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斌
研究性學習是我國教育領域近幾年開始提倡的一種全新的學習方式,研究性學習從廣義上泛指學生探究問題的學習,是一種學習方式、一種教育理念或策略。從狹義上是指一種專題研究活動,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從自身生活的社會生活中選擇并確定研究專題,以類似科學研究的方式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它的本質在于改變傳統的以“受教學習”為主的學習方式,提倡學習的自主性、探索性、開放性,是師生共同探索新知的學習過程,是師生圍繞著解決問題共同完成研究內容的確定、方法的選擇以及為解決問題相互合作和交流的過程。這種學習方法不僅改變了長期以來學生單純地接受教師傳授知識為主的學習方式,而且為學生構建了開放的學習環境,不斷激發學生的生命活動,促進學生的成長,真正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美術研究性學習課題的確立,可以引導學生主動探索藝術學科的真正內涵,樹立正確的藝術觀念,使學生在主動參與中展現他們的個性和創造才能。那么,單從教師的角度而言,我們在職業中專美術課堂上開展的研究性學習中起到什么作用呢?研究性學習中合格的美術教師應具備哪些基本素質呢?下面我就談談個人的拙見。
一、教師對自身綜合能力提高的再認識
《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中指出:“美育對于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情操和人文素養,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非研究性學習時,我們經常提到綜合能力、綜合素質,包括美術知識面擴展、美術技能、教學方法研究、溝通能力等等。而在研究性學習的開展中,教師的綜合能力增強什么內容,教師在課堂的角色轉換,成為我們研究性學習成敗的關鍵。因為研究性學習是一種綜合性學習,與傳統課堂教學等其他的學習方法相比,它更多的是強調過程而不是結果;強調的是學生對所學知識技能的實際應用而不是一般的理解和記憶;強調的是通過親身體驗以加深對學習價值的認識,從而使學生在思想意識、情感意志、精神境界等方面得到升華。在這種學習的過程中,教師由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為學生自主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參與者。學生由單純的間接知識的接受者轉變為主動探究、大量獲取直接知識的學習的主體。所以,在研究性學習的教學模式下,教師要做好這個“組織者、引導者和參與者”,除了具備通常的綜合素質,還要具備以下能力。
1.課程的開發、科研能力。美術課的評價標準是多樣的,而且科目的特殊性也使得美術課堂的靈活性、情趣性、活動性更強,所以,美術教師具有課程改革和實踐的更大優勢,具有發揮多種才能的更大空間,也就更有利于我們開發和研究出適合自己、適合學生的一套教學方法,增加美術課堂的吸引力。“教書匠”一去不復返了,教育科研能力、課程開發能力才是為我們教育進步保駕護航的基本能力。
2.溝通、合作能力。溝通、交流在傳統教學中也是重要的一環,但在研究性學習中更為重要。作為課題組的一員,教師既是指導者,也是參與者、合作者,所以和諧的語言交流,順暢的溝通是合作的基本前提。同時,與同事的融洽相處,與家人、家長以及社會的良好溝通合作能力,都將對我們的教學工作有很大裨益。
3.跟上時代潮流,掌握當下的信息技術。教師要學會使用網絡資源,在整個互聯網時代的環境背景下,網絡資訊的普及使得教師的學習和學生獲知的渠道變得四通八達。網絡就是博物館、圖書館、資料庫和圖庫,教師要教會學生如何搜集整合資料,如何在網絡環境下拓寬知識面,打開視野,為我們的課題服務。與此同時,除了能靈活地使用電腦,加強整合網絡信息的能力,還要學會使用網絡上流行的QQ、E-mail、MSN、微博、微信等對話方式,拉近師生距離,隨時溝通交流。
4.為了很好地勝任“引導者”的角色,教師應學習一點管理學知識,加強領導能力、統籌能力、跨學科學習能力以及資料匯編能力。
二、教師角色的再定位
研究性學習課程的實施需要教師轉變職業角色,采用以學生為主,圍繞學生設計教學活動的課堂模式,充分發揮教師的指導作用。教師不再是三尺講臺的“主宰者”,不再是課堂的“獨角戲”演員,而是師生以平等的身份共同學習、研究。在開展美術研究性學習中,課程的性質需要教師以引導者與協助者的身份介入到學生的課題研究中來,師生之間應該體現出“對話”的關系。教師以學習伙伴的身份與學生共同研究課題,及時了解學生的興趣點,面對疑惑時能給予啟發和指導,對整個研究過程進行統籌安排。尤其是關于課題的選擇上,教師更應該把主動權和選擇權交給學生,無論是問題的提出和研究的方向、方法都應該允許學生按照個人興趣提出并經過篩選等方式最終確立下來。教師首先要把課題布置給學生,學生搜集資料就會相對容易和真實,課題的擴展空間也會相對變大,學生學到的知識自然就越多,教學效果自然更好。
三、教師的指導要張弛有度
研究性學習在本質上還是屬于一種課堂活動,而不是科學創造,所以不能對學生的要求太高,或者課題選擇太難、太深,都不利于學生掌握知識。但也不能完全“隨意”“自由”,對學生不管理、少輔導;或者依賴多媒體,忽視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不精心備課,只是充當了“放映員”的角色。有的教師把學生帶到畫室,讓學生自己隨意繪畫,沒有任何研究主題,采用“放羊”式的管理,自己“袖手旁觀”,美其名曰為“自主學習”“自由創作”;或者帶到網絡教室,讓學生自己隨意搜集網絡資料,沒有選題,沒有指導。還有一種現象就是教師參與的過多,原本的協助者成了代替執行者。擔心學生不能很好地完成任務,或者教師自身的教學角色轉換不過來,總是不能完全地放手和給予學生充分的自由,而是過多地干涉甚至代替學生完成任務,從而失去了研究性學習的初衷。這些現象告誡我們:
1.教師的指導和輔助作用,是有計劃性的,有目的性的,教師要事先統籌好課題的開展,幫助學生選擇適合的題目。
2.教師在課題開展過程中參與進來,成為研究的一份子,在學生遇到困難時及時幫助指導解決。
3.開發利用信息環境下的美術課程資源,而不是完全依賴多媒體和網絡資源,教師需要對信息環境下的美術課程資源,哪些可以成為課程資源,哪些課程資源可以進入課堂轉化為現實的課程進行鑒別、開發、積累和再使用。
職業中專美術欣教學的對象是朝氣蓬勃的年輕學生,這一階段正是他們世界觀、性格、創造力、想象力發展的黃金時期。研究性學習正好為他們提供了這樣一個學習模式,讓他們的探索欲、研究欲和創作欲得到施展和發揮,使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個性品質得到發展,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審美素養,更好地完成美術教學的根本任務。
美術教師在研究性學習的教學過程中肩負的責任重大,要想真正發揮研究性學習的教學功能,美術教師就要不斷地提高教育水平、教學質量和自身素質,除了不斷地學習和吸收、取人之長補已之短外,還要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努力實踐、反復探索。“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至江海”,只有不斷地完善自己的裝備,付出辛勤,哪怕只有點滴的進步,也將最終邁向理想的教學目標。
(責編 田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