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潔瓊 王珍義 馬玉超
摘 要:課程靈活評價體系是讓學生在一定范圍內安排分配給課程總評成績的各個組件的權重,并且在期末考試之前可以重新分配相應的權重。利用多元協方差分析不同評價體系的學生對課程靈活評價體系的態度的差異,結果表明,靈活評價體系的學生在目標、我喜歡、允許學生選擇權重和我最后的分數這四個方面與傳統組和靈活早期組有明顯的差異。完全靈活組關于參與的價值、作業和其他活動的重要性方面顯示了最積極的態度。并且他們表示出最大的信心:成績將會反映出努力和表現。他們覺得成績評定項目增加了努力并導致更高的成績。這說明學生在完全靈活評價體系表現出更多的自主學習者的特點。
關鍵詞:靈活評價體系;自主學習;態度;多元協方差分析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19-0268-03
引言
有人說,在信息時代人所掌握的知識五年內就有一大半過時,如果不及時更新,就會被社會淘汰。會計專業尤其如此,必須要“活到老,學到老”。所以注冊會計師協會要求會員必須每年進行定期的后續教育,進行終身學習。由此可見,人必須要具備自主學習的能力。Paris和Paris(2001)指出,自主學習“強調自主權和控制權:通過監控、指導和調節行為朝著信息獲得、擴大專業知識和自我修養等目標努力”。
作為向學生傳播知識和培養各種能力的大學和大學教育工作者必須承擔起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責任。由Ramsden(1992)模型可知,學生的學習結果是個體學習方式的函數,而個體學習方式本身又是任務要求感知的函數。任務要求感知是同時受學生的學習定位和學習環境影響。學習環境包括教學、課程和評價體系。現在通常的要求主要集中在教學和課程設置對學習結果的影響上面,很少有討論評價體系對學習結果的影響,更缺乏有自己參與設置的評價體系對學習結果的影響的研究。故本人提出了一種由學生參與評價的課程總評成績的評價方法,旨在鍛煉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讓他們選擇(在一定范圍內)任務參與和給這些任務權重以確定最后的課程成績。通過修改學習環境,將改變學生如何看待他們的任務和如何進行學習(Ramsden,1992),將會影響學生的學習方法和學習時間。進行對自己授課的《預算會計》實驗發現,評價體系對學生的成績有所提高,并且能提高主動學習的能力,他們會盡可能地去查閱相關資料。但對于學習意識比較差的學生效果就比較差,比沒有進行實驗的學生成績要差。而且發現允許學生在學期結束時修改權重分配的評價體系會顯著和積極地影響成績。這樣如果學生有機會作出更多知情的選擇,自主學習能力會增強。因為他們能夠更好地了解自己的長處和缺點,能反思他們最初的信仰及思考實際結果和差異的原因。
由于評價體系與傳統的不一樣,對參與實驗的學生進行了調查,以了解他們對評價體系的態度和效果,為后續的研究提供基礎和參考,為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提供建議。
一、問題的提出
Ramsden(1992)模型認為學習環境的變化影響學生的學習定位和學習結果。本研究對學習環境的評價方面進行了改變。我們知道,大學的課程總評成績的組成部分和權重一直都是由任課老師決定,甚至是由學校教務部門決定,學生無法控制,只有按規定進行。為了鼓勵學生參與學習過程,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對課程總評成績的評價進行了改變,讓學生自己在一定范圍內對課程總評成績的組成部分的權重進行分配,具體有兩種方式:一是在學期開始提交權重分配的稱為靈活早期,二是在學期末可以修改權重的稱為完全靈活。我們將其稱為靈活評價體系。
具體操作時將學生按往年主干專業成績平均分成三組,每組都是好中差搭配,以消除以前成績的影響。一組是傳統的評價方式,即由老師安排權重分配(兩次專業每次10%,課堂表現15%,期中論文25%,期末考試40%);其他兩組由學生選擇權重,但做了規定:期末考試不能低于40%,每次作業不能超過20%。學生選擇的兩組在時間上又有規定,靈活早期組是在學期開始時對權重進行分配,后續不能更改;完全靈活組在學期開始對權重進行分配,但允許在學期結束期末考試之前更改權重分配。
允許學生分配更多的權重給他們最合適發揮優勢的活動中,時間表和學習風格可以增加自主學習的屬性,如對控制、任務價值和自我效能的感知(Smith,2001)。
通常認為靈活評價體系對學生態度的影響是重要的。我們也想知道選擇參與任務是否導致對活動的更積極的感知。相反,放棄一個活動是否使學生認為它是不重要的?調查了學生關于評價體系對他們的學習計劃和執行的影響的意見。這可以提供,他們對自身自主學習能力的感知,和他們是否喜歡靈活評價體系。
二、結果和分析
1.成績權重分配
兩組學生選擇的給課堂參與的權重較少和期末考試較多。在作業的平均權重也比傳統組低。參與和作業較低的平均值主要來自一些學生沒有分配權重給那些組件。每組有一半以上的學生靈活早期組(53.7%)和 完全靈活組(60.3%)將課堂參與的權重設置為零。
完全靈活組與靈活早期組相比在權重分配中做了更顯著的變化。靈活早期組在兩次作業和期中論文的平均權重要高于完全靈活組,但在期末考試上低于完全靈活組。為了更全面地理解這些結果,比較了完全靈活組選擇的初始權重和最終權重。完全靈活組的初始權重類似于靈活早期組。完全靈活組與靈活早期組相比,在課堂參與方面權重要高,期中論文方面要低,其他部分的初始權重類似于靈活早期組。這很好理解,因為兩者都是新學期伊始、完全無法確定任何課程組件的成績。
兩組實驗組最終權重的差異主要是由于完全靈活組學期結束之前對權重做了更改。很多學生改變了組件的權重。因為他們已經知道了其他四個部分的成績,剩下只有一個期末成績不知道了。當現有組件的分數比較高的學生增加了相應權重,而現有組件分數未到平均值的學生減少了權重,加大了期末考試的權重,希望通過最后努力期待期末好成績。權重的頻繁變化說明在學期之初許多學生要么不了解自己的長處和弱點,要么沒有兌現自己的學習計劃,或者兩者兼之。endprint
2.學生的態度
使用多元協方差分析,將成績、性別作為控制變量分析他們的平均響應,具體結果(如下頁表1所示)。態度的量表借鑒了Pacharn等(2013)所使用的量表,總共有20個題項,分別從允許學生選擇權重(4個題項)、我喜歡(2個題項)、我投入更多努力(2個題項)、我最后的分數(2個題項)、目標(3個題項)、課堂參與(3個題項)、作業(2個題項)和考試(2個題項)這八個方面展開看不同組的學生對課程評價體系的看法和態度。
與傳統組相比,實驗組的學生不覺得讓學生參與設計評分方案是浪費時間(p=0.000)。實驗組的學生都很積極,關于他們的權重分配(p=0.000)和他們的評分體系(p=0.001)。他們認為這將導致更高的成績(p=0.006)和增加的努力(p= 0.007),沒有導致學生忽視課程方面(p=0.008)。他們相信成績應該反映努力(p=0.000),認為他們的分數真正反映了他們的努力(p=0.000)和表現(p=0.000)。
實驗組的學生在對一些課程組件和學習機會方面比傳統組表現了更積極的態度。他們更相信作業比分數給學生更多的控制 (p=0.043),課堂參與有助于形成有價值的技能(p=0.037),和考試不是學生應具備的唯一的重要技能(p=0.029)。這種對課程組件的積極的態度是符合自主學習關于任務價值的看法的,表明實驗組感知課程內容的價值顯著地高于傳統組。結果也與實驗結果相符:實驗組在幾個課程組件取得了更好的成績,尤其是完全靈活組。有趣的是,還觀察到課程學習目標態度上的強烈差異。完全靈活組的學生最強調他們的目標既不是要達到最高成績可能(p=0.000),也不是達到一個特定的分數(p=0.000)。完全靈活組與靈活早期組的比較與實驗組與傳統組的比較反常類似,除了關于特定課程組件的問題的反應之外。有一些細微的變化,靈活早期組更積極地評估這些活動,但效果還是不夠大不具備統計學意義。
從這些結果的解釋可以發現,學生在完全靈活評價體系表現出更多的自主學習者的特點,如他們更欣賞參與各種學習活動,并且拒絕主要由成績來說話。越來越積極參與學習過程是自主學習者的屬性。相比之下,其他組的學生更關注分數及考試,對他課程組件表現出更少的積極態度,對知識理解學習比較弱。鑒于之前的研究擔心完全靈活體系會導致學生拖延和推遲努力。但是在我投入更多的努力方面在組之間比較時沒有發現任何差異。
結論
通過調查學生對課程總評成績的靈活評價體系的態度發現靈活評價體系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在目標、我喜歡、允許學生選擇權重所導致的結果和我最后的分數這四個方面與傳統組和靈活早期組有明顯的差異。完全靈活組關于參與的價值、作業和其他活動的重要性方面顯示了最積極的態度。并且他們表示出最大的信心:成績將會反映出努力和表現。這對應于Harrell,Caldwell and Doty和Ames提出的動機的定義,呼吁教育者培養學習者努力會成功的意識。他們覺得成績評定項目增加了努力并導致更高的成績。這種自信暗示關于學生掌握課程內容的能力的自我評估的增長。自我設定目標導致更高的自我效能感和優越的表現(曹文飛和張乾元,2012)。
靈活評價體系將鼓勵學生為期末考試更加努力,會產生更好的結果。允許學生參與決策將提高學生的自我效能感和學習控制力,進一步提高結果。
未來研究將著手從以下方面進行:一是通過具體的實證來驗證,靈活評價體系對動機、成績和態度的影響;二是通過實證探討他們之間的作用機理;三是設計更靈活的評價體系,除了權重之外,還應該提出更多的總評成績的構成部分,讓學生在這些構成部分之間進行選擇。
參考文獻:
[1] 曹文飛,張乾元.大學生自我效能感、學習動機與學業成就關系的研究[J].新鄉學院學報( 社會科學版),2013,(4):131-134.
[2] 李玉芳.大學生自我效能感、自主學習能力與外語成績的關系研究[J].西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9):91-95.
[3] Ramsden P.Learning to Teach in Higher Education [M].London:Routledge,1992.
[4] Pacharn P,Bay D and Felton S.Impact of a flexible evaluation system on effort and timing of study[J].Accounting Education:An
International Journal,2012,21(5):451-470.
[責任編輯 陳 鶴]endprint
2.學生的態度
使用多元協方差分析,將成績、性別作為控制變量分析他們的平均響應,具體結果(如下頁表1所示)。態度的量表借鑒了Pacharn等(2013)所使用的量表,總共有20個題項,分別從允許學生選擇權重(4個題項)、我喜歡(2個題項)、我投入更多努力(2個題項)、我最后的分數(2個題項)、目標(3個題項)、課堂參與(3個題項)、作業(2個題項)和考試(2個題項)這八個方面展開看不同組的學生對課程評價體系的看法和態度。
與傳統組相比,實驗組的學生不覺得讓學生參與設計評分方案是浪費時間(p=0.000)。實驗組的學生都很積極,關于他們的權重分配(p=0.000)和他們的評分體系(p=0.001)。他們認為這將導致更高的成績(p=0.006)和增加的努力(p= 0.007),沒有導致學生忽視課程方面(p=0.008)。他們相信成績應該反映努力(p=0.000),認為他們的分數真正反映了他們的努力(p=0.000)和表現(p=0.000)。
實驗組的學生在對一些課程組件和學習機會方面比傳統組表現了更積極的態度。他們更相信作業比分數給學生更多的控制 (p=0.043),課堂參與有助于形成有價值的技能(p=0.037),和考試不是學生應具備的唯一的重要技能(p=0.029)。這種對課程組件的積極的態度是符合自主學習關于任務價值的看法的,表明實驗組感知課程內容的價值顯著地高于傳統組。結果也與實驗結果相符:實驗組在幾個課程組件取得了更好的成績,尤其是完全靈活組。有趣的是,還觀察到課程學習目標態度上的強烈差異。完全靈活組的學生最強調他們的目標既不是要達到最高成績可能(p=0.000),也不是達到一個特定的分數(p=0.000)。完全靈活組與靈活早期組的比較與實驗組與傳統組的比較反常類似,除了關于特定課程組件的問題的反應之外。有一些細微的變化,靈活早期組更積極地評估這些活動,但效果還是不夠大不具備統計學意義。
從這些結果的解釋可以發現,學生在完全靈活評價體系表現出更多的自主學習者的特點,如他們更欣賞參與各種學習活動,并且拒絕主要由成績來說話。越來越積極參與學習過程是自主學習者的屬性。相比之下,其他組的學生更關注分數及考試,對他課程組件表現出更少的積極態度,對知識理解學習比較弱。鑒于之前的研究擔心完全靈活體系會導致學生拖延和推遲努力。但是在我投入更多的努力方面在組之間比較時沒有發現任何差異。
結論
通過調查學生對課程總評成績的靈活評價體系的態度發現靈活評價體系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在目標、我喜歡、允許學生選擇權重所導致的結果和我最后的分數這四個方面與傳統組和靈活早期組有明顯的差異。完全靈活組關于參與的價值、作業和其他活動的重要性方面顯示了最積極的態度。并且他們表示出最大的信心:成績將會反映出努力和表現。這對應于Harrell,Caldwell and Doty和Ames提出的動機的定義,呼吁教育者培養學習者努力會成功的意識。他們覺得成績評定項目增加了努力并導致更高的成績。這種自信暗示關于學生掌握課程內容的能力的自我評估的增長。自我設定目標導致更高的自我效能感和優越的表現(曹文飛和張乾元,2012)。
靈活評價體系將鼓勵學生為期末考試更加努力,會產生更好的結果。允許學生參與決策將提高學生的自我效能感和學習控制力,進一步提高結果。
未來研究將著手從以下方面進行:一是通過具體的實證來驗證,靈活評價體系對動機、成績和態度的影響;二是通過實證探討他們之間的作用機理;三是設計更靈活的評價體系,除了權重之外,還應該提出更多的總評成績的構成部分,讓學生在這些構成部分之間進行選擇。
參考文獻:
[1] 曹文飛,張乾元.大學生自我效能感、學習動機與學業成就關系的研究[J].新鄉學院學報( 社會科學版),2013,(4):131-134.
[2] 李玉芳.大學生自我效能感、自主學習能力與外語成績的關系研究[J].西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9):91-95.
[3] Ramsden P.Learning to Teach in Higher Education [M].London:Routledge,1992.
[4] Pacharn P,Bay D and Felton S.Impact of a flexible evaluation system on effort and timing of study[J].Accounting Education:An
International Journal,2012,21(5):451-470.
[責任編輯 陳 鶴]endprint
2.學生的態度
使用多元協方差分析,將成績、性別作為控制變量分析他們的平均響應,具體結果(如下頁表1所示)。態度的量表借鑒了Pacharn等(2013)所使用的量表,總共有20個題項,分別從允許學生選擇權重(4個題項)、我喜歡(2個題項)、我投入更多努力(2個題項)、我最后的分數(2個題項)、目標(3個題項)、課堂參與(3個題項)、作業(2個題項)和考試(2個題項)這八個方面展開看不同組的學生對課程評價體系的看法和態度。
與傳統組相比,實驗組的學生不覺得讓學生參與設計評分方案是浪費時間(p=0.000)。實驗組的學生都很積極,關于他們的權重分配(p=0.000)和他們的評分體系(p=0.001)。他們認為這將導致更高的成績(p=0.006)和增加的努力(p= 0.007),沒有導致學生忽視課程方面(p=0.008)。他們相信成績應該反映努力(p=0.000),認為他們的分數真正反映了他們的努力(p=0.000)和表現(p=0.000)。
實驗組的學生在對一些課程組件和學習機會方面比傳統組表現了更積極的態度。他們更相信作業比分數給學生更多的控制 (p=0.043),課堂參與有助于形成有價值的技能(p=0.037),和考試不是學生應具備的唯一的重要技能(p=0.029)。這種對課程組件的積極的態度是符合自主學習關于任務價值的看法的,表明實驗組感知課程內容的價值顯著地高于傳統組。結果也與實驗結果相符:實驗組在幾個課程組件取得了更好的成績,尤其是完全靈活組。有趣的是,還觀察到課程學習目標態度上的強烈差異。完全靈活組的學生最強調他們的目標既不是要達到最高成績可能(p=0.000),也不是達到一個特定的分數(p=0.000)。完全靈活組與靈活早期組的比較與實驗組與傳統組的比較反常類似,除了關于特定課程組件的問題的反應之外。有一些細微的變化,靈活早期組更積極地評估這些活動,但效果還是不夠大不具備統計學意義。
從這些結果的解釋可以發現,學生在完全靈活評價體系表現出更多的自主學習者的特點,如他們更欣賞參與各種學習活動,并且拒絕主要由成績來說話。越來越積極參與學習過程是自主學習者的屬性。相比之下,其他組的學生更關注分數及考試,對他課程組件表現出更少的積極態度,對知識理解學習比較弱。鑒于之前的研究擔心完全靈活體系會導致學生拖延和推遲努力。但是在我投入更多的努力方面在組之間比較時沒有發現任何差異。
結論
通過調查學生對課程總評成績的靈活評價體系的態度發現靈活評價體系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在目標、我喜歡、允許學生選擇權重所導致的結果和我最后的分數這四個方面與傳統組和靈活早期組有明顯的差異。完全靈活組關于參與的價值、作業和其他活動的重要性方面顯示了最積極的態度。并且他們表示出最大的信心:成績將會反映出努力和表現。這對應于Harrell,Caldwell and Doty和Ames提出的動機的定義,呼吁教育者培養學習者努力會成功的意識。他們覺得成績評定項目增加了努力并導致更高的成績。這種自信暗示關于學生掌握課程內容的能力的自我評估的增長。自我設定目標導致更高的自我效能感和優越的表現(曹文飛和張乾元,2012)。
靈活評價體系將鼓勵學生為期末考試更加努力,會產生更好的結果。允許學生參與決策將提高學生的自我效能感和學習控制力,進一步提高結果。
未來研究將著手從以下方面進行:一是通過具體的實證來驗證,靈活評價體系對動機、成績和態度的影響;二是通過實證探討他們之間的作用機理;三是設計更靈活的評價體系,除了權重之外,還應該提出更多的總評成績的構成部分,讓學生在這些構成部分之間進行選擇。
參考文獻:
[1] 曹文飛,張乾元.大學生自我效能感、學習動機與學業成就關系的研究[J].新鄉學院學報( 社會科學版),2013,(4):131-134.
[2] 李玉芳.大學生自我效能感、自主學習能力與外語成績的關系研究[J].西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9):91-95.
[3] Ramsden P.Learning to Teach in Higher Education [M].London:Routledge,1992.
[4] Pacharn P,Bay D and Felton S.Impact of a flexible evaluation system on effort and timing of study[J].Accounting Education:An
International Journal,2012,21(5):451-470.
[責任編輯 陳 鶴]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