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瑞珠
摘 要: 長期以來,小學作文教學一直在耗時、低效的困境中徘徊。教師怕教作文,學生怕寫作文,如何改變現狀,使學生喜歡上作文呢?縱觀學生的作文現狀,教師必須開發有效作文教學途徑,充分挖掘課程資源、生活中的素材資源、課外閱讀資源、各項活動資源,豐富學生的生活積累,讓學生有話想講,有情可感,逐步達到樂于表達、自由表達、有個性有創意并且真實地表達的目的。
關鍵詞: 作文教學 素材積累 情境教學 深入生活 課外閱讀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許多農村小學的教師深感語文教學難,作文教學更是難上加難。農村小學生與城市小學生相比,語文素養有一定的差距,這在習作水平上體現得更明顯,雖然教師從選題一直到開頭結尾,指導得有板有眼,但學生的習作仍是干巴巴的。看著這些習作,仿佛面對一潭死水,怎么也透視不到學生那朝氣蓬勃的影子。久而久之,師生都深陷作文的“囚籠”。
如何撥云見日,重現光明呢?《課標》的“課程標準”部分指出:“寫作要感情真摯,力求表達自己對自然、社會、人生的獨特感受和真切體驗。”“多角度地觀察生活,發現生活的豐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創意的表達。”葉圣陶先生說:“生活猶如泉源,文章猶如溪流,泉源豐盈而不枯燥,溪水自然活潑地流個不歇。”這句話點明了生活與作文的關系:學生作文必須與現實生活相結合。只要有豐富的生活積累,就會有話可寫,有情可發。縱觀學生的作文現狀,學生對生活認識不足,發現不多,感受不深。要想學生有豐富的生活積累,就必須讓學生體驗生活。農村有美麗而神奇的大自然,有豐富的人文底蘊,也有都市的現代氣息,為農村小學生提供了取之不盡的作文素材。為何不充分利用這一資源,幫助學生尋找到作文的活水之源呢?
一、巧設情境,捕捉素材
情境作文寫作是維持和提高學生興趣較好的方法,學生只有投身于豐富多彩的生活中,才會有愉悅的心情,才會有寫作的欲望。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平時學生往往表現出唯老師傳授是聽,被動、盲目的狀態。在生活中,只要留心感受,那么即便是最平常不過的一般活動,也能發現新意,也能獲取習作素材。像賽陀螺、玩卡、拔河等許多大課間游戲都可以從生活中帶進作文,讓學生有事可想,有話可說。學生從游戲中有了新體驗、新感受,就樂于動筆、樂于表達,作文就輕松了。例如有一段時間,在學生中刮起了跳繩風,只要一下課,學生就湊在一起玩花樣跳繩。不管是集體跳還是個人跳,都花樣百出,讓人驚喜連連。能從學生的“玩”中做點文章嗎?一天上作文課,我說:“今天的作文課很特別,要舉行一場跳繩大賽,誰想參加?”學生積極性高漲,尤其是男同學,都想上來一展身手。我請了幾個“高手”上臺比試了一番,要求他們邊表演邊講要領。其他學生做觀眾和評委,仔細觀察選手的表情、動作,并評出“最佳選手”。比賽中,“高手們”的精彩展示讓大家大開眼界,掌聲、喝彩聲不斷。比賽在熱烈的氣氛中結束了,大家意猶未盡。我趁機讓學生圍繞玩跳繩寫一篇作文。沒想到,交上來的作文內容充實,語言優美,片段描寫異常精彩。
二、深入生活,積累素材
生活是一個大舞臺,它演繹人生的酸甜苦辣。如果能細心觀察、細心體會、真心感受,定能從中挖掘豐富的資源。農村更有著與城市不同的風土人情,只要善于觀察,農村小學生就不缺乏作文的素材。教師要引領學生深入生活,擴大視野,加深記憶,讓學生主動從實際生活中積累寫作素材。讓他們情動于中而發于外,就能寫出充滿生活氣息、滿含真情實感的好文章。
例如農村山清水秀,風景優美,淳樸古老的人情風俗陶冶、滋潤著我們,也為作文教學提供了廣闊的天地。教師可組織學生飽覽田園風光,辨蛙鼓蟲鳴,看芳草菲菲,傾聽神奇傳說,參加農忙勞動,體味勞動艱辛。孩子是自然的精靈,他們在鶯歌燕舞、秋霜冬雪中品味感悟,達到“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的美妙境地。當那些山水風情和勞動場面展現在眼前時,就會喚起一種不吐不快的強烈的寫作欲望。
在農村,幾乎千家萬戶都曾經歷過辛酸的往日,了解并記錄祖輩的過去,讓人更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農村開河、修路、平地、造橋,都留下一個個感人的故事。通過走村串戶,收集整理資料,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
又如農村婚俗壽禮,買車造屋,慶賀,開業開路的規矩無不體現了農村特有的情趣。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春節、元宵節農民用的是不同的慶賀方法。農村小學生收集如此富有濃郁鄉土氣息的寫作素材,何愁寫不出具有特色的文章?
總之,生活之水不是一成不變的,常常會泛起波瀾。如果老師能隨時從中擷取浪花,引申、開發,注意引導學生培養敏銳的觀察力,捕捉生活中發生的重要信息,抓住并描述事情的過程、心理、情感體驗等加以組織提煉素材,那么學生就能真正做到有話可說。
三、課外閱讀,擴充素材
單從課本里學到知識、積累素材是不夠的,我們要引導學生除了認真學習課文外,還要多讀課外書籍、報紙、雜志,擴大知識面,充實寫作材料。古人云:“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葉圣陶先生說:“寫東西靠平時的積累,不但著作家、文學家是這樣,練習作文的小學生也是這樣,小學生今天作某一篇文,其實就是綜合地表現他今天以前的知識、語言、思想等方面的積累。”積累是人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種能力和習慣。從小學生作文來看,沒有生活積累就沒有寫作素材,“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學生作文將無話可說,無事可敘。沒有語言積累,學生作文將是“茶壺里面裝餃子——有貨倒不出來”,內心不能表達,內心有情有感不能抒發。我們在學生作文指導中注重學生的生活積累,要求學生廣泛閱讀課外書籍,多讀書、讀好書,獲取間接經驗,積累語言。
《語文課程標準》在第三學段閱讀要求中規定:“背誦優秀詩文60篇(段),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100萬字。……”為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要求學生必須熟讀成誦課本上的優美詩文。向學生推薦課外書報目錄,激勵學生大量閱讀各種題材、各種體裁的課外作品,讓學生充分感受祖國優美語言文字的魅力,在愉悅的心境中學習豐富多彩的表達方式。對學生的閱讀進行指導,告訴大家不能一味讀《優秀作文選》之類的書,鼓勵學生大量閱讀優秀的兒童文學作品和名家名著,比如《小王子》等,并教給學生閱讀的方法:瀏覽和精讀相結合,還要做好筆記。小學生通過大量閱讀,既能豐富知識,增長見識,積累語言,又能培養健康、高尚的道德觀念,這些都有益于寫作。
只要老師能引導學生用眼、用心發現、捕捉生活中的亮點,積極參與生活,理解生活,表達生活,將生活的素材轉化為習作的內容,巧妙地以課內閱讀為載體,開拓習作源頭,在大量課外閱讀的基礎上充實習作,作文就不再是“無米之炊”,孩子們就能輕松愉快地盡情寫作,激情滿懷,童心煥發,自鳴天籟。
參考文獻:
[1]語文課程標準.
[2]拓寬習作渠道激發寫作興趣.學知報·教師版,2011(5).
[3]拓寬途徑,還習作教學以精彩.百度文庫.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