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凡
摘 要: 新課程改革之后,學生學習效率的提高迫在眉睫,教師只有改變自身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才能跟上當今教育教學發展的趨勢。學生能夠熟練進行知識遷移,那么在面對新知識、新問題的時候也就能從容面對,最終讓學習順利開展。
關鍵詞: 數學教學 知識遷移能力 培養方法
學生從小學進入初中之后,特別是初二學習階段,在數學學習過程中出現了明顯差異,學優者越學越優,一些學生則每況愈下,陷入了學習的困境。如果我們深入課堂觀察,就會發現更直觀的問題,學習好的同學只要稍微點撥一下就會了,甚至可以舉一反三。學困生表面上聽懂了,但只要題目稍微改變一下就不能解決問題。我們認為學困生學得很“死”,說得更客觀些就是知識的遷移能力差。建構主義學說提倡學生要成為意義的主動建構者,要能夠把當前學習內容所反映的事物盡量和自己已經知道的事物相聯系,并對這種聯系加以認真思考。“聯系”與“思考”是意義構建的關鍵。如果能把聯系與思考的過程與協作學習中的協商過程(即交流、討論的過程)結合起來,那么學生建構意義的效率就會更高,質量就會更好。實質上就是要求學生順利實現知識遷移。
遷移在日常生活中一直存在,會拉小提琴的人學習拉大提琴也不困難,這是我們不自覺地在學習過程中運用了遷移。我們給遷移下個定義,簡單地說,遷移就是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的影響,如果我們對遷移的性質進行分類,那么它包含了正遷移和負遷移。正遷移是指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起促進作用,負遷移是指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起干擾或抑制作用。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斷遇到問題,同時也在不斷地解決問題,而解決問題就是運用已有知識和經驗對面臨的問題情境進行分析,以發現問題的起始狀態和結果之間的聯系的過程。因此,學生知識遷移能力的提高意義重大,它直接反映在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新能力上,教師應該在平常教學工作中加強學生知識遷移能力的培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如何成功地實現知識遷移呢?我是從以下方面考慮的。
一、充分激發學生學習的活力,為實現知識遷移打下堅實的基礎。
在日常教學過程中,學生主動學習和被動學習的效果相差巨大,學生主動學習,從學習中獲得成就感,那么實現知識遷移也能夠更順利。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積極引導、鼓勵和支持學生探索,討論。要讓學生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同時要有科學的評價機制,及時對學生進行評價,讓學生充滿學習動力,樂學、善思,為實現知識的遷移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打下堅實的知識基礎,是實現知識遷移的重要前提。
正所謂“萬丈高樓平地起”,打下堅實的基礎能讓對新知識的掌握更加容易。小學里我們學習了非負數,進入初中后開始學習負數,如果小學的基礎很牢靠,那么在學習負數的時候就會有水到渠成的感覺,因此打下堅實的知識基礎,是實現知識遷移的重要前提。
三、科學的教育方法是實現知識遷移的必備要素。
教師在實施教學的過程中,需要精心備課,不能只從自己的角度出發。在備課環節,教師需要認真分析教材,力圖找出知識之間的聯系,讓學生有效實現遷移,比如在學習二次函數的概念的時候,就需要類比一次函數的概念,可以直接拋出一些判斷提醒,讓學生進行分析、探索,學生就會不自覺運用知識間的聯系解決問題。在教學環節中,首先需要創設有利于知識遷移的情境,不要讓知識顯得很枯燥無味,在教授相似三角形的時候,我們可以讓學生多舉例生活中的“相似”,為學習相似三角形埋下伏筆,還要遵循由淺入深的原則,便于學生學習,同時必須了解學生已有的知識體系。如果學生知識儲備與要掌握的新知識差異很大,那么實現知識遷移就會存在困難,在教學方法選擇上更要科學,多運用類比、變式的訓練,讓學生形成有效的認知結構。同樣在練習環節,更要注重設計練習題目,有效的練習能夠讓知識遷移更有效率。
四、在充分使用正遷移的時候還要避免負遷移的發生。
在知識遷移過程中有這樣一個現象值得關注,即定勢。定勢這個概念最早是由德國心理學家繆勒(G.E.Müller)和舒曼(F.Schumann)于1889年在概括重量錯覺實驗的基礎上提出來的。定勢理論認為,一定的心理活動所形成的準備狀態影響或決定同類后繼的心理活動的趨勢,即人的心理活動的傾向性是由預先的準備狀態決定的。在學習過程中,定勢可能促進學習遷移,也可能干擾學習,產生負遷移。教學之后科學有效的練習對同一類知識的學習有正遷移作用。例如在講授全等三角形的各種證明方法后,我們可以提出這樣一個問題供學生練習,題目如下:“通過學習,我們發現兩邊和其中一邊的對角分別對應相等的兩個三角形不一定全等,那么滿足什么條件它們會全等呢?”這樣的問題如果能夠解決就會讓學生形成正遷移,形成辯證的思維定勢,為后續學習打好基礎。但是我們也需要注意負遷移的影響,學習中的各種因素都可能會造成負遷移,例如有這樣一條題目:“已知直角三角形兩條邊的長度分別為3,4,求斜邊的長。”很多學生都不假思索地認為斜邊長度是5。之所以出現這樣的錯誤,就是定勢的負遷移。我們可以在學生回答后稍作停留,試圖讓學生主動打破知識的負遷移。如果不行,也可以回溯勾股定理,進一步加深理解概念,通過以上方法促進正遷移的產生。
發展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對于學生學習有很大幫助,教師應該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引導學生實現知識的正遷移,避免產生負遷移。正所謂教學相長,只有教師不斷總結、提高自身教育素養,同時積極了解學生,把握學生的興趣點,拓展遷移思路,學生知識遷移能力才會不斷提高,最終實現全面發展。