
第二步,對殘差序列進行單位根檢驗。
如果殘差平穩的,則說明LnSSE和LnGDP之間存在協整關系,即擬合方程中的解釋變量和被解釋變量之間存在穩定的長期均衡關系,反之,變量之間不存在穩定的均衡關系,回歸方程是一個“偽回歸”。
在檢驗殘差序列是否平穩時,我們同樣采用ADF檢驗法,ADF檢驗結果如表5。序列在5%顯著水平下不存在單位根,即估計殘差序列為平穩序列,表明黑龍江省財政社會保障支出與經濟增長具有協整關系。
4.Granger因果檢驗
協整檢驗結果說明,黑龍江省社會保障支出SSE和國內生產總值GDP之間存在長期的動態均衡關系,但是LnSSE與LnGDP兩個變量之間是否構成因果關系還需要進一步驗證,因此,需要采用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法來識別時間序列變量之間數量上的因果關系(見表6)。
從上述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結果可以看出,對于原假設“GDP的增長不是社會保障支出增長的原因”在滯后期為2的時候拒絕原假設,即GDP的增長是財政社會保障支出增長的原因。因此,GDP的增加在長期效應(滯后期為2)上將會刺激財政社會保障支出的增長。
四、結論與建議
本文利用1998—2011年黑龍江省財政社會保障支出SSE和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數據,從這個側面反映出我國經濟發展水平正在逐步提高,社會保障制度也在日趨完善。同時,分析兩者之間的長期關系及短期動態因果關系,得出的結論是:經濟增長是財政社會保障支出增長的原因,其彈性系數為1.959,即GDP每增加1%,財政社會保障支出隨之增加1.959%。但是黑龍江省社會保障支出對經濟的增長并沒有起到促進作用。董擁軍、邱長溶(2007)利用協整分析方法發現我國1989—2004年社會保障支出與經濟增長之間存在雙向因果關系其文章認為,全國的社會保障水平為4%左右,但是黑龍江省的社會保障水平平均為2%左右,所以黑龍江省的社會保障支出沒有對經濟增長起到促進的作用,說明黑龍江省社會保障制度存在許多方面的問題,包括社會保障支出的數量與結構不夠合理、資金來源有限等。因此,加強黑龍江省社會保障體系的建設十分必要。
1.繼續加大財政投入力度,逐步提高財政社會保障支出比重
目前,我國的社會保障水平明顯滯后于經濟社會的發展水平,人口老齡化的趨勢又進一步加重了社會保障的負擔。財政方面的制約是社會保障水平不高的重要原因,黑龍江省財政投入資金與其他省比較還有一段距離。例如,2008年,遼寧省財政社會保障支出469.97億元,而黑龍江省僅為228.63億元。因此,黑龍江省應該逐步提高財政社會保障支出占財政支出的比重,更好地發揮社會保障促進經濟增長、抑制貧富差距的作用。
2.多渠道籌集社會保障資金,擴大社會保障資金的來源
黑龍江省是農業大省,發展農村社會保障需要大量的資金。在該省農村經濟發展水平低下、農民收人增長緩慢的情況下,必須采取多渠道籌集農村社會保障資金的辦法來推進農村社會保障事業的發展。在經濟欠發達地區,應當采用國家財政支持為主、社會集資為輔的辦法籌集社會保障資金;在經濟較發達的地區(如哈爾濱市、大慶市)則應考慮以企業和個人為主的辦法籌集社會保障資金。
參考文獻:
[1] 鄭功成.社會保障學[M].北京: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05.
[2] 穆懷中.社會保障水平經濟效應分析[J].中國人口科學,2001,(5):33-34.
[3] 董擁軍,邱長溶.我國社會保障支出與經濟增長關系的實證[J].統計與決策,2007,(4):80-82.
[4] 于文革.政府社會保障支出的社會經濟效應及其政策含義[J].廣州大學學報,2007,(9):12-13.
[5] 崔大海.我國財政社會保障支出與經濟增長的相關關系研究[J].江淮論壇,2008,(6):34-37.
[6] 田美玉,蔣新昆.我國社會保障支出與經濟增長關系的實證研究[J].無錫商業職業技術學報,2011,(8):1-3.
[責任編輯 仲 琪]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