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志棟
摘要:自古以來,儒家的德育文化與德育思想一直是人類德育活動中的瑰寶,其倡導的德育目標、內容、原則與方法都有自己的獨到之處,對于歷朝歷代的德育工作都有著重要的影響,深入了解儒家德育思想,梳理和總結其理論精華,對于當今的社會德育工作和學校德育工作都有重要的應用價值和指導意義。
關鍵詞:儒家 德育思想
儒家思想是中國古代社會兩千多年來的正統思想,對于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社會發展有重要作用。
其中所包含的德育思想與理念,更是為千百年來的人們所珍視與利用,并形成了許多極富價值的理論成果與實踐經驗。在當代,深入研究儒家文獻和典籍,深入了解儒家文化學說,梳理和總結儒家德育思想中的理論精華,對今天的德育工作有重要的借鑒意義和參考價值。
一、把實踐結果作為德育活動的首要目標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眾所周知,“仁”是孔子所重視和提倡的,可以說是整個儒家思想的核心,同時也是儒家德育活動追求的價值和目標,“仁者不憂” “巧言令色,鮮矣仁”“克己復禮為仁”,《論語》中這些關于人的論述都有助于我們去思考和體悟孔子所指的“仁”的含義,但卻沒有明確地告知人們到底什么才是“仁”,給出的最接近的定義是“力行近乎仁”,力行,實際去做,去踐行,那么距“仁”不遠矣。由此可見,孔子對力行是相當重視的,這也很容易理解,因為道德歸根到底是一個實踐學科,把實踐的效果作為德育活動的首要目標,重視德育活動的實踐效果是在情理之中的。孔子進而又提出君子要“內語言,敏于行”,”“言必行,行必果”,“君子恥其言過其行”。
孔子之后,宋明理學的集大成者朱熹同樣強調力行,“行之篤而凡所學問思辨而得者,又皆必踐于實而不空言矣”,力行,作為德育活動的重要的組成部分,只有在實踐中去檢驗自己所學到得到的理念和原理,才能體會到其中意義與個中滋味,自己的所學才不會成為夸夸其談、紙上談兵,“茍徒知而不行,誠與不學無異”。“為學之實,固在踐履”一直是朱熹所反復強調的。
二、把行為規范的教育作為德育活動的重要內容
“不學禮,無以立”是孔子提出的一個重要觀點,強調“禮”的重要性。“禮”是儒家德育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對歷代儒家關于禮的相關論述和理論,我們得出這樣一個結論,“禮”在中國古代其實是一種行為規范的教育,是德育活動的重要內容。
《論語》中講到,君子不但要“博學于文”,還要“約之以禮”,這樣就可以“弗畔矣夫”了。在這里“約之以禮”,我們可以簡單地理解為“以禮約之”。然而,禮的價值是什么,作用體現在哪些方面,我們亦在儒家經典中找到了答案,“禮之用,和為貴”。至于為什么能達到“和”的境界,就是人們在社會相處與人際交往的過程中,遵循行為規范,有條不紊,各行其道。
“隆禮”這一思想是孔子之后的又一儒家代表人物荀子站在性惡論的角度提出來的,就是要求在社會生活中要重視禮教的作用。他提出“禮者,治辨之極也”,不僅如此,禮還是強國之本,威行之道,功名之總。在他看來,禮,具有非常重要的社會規范功能,調節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禮的社會規范功能的發揮與否,與國家治和亂有著密切的關系。
兩漢時期,荀子的“隆禮”思想被賈誼所繼承和發揚。賈誼強調“禮”作為社會道德規范的性質,提出“君仁,臣忠,父慈,子孝”為“禮之至也”,人在社會生活中所擔當的社會角色雖然不同,但是要遵從各自的行為規范。君對臣要仁,臣對君要忠,父親要慈愛,兒子要孝順。隋朝王通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婦婦”,為人君,為人父要各盡其道,遵守相應的規范,可謂異曲同工。
三、把知行合一作為德育活動的基本原則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出自《論語》第一章,意思是學習的同時還要多加練習,把所學知識運用到生活實踐中去,接受實踐檢驗。這一句提出了儒家德育思想中非常重要的德育原則——知行合一。
孔子一方面指出“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還要做到“學而不厭”,“敏而好學”,強調學的重要;另一方面又要求“言必行,行必果”,君子“訥于言而敏于行”。由此,我們不難看出,孔子認為作為完整的學習的過程,要把知與行有機結合起來才可以,堅持知行合一這一德育基本原則,德育活動才能達到其預期的目標。
朱熹同樣強調德育活動中知行合一的原則,指出要“知行常相須”,并對知行合一提出了自己的見解。“方其知之,而行未及之,則知之尚淺。既親歷其域,則知之益明,非前日之意味。”在他看來,雖然掌握了一定的理論知識,但是如果還沒有用之于實踐,沒有接受實踐的檢驗,那么還不算真正地掌握了知識,或者說只是掌握了知識淺層次的意思,只有在實踐過程中,身臨其境地體會其中意味,才能明白知識真諦。知行合一,才能真正掌握知識。同時知、行二者是相輔相成的,缺一不可,二者的關系“如目無足不行,足無目不見”。
明代儒家代表人物王守仁認為知與行本來就是一體,是一不是二。指出“一念發動處,便是行”,在此基礎上,他對知行合一的理論進行了比較細致的研究與分析。提出更多相關理論“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之真切篤實處即是行,行之明覺精察處即是知”。另外,他還在德育體系當中提出了“考德”這一理念,讓學生反省自己的言語與行為,也體現了他的知行合一思想,以及對該思想的重視。
四、把啟發引導作為德育活動的主要方法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是孔子提出的德育方法,通俗解釋即為憤則啟,悱則發,朱熹注解:“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狀也;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也。啟,謂開其意;發,謂達其辭。”在德育過程中,要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作用,而教師的作用在于,把握好關鍵實際發揮啟發引導作用。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自貢考慮人當面對貧困和富有時應該是怎樣一個狀態,他覺得,人在貧困時不能因為貧困而諂媚,富有的時候呢,不應該因富有而心生驕傲。這種想法到底正確與否,自己心存疑慮便詢問孔子。孔子在此時,抓住機會首先肯定了子貢的這種想法,在此基礎上,又提出“貧而樂,富而好禮”,一種更為高尚和理想的狀態,幫助子貢把思想提升到了更高的境界,達到最好的教育效果。
孟子,主張施行“仁政”“德治”“王天下”,同樣善于運用啟發引導的德育方法。《孟子·梁惠王下》“王之好樂甚”,孟子通過“獨樂樂,與人樂樂,孰樂?”“與少樂樂,與眾樂樂,孰樂?”一步一步地引導梁惠王,使其能夠達到“與民同樂”的思想境界,實現對其進行道德教化,禮樂熏陶的德育目的。
在不同歷史時期,儒家德育思想有著不同的社會背景,出現了不同的代表人物,其對于儒家德育思想的闡釋和理解也有不同的變化,但是其根本內容或者說是主旨我們認為不曾有過遷移,正所謂“吾道一以貫之”,儒家德育思想作為儒家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代代相承的,理解和認清儒家德育思想中關于德育的目標、內容、方法、原則等方面的理論,合理地轉化和利用到德育工作中去,對于當代不管是學生德育工作還是社會德育工作都是有很大的借鑒意義的。
(責編 金 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