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梅英
摘要: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是其智力活動呈現的主要形式,在日常教育教學過程中,一方面,教師要夯實學生基礎知識,為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奠定堅實的基礎。這需要教師為其營建必要的訓練氛圍等。另一方面,要加強訓練,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訓練學生大膽設疑,勇于解疑,獨立解疑和協作解疑的品質和能力。在課堂教育教學中如何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方法是多方面的。
關鍵詞:思維能力 情景氛圍 思考 疑問
在數學教學中,如能有效發揮學生的良好思維能力,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有利于提高學生綜合素質。而且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甚至可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數學新課標明確要求:“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其基本出發點是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地發展。它不僅要考慮數學自身的特點,更應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進而使學生獲得對數學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多方面得到進步和發展。”
由此可見,小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和發展,需要有一個長期的培訓過程,特別是小學低年級學生,更需要教師有意識、有針對性地結合數學教學內容對其進行培養和訓練。下面本人結合自己的多年數學教育教學工作,談幾點如何培養小學生思維能力的體會。
一、夯實學生基礎知識是培養思維能力的基礎
所謂的基礎知識是指數學教學中的一系列概念和原理等,因為小學數學的組成主要是由相關的很多原理公式和概念定義相結合而形成的一類系統性、嚴密性和邏輯性很強的知識結構。所以學生在學習數學時,尤其是小學生學習數學時,他們如果能將這些概念、原理、定義、公式等牢記并能靈活且熟練地應用,舉一反三,日后學生才會有較深或更深的造詣。反之,如果學生基礎不扎實,對概念原理之類的基礎知識的認識和理解,只知其一,不求甚解。那么只是被動式的教學和填鴨式的學習。這必然會影響和延緩小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提升和發展。所以要想夯實學生的數學基礎知識,首當其沖的是要使學生把最基本的概念、公式原理、定義等基礎知識銘記于心并使其系統化和體系化。作為教師,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我們應想方設法誘導、引導學生學會比較辨別這一概念與其他相關概念之間的區別與聯系,讓學生形成較強的知識和體系,具備豐富的解題方法。如,減法就是加法的逆運算,除法就是乘法的逆運算。讓學生明白加減乘除之間的聯系和區別。從而讓學生形成必要的、扎實的知識基礎。
二、營造充分的情境氛圍,激發學生思維驅動需求
心理學角度上說:“動機是人們‘因需要而產生的一種心理反映,它是人們行為活動的內動力。”所以教師要想培養學生思維的能力,激發學生思維動機是最關鍵的因素。教師如何才能行之有效地激發學生的思維創新動機呢?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在教育教學中充分發揮其主觀能動性,開動腦筋,根據學生年齡和心理特證,深刻挖掘有限的教材中的重點難點,以學生為中心,圍繞學生自身生活需要,使其明確知識學習掌握的必要性和意義,從而激發其產生學習且學好它的思維動機。
例如,在教學六年級上冊數學“比例分配”這一內容時,首先要使學生明確學習這一知識的原因:如在日常很多情況下會出現平均分配不合理的現象,那怎么分配呢?為了根據個人付出等因素,就產生了按比例分配這種新的分配方法。教學時可設計這樣一個問題:一個車床廠要把生產10000個螺母的任務分別交給了張師傅和李師傅,完成任務后要把5000元的加工費分給他們。結果張師傅加工了6500個零件,李師傅加工了3500個零件。這時把5000元的加工費平均分給他們合理嗎?顯然誰都認為不合理,從而引發出學生探求合理的分配方法的思維動機。這樣的教學設計,這樣的情景氛圍,既滲透了“知識來源于生活”的數學理念,同時又使學生在學習探索中意識到學習知識的目的是為了解決生活和生產實踐中的實際問題。自然而然,學生明白學以致用的道理,學生的學習動機很容易被激發出來。由此可知,為學生創設思維情境,是激發學生的思維動機的前提,更是對其進行思維訓練的重要環節。
三、“學源于思,思源于疑”,培養學生思考疑問能力
古人曾說過:“疑是思之識,學之端。”明代大學家朱熹曾曰:“讀書,始讀,未知有疑;其次,則漸漸有疑;中則節節是疑。過了這一番,疑漸漸釋,以至融會貫通,都無所疑,方始是學?!笨梢娝伎己鸵蓡栐谥螌W中何等重要。那么這種“思”和“疑”落實的教學中,就是要求教師在教育和教學中不但要有目的和針對性地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的習慣和能力,而且在講課時還要給學生獨立思考、各抒己見的機會,防止學生形成被動接受學習和依賴教師的不良習慣。教師要通過講解和示范,使學生掌握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途徑、方法和步驟,教會學生如何獨立思維,指導學生在解決問題時先要明確問題的性質目的,抓住關鍵所在,然后進行有根據的、嚴密的、合乎邏輯的推理、判斷,克服盲目的嘗試和猜測。同時還要運用多種方法,開拓學生的思路,鼓勵學生多思,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讓學生對同一問題從不同的角度、方面去思考和分析,對同一問題尋找多種途徑和方法解決,使學生的思維廣闊、靈活。
教學過程既是一個可控的信息流通過程,又是完成數學教學任務的主要途徑。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是小學生智力和聰慧度的集中表現,教師在日常的教育教學過程中要從具體兩個方面努力著手。第一個方面,即要為學生創設必要的思維情境和空間,從而激發學生開動腦筋,積極思考,探索新知的欲望和能力。第二個方面,就是要加強有針對性的訓練,而且要反復訓練。從而優化學生思維品質。其實在課堂教學中如何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方法很多,可以說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我國著名的平民教育宗師——陶行知先生說:“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這顯然要求我們教師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展開思維,堅持訓練學生獨立地依靠已有的知識去探索新知,還應根據教材的內容特點、學生的心理特征、學校的具體條件,選擇最佳方法,優化課堂結構,發展學生數學思維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責編 田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