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竹青
摘 要: 作為典型的聽覺藝術,音樂主要通過聽覺與學生的心靈接觸,學生聆聽音樂的過程就是一個感悟、理解及與音樂產生共鳴的過程。在音樂課堂上實施開放式教學,為學生構建“審美與快樂”式學習模式,能夠幫助學生得到更好的智力開發,并讓他們在美的享受中開發創新潛能,提高教學質量。
關鍵詞: 高中音樂課堂教學 審美 快樂 開放式課堂
音樂,作為一門藝術課程,可以讓學生的想象被激活,情感被激發,使學生的靈感得以積聚,心靈得以慰藉,它是提高素養、陶冶情操的重要途徑,是對高中學生進行素質教育和美育的重要工具。面對高中生這一特殊群體,雖然他們對音樂的認知水平有待提高,但對于音樂無比熱愛。因此,利用高中生對音樂的“偏愛”,通過開放式課堂教學,引導學生運用感官功能和肢體律動感受音樂、欣賞音樂,在開放性表達和創造性演唱的基礎上充分享受音樂帶給他們的愉悅,收獲音樂學習帶給他們的快樂,讓他們在音樂學習中建立自信、重塑自我,已是當前高中音樂教學的重要任務。本文基于兩個主題展開探討,一是引導學生聆聽音樂,讓學生在聆聽中發現音樂之美;二是創設開放式課堂教學模式,構建充滿快樂與靈動的高中音樂課堂。
一、引領學生聆聽音樂之美,感受音樂魅力
1.創造引導聆聽的課堂環境。
在音樂教學中,環境固然不是影響教學最終成果的關鍵因素,但實踐證明,環境的確能夠幫助學生很快進入聆聽音樂的狀態。就目前而言很多學校都引入了先進的音樂設施,為音樂視聽教學創造了良好條件,而即使沒有這些硬件作為基礎,教師也應該憑借現有條件為學生創造出一個便于“聆聽”的教學環境,讓他們能夠置身音樂的海洋中,在節奏的跳動中與音樂真正融合在一起,幫助他們主動“打開”耳朵,認真聆聽音樂,感受音樂之美[1]。如在非洲音樂《鼓舞》一課中,教師可以在教室里布置非洲面具、非洲風土人情畫等,準備非洲鼓和各種打擊樂器,多媒體播放非洲鼓樂節奏,當學生走進教室,他們為這種場景所吸引,被獨特的、高度發展的節奏震撼,忍不住要敲幾下鼓,他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這堂課的學習內容,他們的表現是那么自然,說明音樂已經通過他們的耳朵傳遞到了心靈,而聆聽音樂的習慣也在他們感受到音樂帶來的快樂的同時,自然形成。
2.從音樂形式要素入手學會“聆聽”。
音樂常用的形式要素有:節奏、曲調、速度、力度、曲式、和聲、織體等。讓學生有側重地聽某些形式要素,通過形式要素幫助學生了解音樂作品,這對于高中階段的學生來說是學會聆聽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例如,節奏。節奏被喻為音樂的骨架,聽節奏是音樂欣賞中重要的內容之一。在欣賞舒伯特的藝術歌曲《魔王》時,讓學生側重聽鋼琴伴奏的三連音節奏,學生能立刻判斷出一種緊張、急促的情緒。例如,力度。力度變化是重要的音樂表現手段。在欣賞《伏爾加船夫曲》時,讓學生側重感受歌曲力度的變化:由弱漸強再由強漸弱,仿佛讓學生看到船夫們艱難地拉著船只由遠而近再漸行漸遠的情景。有側重地加強對音樂要素的聆聽,無疑能讓學生更好地理解音樂作品,并在對音樂要素的分析中逐漸學會聆聽。當然,音樂要素是相互聯系在一起的,在聆聽時,要指導學生有側重點,要向學生指出不能教條,不能將音樂要素從旋律中孤立出來。
3.從音樂欣賞中愛上“聆聽”。
音樂是聽覺的藝術。如何讓高中學生在音樂欣賞中愛上“聆聽”,需要老師的悉心指導,教給學生聆聽的方法,讓學生在方法的運用中逐漸愛上“聆聽”。老師可以讓學生先了解作品的創作背景、作者的創作意圖,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完整聽賞全曲,對作品有個總體了解,然后指導學生分段欣賞,重點欣賞主旋律,可以反復聆聽或者哼唱主旋律,當學生熟悉了音樂旋律后,學生才會有所感悟。如圓舞曲《藍色多瑙河》,可以先讓學生了解創作的歷史背景;再讓學生欣賞全曲,對作品有一個完整印象;然后可以對比欣賞五個小圓舞曲,重點欣賞第一圓舞曲主題,讓學生跟著哼唱這舉世聞名的主旋律,在主旋律中感受上揚的旋律線帶來的生命的熱烈和生活的熱情。此刻,音樂已經化成一種精神力量,學生在這種精神力量的驅使下愛上“聆聽”。
二、靈動、開放、探究,構建靈動的音樂課堂
1.巧設疑、多提問,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性探究學習。
問題是啟發學生思維的“金鑰匙”,在高中音樂課堂上,教師要善于利用問題激發學生的探究意識,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自主學習。
首先,教師在課堂上可采用設立“問題鏈”的方式引導學生探究,如《黃河大合唱》一課,教師在課堂開始利用多媒體展示我國著名畫家陳逸飛的《黃河頌》油畫,并提出問題:這幅畫表達了怎樣的主題?隨即由學生的回答導入鋼琴協奏曲《黃河》,并再次提問:能否用一句話概括黃河?我國有哪些歌頌黃河的音樂作品?繼而導入課題,引導學生對《黃河大合唱》進行探究性自主學習,最后提出問題:《黃河大合唱》表現了怎樣的民族精神?
其次,教師還可以采用為學生布置探究性課題的方式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這需要教師首先對學生進行分組,按照學生的個性差異和水平差異,將學生劃分為數個學習小組,同時注重課堂學習與合作學習之間的整合;其次為每個小組布置不同的探究課題,讓小組成員以協力合作的方式,在一定期限內對課題進行研究并總結成果;最后公布成績,給予表現好的小組一定的獎勵。
如此,通過課堂問題與課后探究性課題的結合,可為高中生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使學生在興趣驅使下積極探索,并在任務驅動下自主學習,從而實現自學方式的轉變,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
2.選擇開放式的課堂教學方法。
音樂與其他藝術相比,其自由創作度是很高的,這也代表著音樂的教學過程和教學方法應該是一個動感的、充滿變化的、不斷發展的。開放式的教學方法要突破音樂教材的局限,突破音樂教學課堂的局限,根據學生的認知需求,結合教材內容,科學運用多種方法,為學生創設一個更加廣闊的自由創作的空間。例如,在介紹交響樂隊時,講到西洋管弦樂器可以通過模擬演奏的方法讓學生進行學習,在課堂上讓每個學生選擇一種喜歡的樂器名字貼在胸前,并按照交響樂隊的順序分別坐好,老師充當指揮,當多媒體中的交響音樂響起時,每個人從音樂聲中尋找自己扮演的樂器聲音,當聲音響起就進行模擬演奏。這種方法能很快讓學生了解樂器的不同發聲、演奏特點及在整個交響樂中的作用與重要性[2]。
音樂教學的最終目的是讓學生通過音樂實踐開發音樂潛能,因此創作式教學方法是必不可少的,在組織學生進行音樂練習時,可以讓學生大膽進行音樂創作,如填寫歌詞,挑選合適的音樂配樂詩朗誦,讓學生運用音樂軟件改編、創作歌曲,還可以讓學生自己編排“歌舞劇”。通過創作式學習,讓他們真正學會如何主動認知,讓他們在獨立完成創作的同時真實感受到音樂的深刻內涵。
3.組織開放式的課堂教學活動。
高中音樂課堂應該是開放的課堂、活潑的課堂、充滿年輕人蓬勃朝氣的課堂。開放式的音樂課堂活動主要體現在,一要讓學生動起來。音樂是動感的,它的動感不單一表現在音樂節奏和韻律中,它更要求音樂律動與肢體動作之間的協調,音樂活動就是要讓學生走出狹小的課桌,走上動感的舞臺,張揚個性,釋放青春。如在講民族音樂時,鼓勵學生進行即興表演,載歌載舞,用肢體動作將音樂中的民族特色表達出來。這種活動能讓學生更好地體驗音樂的民族性,可以幫助學生更深入地體會音樂表達的情感和意境。在表演中,課堂不再是沉悶的課堂,而是一場音樂盛會。二要讓學生唱起來。音樂課堂為學生個性發展提供了優勢,可以通過課堂演唱的活動讓他們的才華得以充分展現。不僅讓學生唱他們喜歡的歌曲,更要唱書本上的民歌、藝術歌曲,甚至交響曲等。唱民歌,可以讓學生更好地感受南腔北調的腔調情韻;唱藝術歌曲,可以幫助學生了解西方藝術歌曲的精美;交響曲,也要鼓勵學生唱,引導學生演唱樂曲主旋律,讓學生知道,主旋律是樂曲的靈魂,掌握了主旋律就是掌握了作品的靈魂。只有讓學生開口唱,才能對他們的節奏、音準、音樂表演能力等有一個客觀而準確的掌握,并在此基礎上從多方面給予他們合理的引導和及時的糾正,讓他們在提高個人音樂技能的同時,在音樂中找到自信、得到快樂。
敏銳的音樂聽覺是高中學生學好音樂的基礎,在新時期,音樂教師要學會運用教育的智慧、教學的藝術幫助高中學生養成正確的聆聽習慣,培養他們的審美情趣,讓他們在音樂課堂上收獲更多意外之美,讓他們帶上聆聽音樂的耳朵,與老師攜手共同踏上輝煌而曼妙的音樂之旅。
參考文獻:
[1]許嬌嬌.高中音樂要突出審美教育[J].時代報告:學術版,2011(10X):165-165.
[2]毛羈龍.“泛聽音樂”與“聆聽音樂”的比較性意義[J].歌海,2013(2):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