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茂生
摘 要: 作者結合自身的語文課堂教學實踐,加強了對“少教多學”的實踐探索,著重論述了“少教多學”課前的準備、課中的實施、課后的延伸等實踐環節。文章對優化高中語文課堂、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有一定的指導和啟發意義。
關鍵詞: 少教多學 高中語文 教學應用
“少教多學”主要是針對當前語文教學中“以教定學、大教小學、強教弱學”傾向而提出的一種新的教學思想。它的出現反映了人們對教與學關系的深層次思考和以往教學實踐的反思,并且準確地概括了當代教學改革與發展的基本趨勢?!吧俳潭鄬W”觸摸到了教育的核心——為什么教、教什么和怎么教,并能較科學地處理教與學在時間和空間的比例關系,強化教學的實效性。因此,在新課改背景下,加強對“少教多學”的實踐探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下面我談談“少教多學”在高中語文課堂教學實踐中的應用。
一、課前:“少教多學”的準備
1.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布置學生搜集與文本相關的資料。
課前,教師可為學生提供作者的生平材料和創作背景資料,也可鼓勵學生充分利用圖書資料、網絡資源等,從多種渠道收集相關資料,為學生理解探究文本奠定基礎。通過搜集相關資料,學生熟悉了文本,同時學會了獨立思考。
2.布置前置問題,引發學生思考文本。
沒有問題,就沒有深入思考,因此,可為學生提供前置作業,把問題拋給學生,帶領學生走進文本。如教學《燭之武退秦師》一文,面對文本,課前師生可預設如下問題:戰爭的起因是什么?戰爭涉及的國家有哪些?秦國為何參加這場戰爭?燭之武退秦師的理由有哪些?為何只退秦師?最終晉作出了怎樣的選擇?六個問題源自文本,緊扣文本,突出核心,有效的自主閱讀水到渠成。
3.要求學生利用批注的方式寫出自學心得。
如《沁園春·長沙》,是毛澤東的一首著名詩詞,在豪邁的詩詞之間體現了作者廣博的情懷。這首詞的教學最重要的是體會詩歌寫景與抒情的融合,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據此,教師可先讓學生自主閱讀,畫出自己認為寫得好的詩句,并思考這些描寫分別體現了什么,贊美了什么,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對于思考的結論可以適當地批注在課文的空白處。
二、課中:“少教多學”的實施
1.交流自學成果。
學生帶著自學成果和預習中的疑問走進課堂,教師首先可讓他們以小組或個人為單位交流自學成果。如教學《游褒禪山記》時,教師可在課前找出文中一些富有哲理性的句子,引導學生用心感悟并形成文字表述。上課一開始,教師讓學生暢談自己的閱讀感受。生1:在我們的生活中,有太多挑戰和挫折。面對挫折,有的人會從此消沉;而有的人則越戰越勇,因為他有了毅力和志氣,就像茫茫黑夜中有了一座燈塔,就像迷途中有了指南針。生2:成功的彼岸有許多美得讓人心醉的風景,有了志氣,我們就可以領略那絕美風光。生3:美好的事物總是要經過一番艱辛的勞動才能得到。但是,我們許多人都無法堅持到最后,總是在遇到挫折之后動搖決心,懷疑自己,甚至放棄奮斗。生4:在追逐夢想的道路上,我們要永不言棄,堅持到底,因為黑暗之后,將會是黎明……從學生的字里行間可知:通過反復品讀、仔細揣摩之后,學生領悟到人生如登山,也許一路充滿誘惑、坎坷、挫折,但只要有志氣,勇于攀登,我們就有可能領略人生險峰之巔絕美的風景。
2.有效的分組討論。
欲求高效課堂,教師必須重視有效的討論。要組織好課堂討論,激發課堂活力,我認為可以采取以下做法:(1)分組討論。教師可在學生自愿的基礎上,對學生進行分組,鼓勵每個學生各抒己見,針對所討論的問題提出自己的觀點、看法,通過這一環節,可使學生觀點更加完善。(2)互相交流。在小組討論的基礎上,各組推選一名代表闡述本組討論的結果。各組代表闡述完畢后,小組其他成員隨機進行補充,同時其他小組成員也可提出問題,請該小組成員“答記者問”。通過相互交流,多種信息得到匯總與碰撞,使問題得以解決,實現知識內化,同時使學生思維能力、應變能力得到進一步提高。(3)教師的啟迪與引導。在整個討論過程中,教師主要起啟迪和引導作用,主要是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看法,發現并肯定學生思維中的閃光點,同時,對討論過程中出現的一些錯誤認識進行糾正。
3.用“主問題”引導學生活動。
怎樣讓學生動起來,參與到有意義的討論中呢?其中,最有效最便捷的方法是用“主問題”引導學生活動。所謂“主問題”,是指閱讀教學中,從教學內容整體的角度或學生的整體參與性上引發思考、討論、理解、探究的“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重要問題。主問題是課文內容和教學過程的內在牽引力,能對課文的理解品讀起到“一線串珠”的整體帶動作用。設計主問題,可從標題、中心句、關鍵詞、環境、情節、人物性格特點等方面入手。
如《祝?!芬晃闹校髡呙鑼懼魅斯榱稚┑难劬τ?8處之多,這其中必有玄機。在反復研讀文本,參閱大量資料的基礎上,教師將教學目標確定為:分析祥林嫂外貌的變化及其原因,挖掘祥林嫂悲劇命運的根源。為了高效實現教學目標,教師可根據教學目標設計課堂活動的三個主要環節:(1)找出文中有關祥林嫂外貌描寫中眼神的變化。(2)聯系祥林嫂人生境遇的幾個階段,分析她眼神變化的原因。(3)試探究誰對祥林嫂的死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這一探究性問題的設計,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了學生的發散性思維,使得課堂出現了很多意想不到的生成。
主問題閱讀教學可以簡化教學頭緒,減少課堂的無效提問,把課堂還給學生,使學生有充分的空間進行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主問題閱讀教學是以問代導的教學,是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個性主動的教學,是少教多學、多讀多思的教學。
4.利用錯誤生成問題引發學生的再思考。
學生因個體認知水平的限制,在討論過程中總會得出很多錯誤結論。這時教師不應急于糾錯,急于打斷學生,而應耐心聽完,弄清學生認知的不足之處,然后利用錯誤生成問題再次發問,引導學生思考。endprint
一位教師執教《祝福》,在學生就祥林嫂的勤勞、命運的悲慘討論后,又就祥林嫂其他方面組織討論。學生本應是對祥林嫂的悲劇形象作探究,但熱烈的討論最后卻得出“祥林嫂具有反封建精神”、“祥林嫂缺少向前看的精神”等錯誤結論。
對討論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教師要加以適當引導,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及時把研討引向文本真正的內涵。教師可以針對學生的理解,提出“祥林嫂撞香案的舉動到底反抗的是什么”,通過討論學生不難看出她反抗的是婆婆出賣她的行為,也反抗再嫁的行為,她內心認為再嫁是一種恥辱,所以反抗就很激烈,那么她心中維護的也是封建禮教對婦女的要求,就可以理解她的舉動不是對封建禮教的反抗,其中包含對封建禮教的維護,是一個被吃者對吃人禮教的維護,這樣她的悲劇性意義就更深刻。通過教師點撥,學生真正實現對文本的解讀,提高分析能力,陶冶情操,學生的主體地位落到實處。
三、課后:延伸思考
高中語文教學中實施少教多學,必須從課前、課中、課后整體構建語文學習。為了幫助學生理解祥林嫂悲劇的原因,教師在課前先將封建禮教的內容及其相關資料介紹給學生,然后組織學生在課中討論“是誰殺死了祥林嫂”后,可要求學生用千字小論文寫出自己對這一問題的看法,將整個教學把讀、思、寫結合起來,充分調動學生的生活情感和文學積累,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又如教學《裝在套子里的人》,為了進一步增強對人物形象的認識,課后可讓學生尋找身邊的“別里科夫”,寫《我所見到的“別里科夫”》。
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堅持“少教多學”,即教師少教,學生多學。凡是學生能讀的就讓學生讀,凡是學生能說的就讓學生說,凡是學生能想的就讓學生想,凡是學生能討論的就讓學生討論,凡是學生能寫的就讓學生寫,凡是學生能做的就讓學生親自做。給學生充分的自學時間、提問時間、讀書時間、練習時間和反思時間,真正做到“把時間留給學生,把方法教給學生”。教師在“少教多學”中擺脫了無效的“教”,就可以有更多精力思考對學生“導”,思考如何更好地啟迪學生的思考。這樣的教學是幸福的,不僅解放了學生,而且促進了教師成長。學生在少教中學到更多,而這正是教育苦苦追尋的理想境界。
參考文獻:
[1]程梅春.淺議高中語文教師應切實轉變教學觀念——“少教多學”[J].語數外學習,2013(05).
[2]孫凱燕.淺議高中語文教師應切實轉變教學觀念——“少教多學”[J].教育教學論壇,2012(34).
[3]陶玉鑫.高中語文少教多學課題實施構想[J].文學教育(下),2012(1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