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通過對“四環相扣”教學模式實施成果的總結表明,整合各方資源建立起有效就業機制是提高高職畢業生就業質量的首要問題。為此設計了包括中央及地方政府、行業協會、企業單位、高職院校和畢業生在內的高職畢業生就業促進機制,并分析各主體在機制框架中的作用,提出高職畢業生就業問題解決和質量提升的措施和建議。
關鍵詞:高職教育;就業問題;對策分析
中圖分類號:F2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22-0190-03
近年來,隨著西部地區電子信息產業的迅猛發展,區域內高職院校逐漸由為沿海發達省區輸送勞動力轉向為區域經濟發展培養人才。針對本地區產業發展的特殊需求,在國家職業教育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大前提下,重慶電子工程職業學院通過探索高技能人才培養規律,構建了模塊式課程體系和標準化教學質量監控體系,在此基礎上形成了“面向西部,實施全程工學結合的電子信息類專業‘四環相扣教學模式改革方案”[1]?;凇八沫h相扣”教學模式及其實施成果,本文對高職畢業生就業問題進行分析,并研究相關問題的合理解決方法和對策。
一、“四環相扣”教學模式引發的思考
“四環相扣”教學模式的核心思想在于,依托行業企業開發能力標準,面向職業崗位設置模塊課程,立足真實任務組織工學交替,基于工作過程實施職場鑒定,實現教學目標、內容、方法、評價與工作的結合,保證教學全過程的完整性,進而體現高職教育職業性、實踐性和開放性的統一(如圖1所示)。
促進高職教育以市場為導向,提高高職畢業生就業質量,是職業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是建立高效職業教育體系本身的要求,也是促進高職教育健康發展、地區經濟穩步增長的有效方式。在“四環相扣”教學模式中,行業企業、職業崗位、真實任務、工作過程都直接與“工作”相關,能力標準、模塊課程、工學交替、職場鑒定則直接與“學習”關聯,將高職教育過程與學生就業需求有機結合起來,順應經濟發展和市場環境變化,提高學生實際工作能力、崗位適應能力和可持續發展潛力。雖然結構合理的教學模式可以提高學生的技能水平,但要從整體上確保高職畢業生的就業質量,教學模式僅僅是其中的一個環節,還必須從政府、學校、企業和學生等多個方面去思考,從多重視角去分析和把握。通過“四環相扣”教學模式的推廣實施我們認識到,在提高高職教育的教學質量的同時,還要準確把握提升畢業生就業質量的規律,將教學模式與高職就業問題融合在一起,分析高職學生教育就業整個過程中的關鍵問題,尋求行之有效的解決方法。
二、高職畢業生就業機制的框架設計
“四環相扣”教學模式的實施經驗表明,高職畢業生就業問題最核心之處在于,需要一種有效機制來整合各種資源,充分發揮多個主體在其中的作用和優勢。為此,在我們的研究中,遵循市場發展的客觀規律,以高職畢業生就業的市場供需為導向,設計并完善了高職畢業生就業機制,促進中央和地方、行業協會、學校、企業及學生等在其中的多元化支持與協作(如下頁圖2所示)。
其中,中央政府統籌發展高職教育體系、監督地方政府行為、保障學校和學生利益、提高高職教育的教學質量和就業質量。地方政府則在中央政府的指導下健全區域高職教育體系,提高高職院校教學質量,監督行業和企業行為,為高職院校畢業生提供充分的就業機會。行業協會對地方政府、企業和學校進行指導,并提供知識專門化和市場需求情況,推進學校以市場為導向促進教學改革和發展。學校為學生提供符合市場所需的技能培養和就業指導,而企業則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訓機會以及就業崗位,共同承擔起高職學生的培養任務。由此,學生在獲取到合適的技能和培訓后,將能較好地勝任所從事的工作。在高職畢業生就業機制框架中,如果各個組成主體能夠良好地相互協調、共同促進,將能夠真正發揮好市場導向在高職畢業生就業問題上的作用。
三、高職畢業生就業問題的對策和建議
1.加強宏觀調控,建立良性高職畢業生就業環境和保障體系。對高職畢業生就業工作的宏觀協調和政策引導是建立良性就業環境的前提。政府可以通過政策、法規、扶持、監管等方式對就業工作進行宏觀調控,從整體上改善高職畢業生就業環境,提供良好的社會保障體系。注重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創造能力和就業創業能力,并加強對大學畢業生就業的指導與服務工作[2]。
首先,根據社會發展情況完善高職畢業生就業相關政策法規,并調整實施細則與配套程序。促進就業市場逐步走向規范化發展,引導高職畢業生順利就業的同時,實現社會人力資源的優化配置。其次,增加對高等職業教育的財政支持,為高職教育持續改革發展和人才質量提高提供根本保障。政府應如同重視普通高等教育一樣重視高職教育發展,增加投入以支持高職院校改善教學條件、完善實訓設施和提高教師水平。再次,加強指導和監督,促進高職畢業生就業工作的落實。地方政府可以從區域經濟發展出發,規劃本地區高職教育發展布局和發展層次,最大限度地盤活存量教育資源,實現優化配置。
2.以市場為導向,完善高職人才培養模式和課程體系。以市場為導向辦學是高職教育健康發展的動力,也是提高其就業率的根本。高職院校需要不斷調整教學模式以適應社會經濟發展,做到既符合市場需求,又突出專業特色。結合“四環相扣”教學模式的實踐經驗,如果要解決日常教學與行業要求、就業創業、學做合一、職業需求等不相適應的問題,就要結合企業需求制定培養目標,面向就業崗位設置專業和課程,基于工作過程實施教學評價。
首先,高職院校應準確把握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趨勢,主動分析就業市場對人才的需求,體現專業設置的針對性、時效性、前瞻性和差異性[3]。其次,學校與企業合作,解構崗位所需知識和技能,結合行業標準和職業認證要求,確定專業人才從業、創業所需知識、技能和素質,制定人才培養目標。再次,堅持職業性、應用性、實踐性,依據專業崗位相關的能力和課程標準,由學校與行業專家共同開發高職教育課程體系。最后,健全教學和成績評價體系,運用校內成績與企業考核相結合、職業技能考核與國家職業資格鑒定相結合、過程性考核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三結合”評價體系對教學效果和學生學習進行評價和鑒定。
3.強化校企合作,提升高職畢業生專業技能和崗位適應力。校企合作是社會經濟發展對高職教育提出的客觀要求,是高職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同時也是高職畢業生提高實踐能力、保證順利就業的內在需求[4]。高等學校要實施素質教育,加強產學研結合,大力推進學校和企業界以及科研院所的合作,鼓勵企業在高等學校建立科研機構,高等學校在企業建立實習基地[5]。
校企合作并非學校單方面的事情,而需要企業參與和共同努力。因此,建立學校與企業“雙頭牽引”、“雙主體”的合作發展機制,促進企業生產與學校教學的共同發展,才能實現校企合作的真正共贏。高職院校應把校企合作的模式推向更深層次,充分利用好企業具有的職業環境、生產現場以及經驗豐富的技術專家等資源,解決人才培養方案創新、教學內容改革、實踐教學實施以及學生就業等諸多問題,讓企業參與學校人才培養全過程。企業作為生產經營主體,是高職教育的主要服務對象和直接受益者[4],應積極協同高職院校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對專業設置、教學改革進行有效的指導和管理。
4.提高綜合素質,增加高職畢業生自身素質和就業競爭力。隨著社會經濟的整體化發展,企業需要的高技能型人才不但要求懂得專業的基礎理論與基本知識,具有崗位所需的實際操作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還必須具備基本禮儀知識、良好表達能力、熟練計算機操作等技能和社會能力。高職院校畢業生就業狀況與其自身素質高低相關,文化素養與專業技能同時決定著就業的質量,應注重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
首先,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能。高職院校可以采取“雙證制”,即在學生獲得學歷資格證書的同時至少獲得一種職業資格證書,這有利于促使學生既具備必要的理論知識,又掌握職業操作的基本技能。其次,加強學生的可持續發展能力[6]。在培養學生專業能力的同時,還需要注重培養自我學習和自我發展的能力,加強基本文化素養,例如外語、計算機、寫作、禮儀等能力,為學生未來的持續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再次,提高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拓寬學生的社會能力和綜合能力,使學生在工作崗位發生變化時,能夠在變化中尋找新的目標,獲得新的知識和技能。
5.加強就業指導,培養高職畢業生的正確就業觀和擇業觀。就業指導主要是為了幫助畢業生根據自身特點和社會職業的需要,選擇并確定有利于發揮個人才能、實現個人理想的職業,全面、迅速、有效地與工作崗位結合,充分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和社會價值。高職學生應當處于青年期向成年期轉折的階段[7],但由于社會與家庭原因,許多高職學生的心理在很大程度上仍處于青年早期甚至更早,形成年齡特征與心理成熟度強烈錯位的狀況。
首先,強化擇業引導。幫助高職畢業生正確評價自己,在就業時擺正位置,把初次工作看成是認識社會的一個過程,當成補充知識、充實自己、鍛煉能力的新起點。再次,引導學生提高心理素質。在高職學習和實踐的過程中,多加引導學生提高自我心理調節和抗壓能力,使學生在面臨畢業壓力產生心理危機時,通過各種方式調整心態,舒緩壓力,重新建立心理平衡,樹立信心。再次,健全就業指導體系。高職院校作為聯系學生和社會的重要紐帶,需要適應社會發展,不斷更新就業指導理念、豐富指導內容、改進指導方法、健全指導信息反饋等。
參考文獻:
[1] 孫衛平,郭心毅,呂紅.以市場為導向構建教學質量評價體系[J].中國高等教育,2011,(10):46-47.
[2] 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6-10/18/content_
5218639.htm,2006-10.
[3] 唐高華.高職畢業生就業SWOT分析及其審思[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7.
[4] 王譯旋.高職畢業生就業問題的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學碩士論文,2010.
[5]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EB/OL].http://www.edu.cn/20011114/3009834.shtml,2010.
[6] 李孝錄.高職院校畢業生就業問題及對策研究[D].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7.
[7] 吳志功,喬志宏.美國大學生生涯發展與就業指導理論評述[J].比較教育研究,2004,(6):52-55.
[責任編輯 安世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